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鸟》专题一——古代咏鸟诗三首

(2011-02-28 16:14:49)
标签:

导学案例

校园

分类: 语文家园

盐阜中学初二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执笔人        审核人                                 2011年2月    

课题

《鸟》专题——古代咏鸟诗三首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1.  学习咏鸟诗三首,帮助学生理解并建构文学作品中鸟这个形象

中蕴涵的文化信息。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兴趣。

 

1.诗歌重在朗读,须反复诵读,才能领会其主旨。

2.要真正理解这些鸟在诗歌中的表达作用还要联系作者的生活处境。

3.通过查找资料弄懂这些鸟的文化内涵。

【闻雁写作背景】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刺史。首夏离京,秋天到任。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这是一个秋天的雨夜。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听着外面下个不停的淅淅沥沥的秋雨,益发感到夜的深沉、秋的凄寒和高斋的空寂。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不免要触动远宦者的归思。韦应物家居长安,和滁州相隔两千余里。即使白天登楼引领遥望,也会有云山阻隔、归路迢递之感;暗夜沉沉,四望一片模糊,自然更不知其眇在何处了。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已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使得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难以为怀了。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留给读者自己去涵咏玩索。

《池鹤》(其二) 白居易 
  池中此鹤鹤中稀,恐是辽东老令威。 
  带雪松枝翘膝胫,放花菱片缀毛衣。 
  低徊且向笼间宿,奋迅终须天外飞。 
  若问故巢知处在,主人相恋未能归。

【作者介绍】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曾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被贬后开始“吏隐”,思乡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池鹤》大约就是这个时候的作品。

葛天民,字无怀,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徙台州黄岩(今属浙江)曾为僧,法名义铦,字朴翁,其后返初服,居杭州西湖。与姜夔、赵师秀等多有唱和。有《无怀小集》。整风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葛天民诗,以汲古阁影钞《南宋六十家小集》本为底本。校以顾氏读画斋刊《南宋群贤小集》本(简称群贤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两宋我贤小集》本(简称名贤集)。新辑集外诗附於卷末。

一.熟读三首诗。

二.说出三首诗的大意。

1.《闻雁》故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啊?  归家的思绪正无穷无尽。在淮河的南部的夜晚下着冰冷秋雨,  我听到大雁的叫声由远而近的传来。

2.《池鹤》在高高的竹笼前没有自己的同伴,在乱哄的鸡群却有着自己的风度。低下头怕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心白色的羽翼消失。转眼看到鸬鹚觉得它毛色污浊,又讨厌鹦鹉太谄媚。对风鸣唳想的是什么,惆怅地望向青青的田野和天之遥的云水之间。

3.《迎燕》在近已咫尺的阳春三月里,有这么一户的普通老百姓家里。 为了迎接新一年里燕子的归来,不放下破旧的帘子把房屋遮蔽起来。一场春雨后燕子的翅膀上沾着丝丝的雨滴,  土地里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泥巴香味里面还混杂着雨滴砸落的花瓣。 燕巢早已铸修好了连小燕子都长大了 ,一人家一燕家两户家庭相伴着又度过了一个美丽的年华。

三.搜集有关鸟的诗句。

1.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高鼎:《画》) 
2.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3.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盂浩然:《春晓》) 
4.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5.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杜甫《望岳》) 
6.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 
7.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8.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李白《独坐敬亭山》) 
9.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贾岛:《题李凝幽居》) 

10.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 (王籍:《入若耶溪》)

一.导入课文:

二月天,清风送冷,枯枝新芽嫩;侧耳听,啁啾细语,暖人心。那是谁在报告春的消息?出示影片《杜鹃》。是鸟!今天我们怀着欣喜走进这美妙的鸟世界。

二.检查预习

1.鸟是如此的美丽,诗人也特别喜欢鸟,尽情地歌颂赞美鸟。请把你们小组收集的咏鸟诗句默写在黑板上,比一比,哪一组默得多而准确。

2.阅读这些诗句,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同桌可以商量。
学生发现:诗人特别喜欢歌唱的好听的鸟:莺、黄鹂、子规等,也喜欢飞翔姿态美的鸟:大雁、白鹭、燕子等,往往用它们来表达喜悦的心情。但是乌鸦因为外形丑陋,叫声难听,所以不大喜欢,而且用它来渲染悲凉的气氛、表达悲哀的心情。

三.赏读三首诗

课文也为我们准备了三首咏鸟诗,来验证一下同学们的发现。
首先请同学们背诵你喜欢的那首诗,说出你喜欢的理由。

(一)《闻雁》

介绍文学作品中鸟的形象:大雁,作为鸟的专题,我们的重点是来品味诗文中出现的各种鸟分别蕴涵了怎样的文化信息。这里出现了大雁的形象,我想讲两个关于大雁的词:“闻雁思乡”和“鸿雁传书”。
“闻雁思乡”:1.提问:人在什么时候最容易产生思乡之情?

