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中考题集锦一
(2010-04-21 09:38:36)
标签:
中考试题校园 |
分类: 语文家园 |
2003年山东省潍坊市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8—22题。(12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
[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呈袅娜之姿;迨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藉,皆并列盘餐,而王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乃简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选自李渔《闲情偶寄•芙蕖》,有删节)
注:①荷钱:措初生的小荷叶。 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 ③菡萏(hàn dàn):未开的荷花。 ④异馥(fù):异香。
18.将甲文中横线处空缺内容补充完整。(2分)
予独爱莲之,
19.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摘而藏之”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面山而居 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乃记之而去 D.溪深而鱼肥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
21.翻译下列句子。(2分)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译文:
(2)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译文:
22.甲乙两个文段,都是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但赞美与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4分)
答:
2005年福建省泉州市(非省级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
(一)阅读《爱莲说》,完成7—11题(16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陶渊明独爱菊
C.陶后鲜有闻
8.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水陆草木之花(
③可爱者甚蕃(
9.翻译句子。(4分)
①莲,花之君子者也。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译文:
10.理解填空。(3分)
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
11.你喜欢哪种花?请简要说明喜欢的原因。(3分)
答:
(一)(16分)7、(2分)B8、(4分。每空1分)①的
浙江省丽水市2006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试卷
(一)阅读《爱莲说》,完成第 8 — 11 小题。(11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香远益清(
9.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2分)
译文:
10.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不同花的喜爱,表明了他们不同的生活态度,如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了他
1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你喜欢哪种花?并请你说说喜欢的理由。(3分)
(一)8.①更加
2006年湖北省襄樊市(非课改区)
(一)阅读下文,完成 11-15题。(l0分)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2分)
①可爱者甚蕃 (
1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陶后鲜有闻
C.中通外直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14.阅读本文,许多同学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那些语句?为什么?(3分)
答:
15.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一种,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2分)
答:
(一)(10分)
11.①多(0.5分)②树立或立(0.5分)12.D(2分)13.对于莲花的爱好(0.5分),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0.5分)对于牡丹的爱好(0·5分)人该是很多了(0、5分)
14.写出喜欢的句子1分,表述理由时写出莲的形象1分,进一步表述出其喻义1分。示例:我喜欢“香远益清”这句话,因为这句写出了莲的芬芳,比喻君子美名远扬。15.(2分)示例l;赞成兰花,兰花无论后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示例2:赞成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示例3:赞成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人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由桂冠、月中的桂树想到桂花的高贵亦可)
2007年泰州市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完成13—16题。(11分)
13.本题2分,每小题1分。(1)洗,洗涤。(2)一天天(一天比一天)。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③菡萏:未开的荷花。④异馥:异香。⑤芙渠:荷花。
2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2分)
⑴不蔓不枝(
⑶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21.下列句子中的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而”的意义和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23.甲、乙两个文段的主要意思各是什么?(3分)
24.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⑴长枝节,生出枝节
2007年山西省新课改区
比较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4-8题。(10分)
[甲[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间,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结庐在人间( ) (2)亭亭净植( )
5.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无/车马喧 B飞鸟/相与还
C晋陶渊明/独爱菊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用现代汉语写出乙文中画线句的意思。译文: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达志趣和情怀是两文的共同点,甲崇尚朴素自然的田园生活,乙追求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B甲乙两篇都写到菊,甲借菊写出心与自然的亲近,乙用菊衬托莲的高洁正直。
C甲中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轩;乙中的“牡丹”象征追求高雅生活之人。
D甲乙两篇体裁不同,特色各异:甲直抒胸臆,挥洒真情;乙托物言志,意蕴深刻。
8.乙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从其象征意义入手谈谈你的认识。
答:
4(1)简陋的房屋(2)立或树立 5D 6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7C 8象征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
2007年广西百色市(实验区)
(二)阅读周敦颐的《爱莲说》,回答9—13题。(13分)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①可爱者甚蕃
10.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
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译文:
12.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2分)
答:
13.自古以来,花往往成为人们的精神象征,人们往往借花言志,国家或城市也将某种花定为国花或市花。请你为百色市推荐一种市花,并说明理由。(3分)
答:
(二)9、①多
2008年浙江省宁波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题
四、文言文阅读(16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亭亭净植
③而名之不可
19.《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20.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体兼彩,而不极于色
B.纯以情韵胜
C.花之富贵者也
D.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译文:
22.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
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23.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2分)
香味:莲——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24.(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
四、文言文阅读(16分)
18.①树立
24.洁身自好
2008年黔东南州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一)爱莲说(节选)(8分)
周敦颐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花之隐逸者也。隐逸: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