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愚公移山》中考题集锦一

(2010-04-13 08:44:34)
标签:

校园

中考试题

分类: 语文家园

2004年青海省西宁市

 阅读《愚公移山》(节选),完成9 ~ 13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            

(2)汝心之固,不可彻。固: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译文: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译文;                                      

3、文中                                     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       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5、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答:                                               

1.(1)苦于(2)顽固 2.(1)“我跟你们尽一切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挖平,(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 (2)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3.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嘲讽、怀疑的态度       语言、动作4.(1)示例:夸父逐日   (2) 精卫填海等 5.略

2005年江苏省扬州市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12分)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

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山北之塞(      )       ②杂然相(     
③遂率子孙担者三夫(     )④河曲智叟以应(    
1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北山愚公者,年九十         焉置土石

B、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俯身倾耳请(《送东阳马生序》)
C、妻献疑曰             既出,得船……

D、得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投诸渤海尾    处处志《桃花源记》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语句子。(4分)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译文:                                    
②甚矣,汝之不惠。译文:                                     
14.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2分)

答:                                                             

(二)11.①苦于;②赞同;③负荷,挑;④同“无”,没有。(4分,意思对即可,每小题各1分)12.C:代词,他的(且:①将要 ②况且;以:①凭②连词,来;之:①助词②代词)(2分)13.(1)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2分)(2)你太不聪明了。(2分)14.挖山不止的顽强意志,排除非议的坚定信心。答全两点得2分;如只答出一点,但能说透彻,也可得2分;有其他理解,言之有理,得1分,言之有理且有新意,得2分。

2007年龙岩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 试 题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6-8题。(10分)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3分)

山北之塞        (          )⑵吾与汝毕力平    (        

⑶河曲智叟以应    (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甚矣,汝之不惠!译文:                                       

⑵汝心之固,固不可彻译文:                                           

8.你从“愚公移山”这则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3分)

答:                     

(一)(10分)6.(3分)⑴惩: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⑵险,险峻的大山。⑶亡,通“无”。7.(4分)⑴你太不聪明了。⑵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8.(3分)(答对1个要点2分,答对2个要点3分,意思对即可)    要点:①做事要有恒心,要不畏艰难险阻。②做事要发挥集体的力量。③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④对不同意见要以理服人。⑤有志者事竟成。……

2007年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语文鄂教版八年级[上]人教版九年级[下])

2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            )山北之塞    ⑵甚矣,汝之不(           

25.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下面这一劳动场面描绘出来。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答:                                                                                         

26.第二段可分为三层,请用文中语句写出二、三层大意。

第一层:面山而居  第二层:                    第三层:                

27.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

答:                                                                                            

24、(2分)⑴苦于;⑵同“慧”,聪明。说明:答对一个给1分。第2小题答聪明或同“慧”均给1分。25、(2分)参考: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稍长的三人挑着担,拿着镐上了山,凿岩石,挖泥土,挥汗如雨,号声震天,再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山路上踏下的那一道道足迹成了山脊里最美的一道风景线。加入描绘语句的给2分,只翻译的给1分。26、(2分)聚室而谋;叩石垦壤。说明:答对一层给1分。27、(2分)参考:寓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赞成:因为遇到困难一味退缩是不会成功的,只有坚持奋斗才能成功。  不赞成:因为当遇到靠自己的能力不能解决的困难时,学会放弃,另找其它的办法,就不会钻死胡同,陷入困境。说明:每一问1分,意思相近均可给分。

2007年甘肃省兰州市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一15题.(12分)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       ⑵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            

⑶ 惧其不已也         已:        ⑷ 无陇断焉   断: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     甚矣,汝之不惠!译文:                                        

⑵ 何苦而不平?  译文:                                           

14.从课文学习中知道, “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  “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2分)

⑴  江(长江)阴_____________;    ⑵洛(洛河)阳  _____________;   

 ⑶ 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 ⑷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

15.在人和山这对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愚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    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山却高大难平,愚公不自量力。你的看法呢?谈谈你对二人的评价。(4分)

答:                                                                                             

文言文阅读(共23分)(二)(12分)    12.(2分)    (1)草木    (2)亡,通“无”(3)停止     (4)隔绝    13.(4分)    (1)你太不聪明了。(2分)    (2)愁什么挖不平?(还愁挖不平吗?)(2分)    14.(2分)    (1)在长江南岸;(2)在洛河北岸;(3)在衡山南面;(4)在华山北面15.(4分)对山的态度其实是对困难的态度,循此方向谈看法、作评价皆可。只要世界观积极,言之成理,表达流畅就可得分,否则酌情扣分。

2008年四川达州市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三)阅读《愚公移山》,完成16~20题。(14分)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北山愚公者,年九十(且:将近)

B.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苦于)

C.冀之南、汉之(阴:〈汉水的〉北岸)

D.河曲智叟以应(亡:通“无”)

1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指通豫南,达汉阴   每假借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B.山不加增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C.虽我死,有子存焉   而城居者未知也(《满井游记》)

D.残年余力       不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2分)

译文: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3分)

译文:                            

19.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三)(14分)16.(2分)C (“阴”指江河的南岸)17.(2分)B(两个“而”均表转折关系)18.(5分)(1)(2分)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将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只要译准“荷担者三夫”、 “箕畚”,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2)(3分)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还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再说,把泥土石块放到哪里去呢?(只要译准“以”、“且”、 “焉”、“如…何”,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19﹒(2分)A(该项中的“妻子”是从关心的角度提出疑问,并非反对移山)

