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世家》导学案一
(2011-09-07 10:13:43)
标签:
导学案例教育 |
分类: 语文家园 |
盐阜中学初三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执笔人
课题 |
陈涉世家 |
课型 |
新授课 |
课时 |
1 |
|
学 习 目 标 |
1.积累文言词语,确切理解其含义。 2.反复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
|
||||
课 前 预 习 |
学 法 指 导 |
1.读 2.译(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3.理解感悟(把握内容、挖掘内涵) 4.掌握古汉语知识与古文化常识。 |
||||
相 关 链 接 |
1.作者背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学识渊博,在汉武帝时就任太史令(史官),掌管秘籍、史料、职司记载等。司马迁自幼受父亲熏陶,10岁就到长安学习,20岁起曾多次到南北各地游历,观察各地的风俗人情,采集传闻异说,为后来写作《史记》打下基础。38岁时继任太史令,更有机会博览皇家藏书,掌握了丰富的史料。42岁时开始写作《史记》。后由于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解而触怒皇上,获罪下狱,被处官刑。为完成《史记》,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历时10多年,终于写成历史巨著《史记》。 下面12个成语介绍了司马迁的一生: 博闻强记 家学渊源 栉风沐雨 名山大川 挺身而出 犯颜极谏 飞来横祸 不白之冤 忍辱含垢 大笔如椽 鸿篇巨制 藏之名山 2.作品背景:《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这部书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的三千多年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记”(记历代帝王政迹),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迹)。书中史料翔实,作者思想倾向也极为鲜明。例如课文《陈涉世家》,作者把农民起义的领袖陈涉的传记列在“世家”里,足见他对陈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看重。 鲁迅先生曾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时代背景: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以及筑长城、修驿道,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同时,还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秦二世继位后,赋敛益重,致使天下困疲不堪,人民陷于深重的苦难之中。“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在这样的残暴统治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这就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 |
|||||
知 识 预 习 |
一、朗读课文,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阳夏( jiǎ
) 二、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4、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
|||||
课 堂 探 究 |
一、导入: 我们学习过两个成语:“焚书坑儒”和“指鹿为马”。这两个成语反映了发生于秦王朝两代皇帝在位时的两个历史事件。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自称始皇帝,妄图“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传之无穷”。然而,仅仅传到二世,只存在了十五年的秦王朝就垮台了。900名生活于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在陈胜、吴广领导下,用被统治阶级视为贫贱的手,折木为兵,敲响了秦王朝的丧钟,结束了“焚书坑儒”、“指鹿为马”的残暴时代。这次起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其经过如何?起义以后发展的形势怎样?我们学习《陈涉世家》这篇课文后,就可以找到满意的答案。 二、解题。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可作如下补充。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学识渊博,在汉武帝时就任太史令(史官),掌管秘籍、史料、职司记载等。司马迁自幼受父亲熏陶,10岁就到长安学习,20岁起曾多次到南北各地游历,观察各地的风俗人情,采集传闻异说,为后来写作《史记》打下基础。38岁时继任太史令,更有机会博览皇家藏书,掌握了丰富的史料。42岁时开始写作《史记》。后由于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解而触怒是上,获罪下狱,被处宫刑。为完成《史记》,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历时10多年,终于写成历史巨著《史记》。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把自己预习时不懂的字、词、句进行交流(学生提出,学生解答,教师点评) 四、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尝(
(1)曾经。 |
|||||
巩 固 训 练 |
当 堂 练 习 |
一、选择题 1.“故”的用法有。a.事,事故b.原因,缘故c.故意d.所以,因此e.旧的。下边句子中的“故”属哪种意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公问其故( C.故( 2.“为”的用法有:a.作为 b.认为. c.做,担任 d.是 e.向.替 f.因为 g.被 下边句中的“为”属哪种意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若为(d C.为( e )天下唱,宜多应者。 D.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 g )用者。 E.为( h )坛而盟。 二、填空: 1.司马迁: 2.本文出自 1、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2、本文出自《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130篇 |
||||
课 后 作 业 |
一、背诵课文“陈胜、吴广乃谋曰……吴广以为然” 二、分类整理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词义 |
|||||
反 思 总 结 |
|
|||||
格言警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司马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