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官窑故地汝州国保行

标签:
风穴寺张公巷汝州学宫法行寺塔汝州 |
分类: 晋鲁秦豫冀 |
10月25日在平顶山调研,因为物流项目的缘故,我们选择了汝州作为县级的试点。汝州北靠巍巍嵩山(所以望嵩是其主要大街),南依茫茫伏牛,地理位置上西邻洛阳,北近登封,东近禹州。
1978年出土的我国目前发现最早、最原始的一幅陶画“鹳鱼石斧图”(国博藏,国宝)也是出土在汝州境内。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决定用2个小时走完汝州的四个国保:风穴寺、张公巷窑址、法行寺塔、汝州学宫和在进入国道口的省保煤山遗址。
实际走访的顺序是考虑到回程郑州:煤山遗址——汝州学宫——法行寺塔——张公巷窑址——风穴寺。
煤山遗址
煤山事实上是龙山文化晚期文化的一个分段,闻名已久。遗址就在汝州市区边上的煤山公园内的那座小山。整个遗址呈立状,高出周围约4米,东西直径和南北直径各200米。由于古代人类长久居住,地层呈黑灰色,故有“煤山”为名。遗址的绝对年代为夏代。
按照边上的介绍,遗址分为四层,最下面两层为煤山一、二期,上面两层为二里头一、二期。各期的遗物基本为石器、陶器和一些骨器生产工具。
http://s3/mw690/61f11f8atcd1fc53c5992&690
http://s1/mw690/61f11f8atcd1fc63deae0&690
http://s16/mw690/61f11f8atcd1fc6892c6f&690
http://s13/mw690/61f11f8atcd1fc5a415ac&690
汝州学宫
汝州学宫位于市区广场街,直接提这个汝州人都没有人知道,我们问了2个交警都说不出在什么位置,GOOGLE和苹果的地图的位置都是错的。当地人称为文庙,事实上就在汝州剧场靠南的巷子里面。
整个建筑,坐北面南,南北长300余米,东西宽50多米 ,院内中轴线明显。大成殿位于文明坊之后,系单檐庑殿式建筑,面阔5间,进深2间,缘瓦兽吻,正檐斗拱。殿内设楹柱4根,据建筑形式考证,可能为明代中、晚期所建。正间正中脊檩有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字样。
http://s14/mw690/61f11f8atcd201535510d&690
http://s9/mw690/61f11f8atcd201541d798&690
文明坊(今后修)
http://s10/mw690/61f11f8atcd201570c149&690
大成殿
http://s6/mw690/61f11f8atcd20159a9615&690
http://s12/mw690/61f11f8atcd2015ae44fb&690
http://s7/mw690/61f11f8atcd2015ce05b6&690
汝州学宫还是汝窑博物馆的所在,虽然在北宋宫廷烧造的御用汝瓷的窑口在汝州隔壁的宝丰县清凉寺村,但因为市名字里面有个汝,就大占便宜了。
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北宋后期宋金战乱不息,兴盛前后不过二十余年,所以弥足珍贵。汝瓷传世品稀少,全世界现仅存68,分别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馆8件、天津博物馆1件、广东省博物馆半件、英国达维德爵士基金会7件,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美国克利夫芝和圣路易等知名博物馆和私人典藏约10余件。还有一说现存80,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宝丰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和汝州市汝瓷博物馆收藏有数10件。河南三个研究所、管理所、博物馆中保存的,基本上都是近年来在汝窑遗址中发现的。
在这个博物馆内的是汝瓷天青釉洗。1989年宝丰清凉寺汝窑址出土。该洗满施天青釉,釉面布满冰裂纹开片,裹足支烧。较完整的共两件,这里有其一,堪与传世的同类器相媲美。(后记:机缘巧合,我在看后的后一天有幸看到了另外一件)
http://s11/mw690/61f11f8atcd202478d92a&690
http://s11/mw690/61f11f8at7ae99d42e30a&690
这个博物馆内其他宋代瓷器
http://s6/mw690/61f11f8atcd2024a7c0b5&690
http://s10/mw690/61f11f8atcd2024f08b69&690