2008年黄冈市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

【甲】《愚公移山》(节选)《列子》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小儿不畏虎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

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注释:①〔浣衣〕洗衣服  ②〔庶几〕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③〔意〕估计

16.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山北之塞(         )     (2)固不可(   

(3)甚矣,汝之不(     )      (4)虎亦卒去(   

17.翻译下面文言语句(4分)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2)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18.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在后面括号内分别打“∨”或“Ⅹ”(2分)

A、甲文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但对移山持否定态度。(   

B、乙文中“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面对凶猛的老虎,妇人急中生智,跳到水里躲起来,其反映之敏捷,动作之迅速令人令人称赞。

C、甲乙两文均运用了对比衬托的写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甲文中的“遗男”和乙文中的“二小儿”均阅世不多,天真可爱。

19.甲文愚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乙文二小儿“初生牛犊不怕虎”。对此你有何感想?请简要谈谈。(2分)

答:                                                                      

2008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ll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选自《列子》)

9.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山北之塞             B.聚室而

前毖后                而合

C.寒暑易节,始一反     D.河曲智叟以应

  不入虎穴,得虎子       羊补牢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⑴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面两人说的话,在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上有无异同?请作简要说明。(3分)

①愚公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②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答:                                                        

2008年广东省汕头市中考语文试题

(一)(8分)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10.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其家人“   ”,邻人

之遗男也“  ”;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  ”(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11.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说说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什么。(3分)

答:                                                                              

9.靠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10.杂然相许  献疑  跳往助之  笑而止之11.不畏艰难,坚持不懈9(3分)B(商量。A、苦于/惩罚;C、啊/怎么;D、无/丢失)10.(4分)首先必须是完整的句子,如果只是单独解词,则不给分。答对得分点,语句通顺则可满分。10(1)(2分)“且”,可以翻译为“将近”,“接近”,“快要”,“快到”,“快”,“差不多”(1分);“面”可以翻译为“面对”,“面对着”,“面向”,“向着”,“对着”,“朝着”(1分)。2分示例:(翻译出得分点“且”“面”,则可得2分。)*北山的愚公,年龄将近九十,面对着大山居住。*北山有一个叫愚公的人,年龄快到九十岁,对着山居住。*北山有位长者叫愚公,年龄差不多九十岁了,面对山而住。1分示例:*北山有个叫愚公的人,刚好九十岁,面对着山来住。(错译“且”)*北山有一个叫愚公的人,将近九十岁,居住在山的对面。(错译“面”)0分示例:*已经九十,居住在背对着山的地方。(错译“且”,“面”)*北山有一个叫愚公的人,九十岁了,住在山的对面。(漏译“且”,错译“面”)10(2)“遂”,可以翻译为“于是”,“就”,“于是就”(1分);“率”可以翻译为“带领”,“率领”,“领着”,“带着”(1分)。2分示例:(翻译出得分点“遂”“率”,则可得2分。)*于是带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

*愚公就带领子孙能扛重担的三个人。*于是率领儿子孙子能挑担的三人。*于是率领儿子孙子和挑担人三人。1分示例:*带领着子子孙孙三个人去挑石头。(漏译“遂”)*因此带领着儿子孙子三个人挑着担子。(错译“遂”)0分示例:*叫他的儿子孙子用担子挑担(漏译“遂”,错译“率”)*让子子孙孙担走这两座山(漏译“遂”,错译“率”)11.共3分,分三个得分点。(1)意思上的相同点,1分:都是对愚公移山这件事的怀疑(质疑、产生疑问、不相信、置疑)。1分示例:*都觉得愚公没有可能将太行、王屋二山移走。*是一样的,都是在质疑愚公能否把山移开。*都是向愚公提出疑问,能否真的把山铲平,都认为愚公不可行。0分示例*觉得愚公没有可能将太行、王屋二山移走。*愚公妻和智叟都是在劝告愚公不要挖山。

*不能削平这两座大山。*对愚公的行为感动疑惑。(2)情感上的不同点,2分,愚公妻、智叟的情感各1分。愚公妻是关心(担心,关爱,担忧,忧心,忧虑)(1分),但是写出“关怀”,“爱护”不给分。智叟是轻蔑(挖苦,蔑视,轻视,讽刺,嘲讽,嘲笑,看不起,笑话)(1分)。2分示例:*愚公妻是偏爱愚公,关爱愚公。(1分)智叟很直接地表明了自己的意思,他的话甚至有点讽刺,嘲笑的意味在里面。(1分)*妻子的话表现出对丈夫的关心和关切,是善意的提醒;(1分)智叟的话是讽刺和挖苦的嘲笑,没有善意。(1分) 1分示例:*妻带有商量的语气,向愚公提出见解,希望愚公多方面寻求解决方法使他更有把握。(0分。因为没有点明是情感上的,所以不给分。)智叟觉得愚公的行为非常不聪明,看不起他。(1分)*愚公妻是怀疑的态度,(0分)而智叟则是带着讽刺的口吻,(1分)两者是不同的。

*愚公妻说话委婉,流露出她对愚公的关心和鼓励,(1分)智叟却说话狂大,对愚公移山给予否定。(0分)0分示例*让愚公不要再费力气去移山了,这是不可能削平这两座山的。

*他们都是说智叟年纪老,不能挑动石头了,说明智叟老了,已经无能为力了。

*因为愚公妻的话中,带有劝说的意思。(只是意义上的,不是情感上的。)智叟的语言色彩是坚决反对,没有留一点委婉的语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