《醉翁亭记》导学案一
(2011-11-30 09:49:52)
标签:
导学案例教育 |
分类: 语文家园 |
盐阜中学初三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执笔人
课题 |
醉翁亭记 |
课型 |
新授课 |
课时 |
1 |
|
学 习 目 标 |
1、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积累并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词汇。(基础) 3、在同学间交流合作的基础上,能够流利的翻译全文。(重点) 4、 |
|
||||
课 前 预 习 |
学 法 指 导 |
第一课时学习的关键在于你能积极主动的完成文言词汇的积累和识记,这些看似繁杂的词汇是你深入学习本文的基础,所以,务必认真对待每一个需要识记的文言词。 |
||||
相 关 链 接 |
简介作者: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 写作背景:宋仁宗(1045)范仲淹遭谗言陷害被迫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分辨,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知州。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
|||||
知 识 预 习 |
初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再读课文,把不能解释的词语做好标记,尝试独立完成积累。然后自己诵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做到准确断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环滁( 酒冽( 觥( 2.《醉翁亭记》是一篇 |
|||||
课 堂 探 究 |
一.导入课文 走进我们的历史,“谪迁”作为一种政治现象,也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文学史,无数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用他们灵动的笔触抒发着他们不称意时灵魂深处的情怀,成就了文学史上辉煌的一页。 这其中,你知道的有谁呢? 范仲淹、苏东坡、屈原、李白……一颗颗旷达的心灵在徘徊,一声声爽朗的笑声在回荡,一个个潇洒的脚步在流连。这其中,有一个谁也抹不去的身影,那就是欧阳修。 这样潇洒、旷达的欧阳修,在被贬滁州期间,写下了千古传颂的《醉翁亭记》。下面,我们就走进《醉翁亭记》,去感受欧阳修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旷达情怀。 二.朗读课文。 三.学生自学结合书下注释疏通课文。 注意以下重点词语的意思。 环滁皆山也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翼然临于泉上者 名之者谁 饮少辄醉 醉翁之意不在酒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云归而岩穴暝 吾谁与归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至于负者歌于途 山肴野蔌 肴: 宴酣之乐 弈者胜 觥筹交错
觥: 颓然乎其间者 树林阴翳 太守谓谁
谓: 一词多义。 1.【之】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穷】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者】①作亭者谁( 4.【于】①行者休于树()②泻出于两峰之间
(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 5.【临】①有亭临于泉上( 6.【名】①名之者谁( 7.【而】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8.【乐】①禽鸟知山林乐( 10.【霏】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13.【号】①故自号曰醉翁也( 14.【负】①负势竞上( 15.【景】①至若春和景明( 16.【间】①遂与外人间隔( 17.【绝】①天下独绝( 18.【明】①晦明变化者( 19.【朝】①朝而往,暮而归( 之:助词,舒缓语气,无实义;“之’起到提宾标志的作用,是宾语前置;助词,“的”;是代词,代醉翁亭;是动词,“到,往”的意思;两个“之”都是代词,代乐趣;助词,起连接主谓作用,可不译。
穷:穷尽;贫穷。 乎:相当于“于”;语气词,相当于“吗”;相当于“于”,在。霏:雾气;雨很密的样子。秀:秀丽;草木茂盛。归:聚拢;回去;归依。号:取别号;呼号、号叫;号令。负:凭借;依仗;背负。景:日光;景色。间:间隔;中间;参与。绝:妙到极处;断。明:明亮;明智,这里指知人之明;眼力。朝:早晨;朝廷。 词类活用。 1.山行六七里( 9.至于负者歌于途( 1.名词作状语,顺着山路。2.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3.名词作动词 ,命名,取名。 4.名词作动词,捕钓。5.形容词作动词,散发清幽的香味。6.形容词作动词,形成浓郁的绿阴。7.伛偻:动词作名词,弯腰驼背的老人;提携,动词作名词,用手搀扶的小孩。8.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乐,享受快乐。9.歌:名词用作动词,唱歌。10.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
|||||
巩 固 训 练 |
当 堂 练 习 |
翻译下列句子: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 3.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译: 4.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
译: 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 6.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 7.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译: 8.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 |
||||
课 后 作 业 |
2011年福建省厦门市 三、阅读两则文言文,完成6—9题(15分) [甲]环滁皆山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节选自郑燮《游江》) [注]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③心窃乐之 7.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林壑尤/美 8.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 ②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译文: 9.读懂山水(5分) (1)山水风光,移步换景。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用原文作答)(2分) 答: (2)山水风光,寄情寓理。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段谈谈。(3分) 答: 三、阅读两则文言文,完成6—9题(15分)6.(4分)要求与评分:解释准确,每个1分。①临:靠近(高踞)。 7.D(2分)8.(4分)要求与评分:翻译准确,表达通顺。每句2分。① 句: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②句:第二天,我拜访了这户人家,静静地坐了很久。9.读懂山水(5分)(1)(2分)要求与评分:依照题意,用原文填空。若画面或语句不完整,酌情扣分。示例: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 (2)(3分)要求与评分:联系文段内容,言之成理。甲段,1分;乙段2分;若表达不好,酌情扣分。示例:甲段作者借游历山水表达自己对山水的喜爱;乙段作者既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或欣赏。 |
|||||
反 思 总 结 |
|
|||||
格言警句:把你的老年过得如童年,童年过得如老年,也就是说,不要在你的智慧之中掺混傲慢,也不要在你的谦卑之中没有智慧。——泰戈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