答案大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晚上,特别是月圆之夜,夜深人静,常使游子望月思乡;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逢年过节,常回家看看;秋天,“秋”字底下加一“心”字便“愁”字,游子在外漂泊大半年了,到了秋季也是该考虑回家看看的时候了。此时看到大雁已经列队向南归去,怎么不叫人产生强烈的乡愁呢?(鸿雁为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自然成为秋的标志,成为典型的归家信号,顺理成章的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传书”:2.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邮递员。何以“鸿雁”代称书信和邮递员?

溯其源,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这就是“鸿雁传书”的传说。中国邮政的标志也是很好地运用了传统图形中的“势”。中国邮政的标志,其基本元素是中国古写的“中”字,在此基础上,设计师根据我国古代“鸿雁传书”这一典故,将大雁飞行的动势融入到标志的造型中。该标志以横与直的平行线为主构成,形与势互相结合、归纳变化,表达了服务与千家万户的企业宗旨,以及快捷、准确、安全、无处不达的企业形象。
 (板书中国邮政的标志,先写个“中”字,再加上两个“翅膀”,画上四道S形曲线,一只飞翔中的大雁算完成了。)

3.提问:如果将诗歌后两句前置,与原诗有什么区别?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路是“思乡”—“闻雁”,而非前面我们讲的“闻雁—思乡”的常规逻辑。“归思后乃说闻雁,其情自深。一倒转说,则近人能之矣。”(沈德潜《高诗别裁》)
这样写的好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光从文字看,似乎诗中所抒写的不过是远宦思乡之情。但渗透在全诗中的萧瑟凄清情调和充溢在全诗中的秋声秋意,却使读者隐隐约约感到在这“归思”、“闻雁”的背后还隐现着时代乱离的面影,蕴含着诗人对时代社会的感受。我们不妨作如下的遐想,当时的唐朝刚经历了安史之乱,整个的局面应该是还没有平稳下来(联系现在的伊拉克,战争好像是结束了,但巴格达每天都有惨剧发生),这让诗人怎么放得下心呢?或许有好几天都没有收到家人的书信了,这才让作者思念得如此深切吧!

4.为什么作者听到大雁飞来,就想家了呢?此时的作者处境如何?
明确:雁南飞,鸿雁传书,而作者此时远在他乡无法回家,所以,作者用以表达无尽的乡愁。

5.提问:还记得我们上学期学的杜甫的《春望》吗?它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首诗反映的就是战乱中诗人的真实感受。那种对国家前景的忧虑、对家人的牵挂溢于言表、感人肺腑。

6.比较:《寒塘》与《闻雁》的写法有什么一致的地方吗?
                   寒塘  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这两首都是抒发                          。结构相同,都是“      ”,意境深远,引起遐思无限。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参考答案:(1)五言绝句思乡之情(回答“秋思”也可以)思乡—闻雁  (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二)《池鹤》

