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神堂——天津最后的渔村(民俗)

(2014-01-24 07:23:37)

   北纬39°,东经117°,这是天津至今仍保持传统打鱼作业的唯一的渔村的地理坐标,这个村就是滨海新区的“大神堂”。

大神堂村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史料这样记录它村名的由来:明朝初建村,原称“黎家庄”,后改称“陆家庄”。明洪武帝时期,这里有一场恶仗,尸横遍野。后迁民到这里又遇到瘟疫,附近的一个术士说只有神才能镇住邪气,遂设立神坛,进行作法驱邪。后来当地人把村改名神堂庄。《汉沽地名志》载,村内曾有鱼骨庙一座,始建于明代后期,以海中漂来的大鱼骨做庙前殿、后殿大栿上的二栿、刮柱(立柱)及椽钉。19497月风暴潮,该庙浸在海中,遂废。迄今,其遗址可辨。现在,大神堂村有渔民2400余名、渔船近百条,依然保持着祖辈传下来的早出晚归的捕鱼方式。由于水产资源枯竭,捕鱼的活儿又脏又累,村里靠捕鱼为生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不过,村民们与时俱进,办起了“海上一日游”等旅游项目,形成了“吃、住、行、游、购、渔”一条龙特色服务,相对地改变了这一窘状。为了加强生物资源养护与渔业生态修复,近几年,天津市水产局、天津科技大学等相关部门多次在大神堂海域投放人工鱼礁,为鱼虾等生物提供更多的舒适的栖息、繁衍空间。另外,政府在每年的休渔期都投放大量鱼苗,使鱼的数量增多。

大神堂“风景这边独好”。村子北面,用来发电的巨大的风扇在有条不紊地转动,让人想象到,时代的车轮在滚滚向前。村西的港口名叫“神港”,此二字系著名书画家范曾先生题写。站在神港或海垱,看到的是另一幕:旭日东升,海面金光闪闪,大小渔船排成一字队形,随潮水驶向大海深处。每年91日——国家规定的长达两个月休渔期的结束日,这里都要举行隆重的开海仪式,是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精神大餐。届时,每条船上都贴有洋溢着喜庆、吉祥气氛的对联,如“风调雨顺满载而归”、“合力鱼满仓心齐风浪平”。身着民族服装的渔家女现场织网,老人们把白酒、水果、茶水等祭品摆上香案。汉沽飞镲、渔家龙灯、舞龙等民间花会悉数登场,异彩纷呈。主祭人面朝大海宣读祭文,渔民们鞠躬行礼,然后将美酒及各种祭品投入大海,以感谢它对渔人的恩泽。驾长(船长)们则虔诚地将成千上万只鱼苗放入大海,祈愿大海永富,大神堂永富。

冬天,到大神堂看“冰海”别有一番情趣。春夏秋三季潮水不倦、涛声依旧的码头变得安详、静寂,潮水被凝结成了横七竖八、犬牙交错的冰层。神港河道里的冰也形态各异,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它们身上都有明显的漩涡状,让人联想到苏东坡的诗句“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并由衷地感叹和敬佩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那些卧高(在岸上)的渔船,大多被木块、石头悬空架起,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船工的精心呵护。   

大神堂村的名字美、景色美,海鲜的味道更美。其原因有二:这里是泥海滩,遵循着“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稀泥”的自然生存规律,鱼虾蟹贝不仅没有遭到污染,还不牙碜;其次是做法独到,比如熬八带(章鱼),要先把八带在地上摔,如此,熟了的八带口感就软嫩、弹性足;又如,毛蚶子肉要用刀背狠狠地在案板上拍几下,这样,爆炒的毛蚶子嚼着才会劲道却不费力。

                                     2013年10月12作,已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