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平二鲙三鳎目作家郑万友的民俗散文

(2020-05-14 07:27:30)
分类: 原创散文

一平二鲙三鳎目 (删减稿)

小的时候,就听父亲多次提到吃鱼的一句顺口溜:一平二鲙三鳎目。意思是说,在咱们这疙瘩(这片土上),最好吃的海鱼是这三种,三种鱼又以平鱼为首。

我见到最多、吃到嘴里也最多的是鳎目鱼。那时,人们还没有掌握养殖技术,因此吃的均为野生鳎目鱼,产于我们家跟前的渤海。鳎目鱼有大小之分,大的尺余、两寸宽,小的像 柳树的叶子,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鳎目尖儿。鳎目鱼肉厚、鲜美,这是软熬的口感;如果裹鸡蛋或淀粉用油炸着吃,就鲜上加香、外脆里嫩了。这两种吃法是家乡人的最爱,后者由于“油大”,更胜一筹(老人们说:土坷垃过了油也好吃)。至今,无论是在我的第一故乡唐山市丰南区黑沿子,还是第二故乡天津滨海新区汉沽,这种吃法,依然老少咸宜,广受赞誉。 

彼时看到或吃到鳎目鱼,偶尔会想到相声演员说的《喇嘛与哑巴》的绕口令,颇有趣味:

打南边来个喇嘛/手里提拉着五斤鳎目/打北边来个哑巴/腰里别着个喇叭/南边提拉鳎目的喇嘛/要拿鳎目换北边别喇叭的哑巴的喇叭/哑巴不乐意拿喇叭换喇嘛的鳎目/喇嘛非要换别喇叭的哑巴的喇叭/喇嘛抡起鳎目抽了别喇叭哑巴一鳎目/哑巴摘下喇叭打了提拉鳎目喇嘛一喇叭/也不知提拉鳎目的喇嘛抽了别喇叭哑巴一鳎目/也不知别喇叭哑巴打了提拉鳎目的喇嘛一喇叭/喇嘛炖鳎目/哑巴嘀嘀哒哒吹喇叭。

听长辈们讲,大鳎目鱼的嘴特好吃,软而腻,像公河蟹的油膏。为了说明它的好吃,先人留下一句民谚:宁舍大姑娘的腿,不舍鳎目鱼的嘴。由此可见,鳎目鱼的嘴好吃到了什么程度。其实,要想让鳎目鱼全身都好吃,就必须把它有鳞的那面的皮去掉。母亲和村里的婶子大娘一样,是去鳎目鱼皮的高手。她用大拇指和食指,在鱼鳃那儿掀起皮的一角,再使劲儿一拽,鱼皮就完整的扯了下来。现在,在汉沽的一些鱼摊,卖鱼的姨舅们有时也免费为买了鳎目鱼的人扯鱼皮,扯的动作达到了一个娴熟高速的水准,让人赞不绝口。

关于鳎目鱼,汉沽流传着一个《“海下人”不吃鳎目鱼》的传说,我曾经把它写在文章里,内容大意是:很久以前,海下人的祖先正在海上打鱼,忽然,平静的海面电闪雷鸣,狂风大作,眨眼间巨浪把十几条渔船的舱底就“掴”出大窟窿,海水哗哗的往船舱里直窜。人们抄起穿上的木盆、木梢、大瓢,拼命地往舱外淘水,水却越来越多,船就要沉了。忽然来了一群大鳎目鱼,它们用身子紧紧贴住了船底漏的地方。渔民们知道“神鱼”救他们来了,就赶紧又开始淘水,一袋烟的工夫,舱底就露出来了。在鳎目鱼的帮助下,渔民们把船安全地驶到了岸边。打这以后,海下人就养成了一个不吃鳎目鱼的习惯。他们每次在海上捕到鳎目鱼,都毕恭毕敬小心翼翼地把其放回到海里去。

少时吃过平鱼,只有七八次。父亲夸它肉香,不知为何,我却始终没有品咂出来。倒是最近几年,我的口感和味蕾告诉我,平鱼的确是家乡一种香香的鱼。平鱼的吃法一般有三种:首推软熬,油炸(油煎)次之,清蒸也不错。三种吃法各具特色,味道也各有千秋。需要说明的是油炸平鱼,最好先把平鱼一卤盐,然后晾晒成半湿不干,再洗净裹上淀粉或蛋清,入锅油炸。从视觉的角度说,我还喜欢平鱼的长相,觉得跟家乡其他的鱼相比,生得俊美,为此,我写了一首《平鱼》赞美它,并把它收入到我的诗集《诗韵汉沽》里。

名副其实的扁平/体态颇为丰盈/那身银色的精制服装/让多少鱼儿羡慕梦想//学名叫“鲳”、“鲳鱼”/高雅秀气的模样/每每咀嚼你的肉肉/心中便嚷:你咋那香。

我对鲙鱼没啥印象,也没有强烈的好感。一是我小时候只吃过两回,没觉得它多么鲜香。参加工作后,我在汉沽的早市、红霞里和九龙里两个菜市场买过几次鲙鱼,带到家里软熬或红烧。它的刺又多又硬,爱钻牙缝、扎舌头,肉依然不香。面对于此,就想:自己吃的这种鲙鱼是养殖的吧,要么不是小时候听父亲夸赞的那种。

每个时代养育了每个时代的人,也派生出了每个时代人所形成的不同风俗、习惯与文化,饮食方面概莫能外。由此,倘若这“一平二鲙三鳎目”的说法在当下和今后的生活中,只能作为一种“记忆符号”存在的话,作为熟知它的人,也是应该用理性的思维来认识和对待的。

2020.3.15下午朝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