这是一只被囚的鹤,它的品格和仪表与众不同(鹤立鸡群),不会像鸬鹚那样侍奉权贵,也不会像鹦鹉那样讨好别人。鹤的鸣声美。汉以后,诗文中常以“鸣鹤”或“鹤鸣”喻君子。本诗借物抒怀,以囚鹤自喻,一个“怅”字,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当时诗人被贬江州司马,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伤感的诗渐多 。 
  首联“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这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词鹤立鸡群。在高高的竹笼前找不到自己的知音,在庸俗的鸡群还凸显着自己的风度和节操。
  颔联“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此句,从表面上看,是丹顶鹤害怕低下头,头上象征高贵的标志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忧白色的毛色变得不好看。从意义上理解,应该还有一层:低下头,不仅仅担忧高贵的标志不再,还因为低头本身就代表了屈服和卑微,和孤高的形象气度相悖;“晒翅常疑白雪消”,这里的白雪不仅仅是指毛色,更多的是保持一种圣洁的清白。由此,一个清高孤傲,而又不愿意对世俗妥协的丹顶鹤形象便脱颖而出。
  颈陪葬“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转眼四望,觉得鸬鹚毛色污浊,徒有其表而又善于学舌的鹦鹉太娇弱,这两者不仅形象气质欠佳,而且善于侍奉讨好主人,完全没有自己的自由和主见,更不要说具备一副铮铮的傲骨了。
  尾联“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没有知音赏,没有主人的青睐,只是在囚笼里长唳,惆怅的望向远方,那遥不可及的云水之乡才是梦想的天堂。丹顶鹤所思的,不仅仅是宝贵的自由,还有知音的赏识,和对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但又希望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气质才华,将来能鹤唳云端,展翅冲天。
  本诗也可以说是作者托物言志,以物寓人。

鹤的一般文化内涵:

1.鹤的种类很多,《池鹤》中写的是哪一种?丹顶鹤。

2.从哪句中可以看出来?“低头乍恐丹砂落”,丹顶鹤又叫仙鹤,体羽白色,头项皮肤裸露,十分醒目的显出一点丹红,看上去好像一顶红冠。

3.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这只鹤的品格个性?是什么品格个性呢?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这两句使我们联想到一个成语,是“鹤立鸡群”,鹤的品格与仪表在一群鸡里面是显得很突出的。鹤是不会甘于永远生活在竹笼子里面的。
   颈联虽然没有正面写鹤,却也能表现鹤的品格:这一联采用反衬的手法,写池鹤不仅风姿超凡,而且不会“语声娇”,去讨好别人;池鹤的毛色本身事鱼鹰不能比的,而且它更不会替人捕鱼,去事权贵。通过对比,池鹤的品格就更突出了。
   尾联写池鹤的鸣声美。池鹤的鸣声洪亮,有极强的穿透力。“怅”,惆怅,不如意。“青田云水”,是鹤的家园,是自由自在、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也是作者向往归隐的宁静的田园生活环境。作者借鹤的怅望,表达出了自己对邀宠献媚事权贵的仕途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向往而不可得的无奈。
小结:托物言志是本诗的主要特点。托物言志诗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人禀七情,往往因物兴感,托物言志。这首诗勾画了丹顶鹤的超凡的风姿和孤高的品格,描绘了它的形象美、色彩美、鸣声美和心灵美。诗人以鹤自喻,抒发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向往而不可得的无奈感情。
    如果说大雁是一只思乡鸟,那么池鹤就是一只自由鸟。本诗通过对比,充分展示了丹顶鹤的高标个性:身居高竹笼中,却始终对可望不可即的青田云水一往情深、苦苦追求,群鸡、鱼鹰、鹦鹉所无法相比的正是鹤对自由蓝天的向往。鹤是有理想追求的,虽然在凡夫俗子的眼中,鹤的自由天地只是乌托邦,只是空想,但它仍对自己的理想痴情一片。这或许并不一定是一种悲哀,因为在一个现实世界中总有人会去追求理想,每个人也应该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生活。

4.为什么怅望云水田?

结合作者写作背景,他厌烦仕宦生活,希望能自由翱翔于蓝天。

5.比较《池鹤》与《秋词》:

《池鹤》:诗中的鹤在鸡、鹦鹉等禽鸟的映衬下显得清高、风采超凡,寄托了诗人不甘同流合污品质,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

《秋词》里“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描写的是一鹤凌云的诗情画意,写的晴空之鹤潇洒、闲适、清高,引发诗人的豪情。

6.同样写鹤感情色彩怎么就不一样呢?结合刘禹锡《秋词》刘长卿《送上人》杜牧《鹤》说说你的发现。

送上人  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三)《迎燕》

1.在学习诗歌之前,我想先请同学来谈谈你对燕子有哪些印象,在它身上到底蕴涵着怎样的文化意义。

燕子是历代咏物诗词中常见的题材,秋去春来,燕子巢于檐下,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被老百姓视为吉祥的象征。

