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5月自驾元上都之第一天呼和浩特

标签:
元上都呼和浩特重点文物内蒙古大窑 |
分类: 甘宁蒙疆青藏 |
2012年5月因为帮同事将车从呼和浩特开回北京验车,正好去年元上都入世界文化遗产,加上去年在呼市做项目结束,因为找了个周五自告奋勇,中午出发,争取用一个周末即将他的车开回北京,又绕路去看一下元上都。
整个行程:呼和浩特-大窑遗址-张家口-元上都-多伦-沽源县城-梳妆楼-小宏城-张北元中都-北京
第一天计划中午出发,下午到张家口,如果时间尚早,就直奔元上都所在的正蓝旗。事后看这个时间计划超级不靠谱,计划16点多到的张家口,真实是2点才到。只好在张家口过夜了。
呼和浩特是蒙古语音译,意为“青色的城”,以其鲜明的民族特点和超过50多座各式各样的召而闻名(召在蒙古语里是“寺庙”的意思)。
当天一早有同事要回上海,于是拿上车第一站是去机场送人,然后回市区拿东西。南辕北辙也没办法。
呼和浩特机场位于城市东郊开阔的平川上,名叫白塔机场,降落的时候就能看到有一座白色的古塔屹立在机场边上。来来回回呼和浩特多了,后来一查才知道这便是驰名塞外的万部华严经塔,二批全保。
之前有一天趁着飞机晚点,直接从机场坐公交直奔而去,这也是我内蒙之旅的第一站。
这一天我们送同事的路上想起还没有合影,加上被告知晚点,于是直奔白塔。
万部华严经塔,辽圣宗年间(公元983-1031年)兴建丰洲城时建大明寺,为了存放众多华严经卷,修筑了这座塔,故得名。蒙古语称查干·索布尔嘎,因其白色,俗称白塔。
万部华严经塔高55.5米,基座周长56米,呈八角七级,砖木混合结构,楼阁式。塔的第一层南面有塔门,篆书石刻万部华严经塔方额,嵌于塔门的门楣上。
辽代的塔多为实心的密檐式塔,建筑材料亦多选择坚固耐久的砖石材料,而在建筑上则以砖石仿木结构,惟门窗不用唐塔宋塔的方形结构设计,而采用在拱券设计;除密檐塔外,辽塔中尚有少部分仿唐塔形制的楼阁式塔。
辽塔平面多为八角形,繁复的基座是辽塔独有的特色,基座各个立面均做仿木处理,模仿木结构宫殿建筑里面,门窗齐全,表面或篆刻经典或雕凿佛教造像,常见的造像题材有佛像、金刚、力士、菩萨、宝器、塔、城、楼阁等等,非常精美。
万部华严经塔塔基座三层,为须弥座、莲花台,上为仰莲瓣,中为束带,下为俯莲瓣。塔身七级,七层斗拱,七层出沿。塔身门窗设置独具匠心,凡单数层南北开券砖拱门,东西出直棂假门;双数层则相反,上下错落,交替设置
我之前自己去的时候正在维修,也没有人管,塔自然上不去了,省了门票但连全保的标示也没找到,于是准备等修好后再次拜访。这次修好了,可以登塔了,当然也有门票了。
送完人,回市区,在到宾馆之前,经过公主府。这个地方是我们每天上班去金山开发区必经的地方,刚到呼市的时候,我还闹了个笑话,被司机放到了公主坟公园,就是一个街边公园,我在寒风中傻逛了半个小时才知道马路对面才是公主府。
陪同事进和硕恪靖公主府,和硕恪靖公主是清代康熙帝的第六个女儿,人称“四公主”。
公主嫁给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喀尔喀郡王敦多布多尔济。喀尔喀蒙古郡王郡治在库伦(今蒙古乌兰巴托),但因为和噶尔丹的战争,漠北不安全,康熙帝赐公主住归化(今呼和浩特)。在归化城北门2.5公里的扎达河东岸建公主府。原建占地约600余亩,包括府邸、前庭、花园和马场。建筑形制为大木硬山及卷棚式,等级较低,但做工精良。
现在这里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好的清代公主府,也是塞外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清代四合院群体建筑。院落由南向北分组按照中轴线自前庭照壁起分别布列有:府门、轿厅、静宜堂(大堂)、寝殿和后罩房,共四进六院。东西对称布有厢、配房,现存建筑70间。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公主府一路向南就是市区中心的大召寺,虽不及拉萨的大昭寺出名,但挺值得一看。它的整体规划却是汉庙的样式,主要的大殿沿中轴线坐落,两边的辅殿对称。
初建于明代的大召属于格鲁派(黄教)。蒙语俗称“伊克召”意为“大寺庙”,因为寺内供奉一座银佛,又称“银佛寺”。大召是呼和浩特最早建成的黄教寺院,也是蒙古地区仅晚于美岱召的蒙古人皈依黄教初期所建的大型寺院之一,在蒙古地区有大范围的影响。
大召的宗教文物众多,其中银佛、龙雕、壁画被称为“大召三绝”。银佛指寺内供奉的一座高2.5米重1吨半的纯银佛像。龙雕指大殿两根柱子上的用纸浆、米浆、黄泥做的金色的盘龙雕塑。壁画是用天然矿物原料绘制而成的,描述康熙帝在寺中的访问。









