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幸福在哪里

(2013-10-31 15:08:01)
标签:

杂谈

幸福在哪里

托尔斯泰老先生如果活到这会儿,一定会把他那个著名的开头修改成:不幸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幸福的家庭各不相同。

从现在的目光看来,他所在的19世纪当真是个悲惨时代,大部分人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幸福的门槛极低。对于穷苦的人来说,英国贵族家工作17个小时的仆人,如果每天能减少两个小时的工作量,他很可能就会眼含热泪的感谢上帝;在美国修建太平洋铁路的华人,一顿饱餐,就可以铭刻到他们记忆深处。

对于贵族来说,虽然免除了饥饿和劳累的折磨,但在凄冷的凌晨三点起来上朝的中国皇帝眼里,能让他睡个懒觉,就是最大的幸福;而住在有四百个房间,300多名仆人古堡里的伯爵女儿,在她出席正式场合时,如果把勒得她喘不过气的鲸骨礼服换成宽松的棉麻长裙,恐怕她的幸福感不会亚于站在嘎纳电影节颁奖台前的中国明星。

在文明和科技都欠发达的19世纪,幸福可以由具体和琐碎的细节汇集而成。大部分人会因物质生活的一丁点儿改善觉得心满意足,对于富翁和贵族来说,能在上流社会的繁文缛节和势利环境中拥有点自由和勇气,也是莫大的快乐。

所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这句名言,在当时确实很有道理,能躲过瘟疫饥荒,吃饱穿暖,对生活常怀感恩之心,就是幸福的刚需标准。

时光荏苒,到了21世纪,旅行者1号飞出了太阳系,手机和google眼镜即将成为人类的器官,除了原始部落,就连地球上最贫困的角落的日子也比19世纪过得好。幸福一下就变成了火星上的石头,看得见,摸不着。更有趣的是,历史上能给人带来幸福感的事儿,现在竟然变成了烦恼。


全家人吃一块面包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更多的人觉得能够心甘情愿的少吃点东西才是幸福;辛苦一年才能买条红头绳的杨白劳,恐怕想不到现在很多姑娘会为满溢的衣橱发愁。至于精神生活的给养,图书馆都是免费开放的,里面的藏书一个人用一辈子的时间也读不完;只要有一根网线,哈佛耶鲁大学的公开课立刻可以在眼前开始。想要环游世界?乾隆皇帝肯定也想不到,他在轿子里巡游江南的时间,可以让现代人绕上地球好多圈。

托尔斯泰老先生所能理解的幸福,现时今日已经完全过了时。在生活的基本需求获得满足之后,追寻成就感和内心自由成了幸福感最大的来源。沉浸在幸福中的人们也许互不理解,卖了房子去环球旅行的人在省吃俭用买房的人眼里,对生活不负责任;每天用十几个小时练琴却不开演唱会的家伙在唱片公司老板眼里是不识时务的傻瓜。不过这并不影响每个人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行进。

只有感觉不幸的人们,在抱怨和倾诉命运不公的方面,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除了天灾人祸带来的苦难,欲望大概是偷走他们幸福的罪魁祸首。不过这也没什么关系,幸福和不幸原本就是主观感受,总有一天每个人都能明白,其实自己手里握有选择权。

已发《行周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