燕子秋去春来,巢于檐下,民间视为吉祥物。“寻常百姓家”即借鉴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因为燕子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主人也“不下旧时帘”,热情的迎接燕子的归来。“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两句,更是把燕子看成生活的一部分了。
  古诗中燕子往往象征着幸福的生活。它们双宿双飞,本诗中的燕子也在主人的檐下幸福的生活。燕子的自由自在,正是诗人隐居生活的反映;燕子之乐,足见诗人之乐。诗歌生动的描绘了燕子的生活习性,表达了燕子与老百姓的深厚情谊。

2.诗中哪一句可见百姓对燕子的喜爱?
明确:“不下旧帘遮”。 “旧”字点明主人寻常百姓的身份。在百姓眼中,燕子已经成为寻常百姓家中的一员,决非可有可无,帘子会妨碍燕子的出入,当然是不能放下了。

3.你们知道百姓为何喜欢燕子吗?诗人对这个问题是怎么解答的呢?请看颈联和尾联:“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明确:燕子在百姓屋檐下做窝当然会给生活增添自然之趣,与此同时,燕子的生活也给人带来不少启示,而文学作品中燕子的形象多少也反映了百姓对生活的态度。颈联二句是对燕子在雨中飞梭来去忙碌做窝的描写,尾联写新巢筑就,雏燕成长,燕子一家快乐幸福的过着日子,这是老百姓最理想的生活图景。对百姓来说,他们希望的生活便是:为幸福的生活而艰苦的付出,同时他们希求他们的付出不会落空,勤勉的劳作最终能换来整个家庭幸福、快乐的生活。如果幸福是源于勤勉的劳作的,那么忙碌本身便是充实而美丽的,劳动本身便是一首幸福的歌谣。“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不是很美的劳动赞歌吗?
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了吧,因为没有谁会拒绝幸福的生活的。燕子实在就是一只勤劳的鸟,一只幸福鸟。

四.课堂小结:

诗歌因有鸟的丰姿,画面变的多姿多彩;诗歌因有了鸟的歌声,旋律变得优美动听,诗人的心也由此可观可听。鸟功不可没。

一.填空

1、《闻雁》中直抒胸臆,抒发了深浓的思乡之情的句子: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2、《池鹤》中写出鹤的生活环境与众不同,从而突出鹤的品格风度不是“群鸡”能比的句子: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

3、《池鹤》中可以用成语“鹤立鸡群”来概括的两句诗是: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

4、《池鹤》中写出了鹤的外形特征的句子: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5、《池鹤》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鹤的风姿和不事权贵的品格的句子: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6、《池鹤》中写出诗人向往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但是又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的诗句: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7、《池鹤》中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的诗句: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8、《迎燕》中表明了主人身份的句子是: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9、《迎燕》中写出燕子为追求幸福生活而忙碌的诗句: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10、《迎燕》中写出了燕子与百姓情谊深厚的诗句: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11、《迎燕》中突出诗人自由自在的生活乐趣的诗句: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12、鸟历来受诗人钟情,有的描绘赞颂,有的借物抒情:“低头乍常恐丹砂落,晒翅常凝白雪消。”写了池鹤的色彩美;“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抒发了思乡情

13、如果我们不采取护鸟措施,可能会导致“千山鸟飞绝”,如果我们都做好护鸟卫士,祖国大地便“处处闻啼鸟”。(用一句唐诗填空)

二.比较下面几首古诗词,都写到什么鸟?诗人选择这个意象所表达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1.乌鸦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王建《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乌鸦——愁

2.莺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莺——喜

【诗歌中鸟的意象诠释】

乌鸦:伤感、悲愁

燕子:美好、惜春、时事变迁

喜鹊:喜庆、愉悦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鸳鸯:永恒的爱情、白头偕老

鹤:情义、清高、隐逸、神仙、长寿

杜鹃(子规):悲惨、凄恻、哀怨同一种物象(鸟)会被诗人赋予相同或相近的感情基调或风格。

鸿鹄:理想  追求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司马迁《陈涉世家》)

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鸳鸯:鸳鸯:永恒的爱情、白头偕老、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青鸟:信使

雎鸠:自由、和谐,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

凤凰:象征着神圣、高洁、美善、君子、祥瑞

鸱鹗:象征着凡俗、卑污、丑恶、小人、凶灾.

 

格言警句: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没有窗户。                                          ——威尔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