http://s9/mw690/61f11f8atcd2025028b58&690
http://s1/mw690/61f11f8atcd2025a80a70&690
法行寺塔
出学宫,北上50米右转一路向东就到了塔寺街,法行寺塔就位于街边的院内。法行寺原名法华寺,北魏所建,
“宝志,齐梁高僧,世称宝公或志公。金城朱氏子,先在汝州,曾传法华经。名其寺曰:‘法华寺’。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曾至法华寺与志公讲道……”。法华寺已经消失,只留下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法行寺塔。
法行寺塔平面呈方形,通高20米左右。基座长宽7米正方形、近一米高。上部系迭涩密檐式九层砖塔,顶部立宝珠形铜刹。塔身下部呈方形,上部为八角形,塔身呈浅橙色,雄伟挺拔,仍保唐代风格。
http://s11/mw690/61f11f8atcd204cd1e73a&690
http://s2/mw690/61f11f8atcd204c3a6591&690
http://s4/mw690/61f11f8atcd204c675283&690
http://s5/mw690/61f11f8atcd204c8f2c34&690
http://s11/mw690/61f11f8atcd204ca4203a&690
http://s11/mw690/61f11f8atcd204cb4f48a&690
张公巷北宋官窑遗址
张公巷北宋官窑遗址的发现使我国陶瓷界寻找半个多世纪的北宋官窑之谜这一悬念得以了结。
汝州张公巷北宋官窑遗址位于汝州市区东南隅中大街与张公巷交会处。不过大门紧闭,从边上人家的二层看过去,棚子保护的严严实实。按照资料,经初步探查,窑址中心区域面积约3600平方米,房基5座、灰坑28个、灰沟2条以及大口陶缸等遗迹。
http://s9/mw690/61f11f8atcd20857f5148&690
http://s15/mw690/61f11f8atcd2085a935de&690
http://s9/mw690/61f11f8atcd2085bf2ff8&690
http://s6/mw690/61f11f8atcd2085e1c465&690
幸好有一小部分被挪出去作为专门给外部领导参观用的,我们有幸近距离看了窑址。
http://s14/mw690/61f11f8atcd208ca806fd&690
http://s5/mw690/61f11f8atcd208cd04514&690
http://s9/mw690/61f11f8atcd208cd82f88&690
该窑2000年至2004年经过3次发掘,已发现有作坊、澄泥池、灰坑等,内涵十分丰富,出土器物有碗、盘、碟、器盖、细径盘口瓶等生活用品及工艺品,种类繁多,且多为天青、粉青、月白色釉,绝大部分为裹足支烧,为宋代官窑常见器物。里边瓷片单一,说明这个时期不是民窑,是一个专门烧制御用青瓷的窑。同时出土的还有制瓷工具骨刀、窑具、垫饼支钉等。
张公巷是因一个叫张维新的名人而得名的。张维新是明汝州东大街人。曾任山东冠县(今聊城)县令,后因政绩突出升为给事中,晚年和知州方应选和编出版了《汝州志》。张病故,他居住的那条街被叫做“张公巷街”。
这个地方要注意的是GOOGLE的标示又错了,方向反了,在中大街要左转直行到中医院就到了。
风穴寺
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风穴寺位于汝州市城东9公里处的嵩山少室南麓,虽系北方寺院,却具有江南园林的建筑体系。历史上曾与洛阳白马寺、开封相国寺、登封少林寺并称中原四大名寺。
从汝州出发,经风穴路一路北上,走县道经老香积寺遗址到停车场,换电瓶车,幽谷蜿蜒,路尽,一座林木掩映的寺院闪现在眼前,山门上写着“白云禅寺”。该寺院创建于北魏,原名香积寺,隋称千峰寺,唐为白云寺(寺牌子是用的这个),俗称风穴寺。
中轴线上有山门、天王殿、中佛殿、毗卢殿、方丈院;东侧有地藏殿、观音阁;西侧有钟楼、藏经阁和七祖塔。外面上下塔林还有历代高僧墓塔115座。
http://s1/mw690/61f11f8atcd20cdfbe810&690
http://s1/mw690/61f11f8atcd20ce1a3110&690
金代中佛殿
中佛殿建在寺院中心,四尺多高的砖台上,为金代建筑。单檐歇山式,斗拱古朴大方,飞檐挑角似展翅欲飞。殿顶盖灰筒瓦,正脊饰琉璃宝珠火焰尖,两端饰琉璃鸱吻。
http://s10/mw690/61f11f8atcd20cfbfcae9&690
http://s2/mw690/61f11f8atcd20cfd63f61&690
http://s2/mw690/61f11f8atcd20cfe3fb31&690
