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五
(2010-08-10 10:38:52)
标签:
中考试题校园 |
分类: 语文家园 |
(2010年吉林省长春市)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本文的作者是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桑竹之属(
③便要还家(
11.缘溪而行的渔人忽然看到美丽静谧的桃林,此景激起了他极大的好奇心,并让他产生了穷尽桃林的愿望。请从文中找出这处景物描写。(2分)
答:
12.渔人穿过山洞,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请你谈谈渔人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2分)
答:
13.盛世少有隐者。面对当时的社会,作者在不苟且、不同流、难释怀的复杂情感下,隐居山林并描绘出仪真仪幻的“桃花源”。请你说说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3分)
答:
9.
13.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对黑暗现实的否定与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
(2010年湖南省邵阳市)
四)
(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
(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9、解释下列词。(4分)
俨然( ) 交通( )
悉( ) 要还家( )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3分)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1、用“╱”线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1分)
率 妻 子 邑 人 来 此 绝 境
22.请你发挥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展现的画面。
答:
23.你认为作者在《桃花源记》和《饮酒》中,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2分)
答:
24、上海世博会湖南馆的展示主题为“都市桃花源”,即取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之意境。请结合文意和本届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谈谈你对这一主题的理解。(2分)
答:
19.(1)齐整有序的样子(2)交错相通(3)全(4)邀请20.有良田、美池和桑林竹林这类(东西) 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21.率 ╱妻 子 ╱邑 人 ╱来 此 绝 境22.例: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印入眼帘.23.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和谐美好的社会24.例:城市可以为生活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问题提供创意性的解决途径
桃花源记
2011年浙江省湖州市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19题。(8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译文:
19.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请结合选文作答。(2分)
答:
(二)(8分)
2011年浙江省义乌市
(二)(8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16.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
选贤与(
(3)
故(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2分)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18.[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
答:
(二)(8分)
2011年福建省泉州市
(一)阅读下文,完成6—9题。(15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6.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7.以下各组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便舍船
太丘舍去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忠之属也
8.翻译句子。(6分)
⑴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译文:
⑵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
9. 本文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儒家、道家思想,请选择其中一“家”作简要说明。(4分)
答:
(一)(15分)
6.(2分)B
7.(3分)D
8.(6分。每句3分)(1)其余的人又各自请渔人到他们的家,都拿出酒饭来招待他。(其中“复”“延”各占0.5分)
(2)(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回去,处处做了记号。(其中省略部分、“志”各占0.5分)
9.(4分)答案要素:①文本中理想社会内涵(2分)②儒家“大同”思想或道家“避世自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思想。(2分)示例:(儒家)如文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表现了“桃源”中的老小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幸福,这体现了“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大同”思想。
2011年山东省青岛市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满分7分)
桃花源记
8.下列四个选项中与“见渔人,乃大惊”的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2)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译文:
译文:
8.B
9.(1)原来的,从前的;(2)计划,打算。解析:要结合全文理解这些重点词的意思。
l0.(1)捕鱼的人对此感到很诧异。(他)继续向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2011年山东省菏泽市
(三)阅读下文,完成6—10题。(14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6.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①黄发垂髫 (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阡陌交通(
③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8.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2分)
有 良 田 美 池 桑 竹 之 属。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②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10.【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2分)
答:
6.答案:①tiáo ②fǔ
评分:每空1分,共2分。
7.答案:①交错通达 ②全 ③正,正在 ④遗憾
评分:每小题1分,共4分。
8.答案: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评分:答对得2分。共2分。
9.答案:①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②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翻译正确,语言通顺即可。
10.答案:和谐安宁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011年河北省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仿佛若有光。便合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伊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吁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女。外人。黄发垂量,并怕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间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天资敏悟,强“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利、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学射于周同”。同射三夹“,皆中的”,以示飞。飞引弓一发,破其害“;再发,又中。同大惊,以所受良弓赠之。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①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②负:具有。③强:擅长于。④斤:在这里表示弓的强度的单位。⑤周同:人名,擅长射箭。⑥矢:箭。⑦的:箭靶的中心。⑧筈(kuó):箭的尾部。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2分)
(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
(2)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未冠:
10.跟例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止匕绝境,不复出焉,速与外人间隔。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马说》)
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以鱼我所欲也》)
C.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
D.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分)
(1)此人—一为具言所闻,旨叹惋。
译文:
(2)飞由是盖自练习,尽得同术。
译文:
12.选文甲中桃花源的美好和谐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门分)
13.选文乙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表现岳飞年少有志的?门分)
9.(1)邀请(2)没有成年
10.B
11.(1)这个人(渔人)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知道)的事,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2)岳飞因此更加刻苦训练,全部掌握了周同的射箭技术。
12.环境优美;生活愉快;民风淳朴;社会安定。
13.刻苦读书;苦练射箭。
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
三、古诗文阅读(9-14小题,共18分)
【甲】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②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节选自《桃花源记》)
【丙】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山行六七里 B.斗折蛇行 C.复前行 D.朝服衣冠
10.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便得一山/而或长烟一空
B.鸡犬相闻/其一犬坐于前
C.渔人甚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第Ⅱ卷(共90分)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苍颜白发,颓然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
⑵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12. 【甲】文第②段与【乙】划线处都描写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情形,它们有何共同之处?作何这样分别有何目的?(3分)
答:
13. 解释【丙】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老夫聊发少年狂 聊:
14.【丙】文中哪个词最能表现词人的性格特点?他的这种性格在词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答:
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
(二)
陶渊明
9.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对……感到奇怪)
C.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2分)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
11.文章先写渔人是如何意外发现桃花源的,然后写
12.本文包含许多成语,至今仍然使用的有:(2分)
如世外桃源
13.“我们来到大新名仁田园,仿佛置身天世外桃源,远离喧嚣,陶醉在这优美的山水田园之中。”句中“世外桃源”来源于“桃花源”的故事,在这里比喻什么?(2分)
答:
2011年湖南省湘潭市
(二)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3.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2分)
便要还家
1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15.文中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全文,说一说桃源人为什么“叹惋”?(2分)
答:
16.离开桃花源时渔人“处处志之”,再来寻找的人划“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1分)
答:
13.(1)通“邀”邀请(1分)(2)与世隔绝的地方(1分)
14.(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1分),更不要说魏晋两朝了(1分)。
15.庆幸自己有一个幸福的家园,也为世人饱受战争之苦而惋惜。(2分)。答出后面一点即可得满分)
16.突出强调化源只是一个虚构的“理想境界”。(1分)
2011年大理、楚雄、文山、保山、丽江、怒江、迪庆、临沧市
(二)(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任选择两个作答,多选不给分)(2分)
(1)屋舍俨然
(3)便要还家
11.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
12.选段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13.从选段中可以看出陶渊明所向往的昌怎样的一种理想社会?(3分)
答:
14.渔人把桃花源中的秘密告诉了外人,对此你有何看法?(3分)
答:
(二)(12分)
10.(2分)
(1)俨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