离大召不远的旧城的东南部的五塔寺又是另一种风格,它造型奇特。这座挺拔秀美的古塔建筑形式源于印度,在坚实的金刚座塔身上耸起五座雕刻着众多佛像的宝塔。
五塔寺塔的正名是慈灯寺塔,原为慈灯寺中的一幢建筑。慈灯寺为清雍正五年(1727年)由小召喇嘛呈请朝廷修建,此塔建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落成于雍正十年。
五塔寺塔是砖砌石料镶边包角,通高16.5米,形制与北京的真觉寺金刚宝座塔相近,也为金刚宝座式塔。五座平面方形的密檐式塔及罩停分列于高大的方台上,台座有七层绿色的琉璃挑檐,第一层上有蒙文、藏文和梵文三种文字的石刻。从第二层到第七层的檐下共塑造1119尊各种姿态的鎏金小佛像,须弥座和基台座上的塔亭都布满雕像,也因此得名“千佛塔”。小塔以绿琉璃挑檐,黄琉璃为刹,色彩鲜明。台座南面开拱门,门上有蒙汉藏文字的“金刚宝座舍利塔”汉白玉石匾额。




塔后山墙上镶嵌的三幅石刻图,分别是天文图、须弥山分布图、六道轮回图。六道轮回图以图解释佛经中所说的世界众生如何在“六道”中轮回升沉,不得解脱。须弥山分布图用图说明佛教说的人类居住世界中心须弥山及其上界和四周的分布。蒙文石刻天文图由八块汉白玉拼砌成,所表现的赤道坐标盖天图,较准确的反映了中国传统的二十八星宿、黄道二十四节气和十二支十二宫等,是研究中国清代天文学史的重要实物资料。蒙文题铭上记述,这幅图是雍正三年(1725年)根据钦天监制定的天文图刻制的。它是中国现存唯一以少数民族文字标注的石刻天文图。
呼市内的最后一站是绥远将军衙署,是清代绥远城驻防军事首领的府衙。
大窑文化遗址位于呼和浩特市东北33公里处,保合少乡大窑村南山坡上。1970年代在这里发现了一个旧石器时期文化遗址,该文化被命名为大窑文化。
大窑遗址分布着由太古代花岗片麻岩和燧石构成的小山,其燧石质地坚韧、易击打成形,是制造石器最理想的原料。从旧石器时代早期起,古代人类就陆续到这里开采石料,制成生产、生活用具。1976年和1983年,考古人员又连续两次在此进行发掘,先后出土大量石器,主要有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石锤等,其中以刮削器、钻具、尖状器等为多。
现在满山遍野的还能找到古人类加工过的石器的半成品。
古人类用火的灰烬遗址
一边是旧石器时期的古人类遗址,一边是新石器,2条路,人类走了至少1000年
当地的村民带我们探访
古人类加工过的工具
古人类的栖息地
大窑遗址的正门,远处的三角形就是博物馆拟建立的基址
从呼和浩特到张家口的一路见证了传说中的京藏高速大堵车,中午12点出呼和浩特,14点到大窑,15点出来,夜里2点才到张家口。大概18点多的时候,我换到副驾驶睡觉,2个小时后,我起来问身边的同事,我怎么感觉我睡之前和醒来后景物没有变化呀,答,有变化,走了2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