http://s11/mw690/61f11f8atcd20d0014c8a&690
http://s12/mw690/61f11f8atcd20d010128b&690
http://s8/mw690/61f11f8atcd20d0328767&690
http://s13/mw690/61f11f8atcd20d051f89c&690
http://s14/mw690/61f11f8atcd20d06735fd&690
http://s10/mw690/61f11f8atcd20d0854679&690
http://s1/mw690/61f11f8atcd20d099e3a0&690
http://s16/mw690/61f11f8atcd20d0bb239f&690
http://s2/mw690/61f11f8atcd20d0d825e1&690
唐代七祖塔
七祖塔建于唐玄宗开元26年(738),为九层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每层四角置有铃铎,风中作响。塔的外轮廓呈抛物线形。
该塔是为纪念贞禅师而建。贞禅师姓张,名贞,西京长安人。幼年知名太学,及第后看破红尘,放弃仕途。在他84岁圆寂后,因德高望重,朝廷特派崔相国、李使君率弟子宗本建此塔,嶙峋天半,永为寺表。唐玄宗谥为“七祖”,以示纪念。
http://s6/mw690/61f11f8atcd20dd03f4a5&690
http://s11/mw690/61f11f8atcd20dd249fba&690
http://s6/mw690/61f11f8atcd20dd3e2565&690
http://s10/mw690/61f11f8atcd20dd6d4629&690
http://s3/mw690/61f11f8atcd20dd7e2a62&690
http://s1/mw690/61f11f8atcd20dd997950&690
http://s14/mw690/61f11f8atcd20ddb830dd&690
http://s5/mw690/61f11f8atcd20dde03934&690
宋代悬钟阁
悬钟阁建于寺院西南角一丈八尺高的方三丈石台上,为歇山式重檐三滴水建筑。只见飞檐挑角,画栋凌空,巍峨壮观,古朴典雅。阁内两丈四尺高的木架上,高悬宋代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铁铸大钟一口。可惜现在不让上去去看了。
http://s16/mw690/61f11f8atcd20e8c7a22f&690
http://s15/mw690/61f11f8atcd20e8d07fee&690
http://s10/mw690/61f11f8atcd20e8728c69&690
http://s1/mw690/61f11f8atcd20e89156a0&690
http://s9/mw690/61f11f8atcd20e8b1b8d8&690
http://s9/mw690/61f11f8atcd20e8f63f88&690
上塔林,主要是明代的主持,走了15分钟山路(近1公里),终于在一个院子里找到了
http://s13/mw690/61f11f8atcd20f251eb0c&690
http://s10/mw690/61f11f8atcd20f1d16799&690
http://s10/mw690/61f11f8atcd20f1ae7459&690
http://s2/mw690/61f11f8atcd20f1f668c1&690
http://s3/mw690/61f11f8atcd20f213fdc2&690
http://s5/mw690/61f11f8atcd20f22ae094&690
http://s14/mw690/61f11f8atcd20f268cf5d&690
下塔林,在下山的路边
http://s15/mw690/61f11f8atcd20f77cfcde&690
http://s13/mw690/61f11f8atcd20f7caadac&690
至此,汝州国保扫尽,继续行程,北上30公里就是登封。
PS:这次行程由于要赶回郑州,所以登封就只看了少林寺一侧的五批国保永泰寺塔。
塔系唐代密檐式砖塔,平面呈正方形,通高24米。塔身之上为11层密檐,各檐外轮廓的连线呈明显的抛物线形。塔的最上部是由仰莲、五重相轮等组成的宝刹。
http://s2/mw690/61f11f8atcd21072e0661&690
http://s5/mw690/61f11f8atcd2107457ea4&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