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长江胭脂鱼(亚洲美人鱼),已捕最大可达35公斤

(2010-12-15 10:35:21)
标签:

国家

二级

保护

动物

胭脂鱼

亚洲

美人鱼

最大

35公斤

杂谈

http://s13/middle/61efd01ex7589685e82fc&690
       【艳丽亚洲美人鱼】
http://s16/middle/61efd01eg9705b87e692f&690

http://s14/middle/61efd01eg97059eb2721d&690

http://s16/middle/61efd01eg9705a8bc441f&690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长江胭脂鱼(亚洲美人鱼),已捕获的最大可达35公斤
   (水产科技资料,供生产者及观赏水族饲养者参考。)

     
七绝. 胭脂鱼 2010.12.15于沪
胭脂鱼处阔江中,赞美人鱼之爱称。
体色一生其遂变,佳肴观赏乐无穷。
 友人流流 雅和 2010.12.18于九江
儿藏在大江中,  美胭脂别致红。
二级国家保护物,只供观赏乐无穷。


   胭脂鱼(Chinese sucker)为中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又叫黄排、血排、粉排、火烧鳊、木叶盘、红鱼、紫鳊、燕雀鱼、火排、中国帆鳍吸鱼等,隶属于鲤形目吸口鲤科(或称亚口鱼科),亚口鱼科大多数属种分布于北美洲,现存约14属,近80种。本种是迄今所知的亚口鱼科分布于我国唯一的种。
  生长于长江水系,在长江上、中、下游皆有,但以上游数量为多;福建闽江也产,目前野外数量非常稀少,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被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胭脂鱼生活在湖泊、河流中,幼体与成体,形态各异,生境及生物学习性不尽相同,幼鱼喜集群于水流较缓的砾石间,多活动于水体上层,亚成体则在中下层,成体喜在江河的敞水区,其行动迅速敏捷。胭脂鱼体形奇特,色彩鲜明,尤其幼鱼形体别致,色彩斑斓,背鳍高大似帆,游动文静,而且,会随情绪变化改变体色,因此被人们尊称为“一帆风顺”,在东南亚一带还享有“亚洲美人鱼”的美称据说,每尾幼鱼价高达万元以上,为观赏鱼族珍品之一。在国际观赏鱼市场,特别是东南亚十分畅销。
 1989年曾获新加坡国际野生观赏鱼博览会银奖。因而在1989年新加坡野生观赏鱼研讨会上被评为二等奖,1999年又被评为一等奖,此外,胭脂鱼个体大,生长快,性温驯,食性广,抗病力强,是一种观赏和食用兼备的优良养殖品种。
  胭脂鱼是一种集食用性和观赏性于一身的名贵经济鱼类,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由于胭脂鱼肉味鲜美、数量少、价格高、养殖前景广阔,深受水产养殖户的欢迎。
为保护与增殖这一珍稀物种,我国水产科技工作者纷纷开展胭脂鱼人工驯养繁殖的研究。
  通过水产科技工作者对胭脂鱼的生物学特性近30年的研究和人工驯养,十几年前,我国已掌握了胭脂鱼池塘全人工繁殖技术,并人工繁殖出一定数量的子代亲鱼,国家在四川及湖北各建一个繁殖基地。

 胭脂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

 一、胭脂鱼的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特征:胭脂鱼头短,吻钝圆。口小,唇发达,富肉质,无须。侧线完全。背鳍基长,尾鳍叉形。
  胭脂鱼在不同生长阶段,体形变化较大。仔鱼期当体长为1.6-2.2厘米时,体形特别细长,体长为体高的4.7倍;稍长大,在幼鱼期体高增大,体长12-28厘米时,体长为体高的2.5倍;成鱼期体长为58.4-98.0厘米时,体长约为体高的3.4倍,此时期体高增长反而减慢。其体色也随个体大小而变化。幼鱼阶段体长2.7-8.2厘米,呈深褐色体侧各有3条黑色横条纹,背鳍、臀鳍上叶灰白色,下叶下缘灰黑色。成熟个体体侧为淡红、黄褐或暗褐色,从吻端至尾基有一条胭脂红色的宽纵带,背鳍、尾鳍均呈淡红色,故得名胭脂鱼。
 (二)生活习性:胭脂鱼是一种温水性江河大型鱼类,具有溯江产卵习性,
每年2月中旬(雨水节前后),性腺接近成熟的亲鱼均要上溯到上游,于3-5月在急流中繁殖。雄鱼在接近雌鱼时头部和鳍上会出现结节。长江的产卵场在金沙江、岷江、嘉陵江等地。亲鱼产卵后仍在产卵场附近逗留,直到秋后退水时期,才回归到干流深水处越冬。胭脂鱼生长较快,1龄鱼体长可达200毫米左右,一般6龄可达性成熟,体重约10千克左右。
成年胭脂鱼体长已捕获的最长能达到1、35米,最大体重约35公斤。
 
据报道:2007年5月9日凌晨,四川阆中市渔民李永祥将上岸仅7个小时的史上最大“胭脂鱼”送回嘉陵江。这条“胭脂鱼”长135厘米,体重35公斤,胸围60厘米;头似雄狮,通体胭脂红。岌岌可危的“胭脂鱼”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是国家二类水生野生保护动物。
  2008年12月,几位渔民在嘉陵江江北嘴水域无意捕到一条重29公斤、长达1.3米的罕见胭脂鱼。浴缸装下这条鱼都还略显局促。昔日的打鱼人、现鑫缘渔港老板张学兵知道此事后,花1.2万元将胭脂鱼买下,并将其放生。据悉,这条胭脂鱼是重庆至今发现最大的野生胭脂鱼之一。

  据报道,长江中最大还可达50公斤(暂无证据),在封闭的环境中可以活到25龄。
  胭脂鱼生长育肥期主要活动于水面宽阔、水流较缓且多河滩的江段或湖泊中。幼鱼行动迟缓,成鱼行动敏捷。每当繁殖季节来临,胭脂鱼便上溯到长江上游的急流中产卵繁殖,等到秋季退水时期,又回到长江干流内越冬。胭脂鱼性情温和,起捕率高,适合池塘、湖泊、水库等水体养殖。
  (三)食性:胭脂鱼在稚鱼阶段以浮游生物为食,前期主要摄食硅藻、单包绿藻和轮虫,后期主要摄食枝角类和桡足类生物,体长2.2厘米以上开始摄食摇蚊幼虫。从幼鱼到成鱼阶段,主要摄食底栖无脊椎动物,以及蚬等软体动物,也常取食水底砾石上附着的硅藻、丝状藻类及植物碎屑等。人工养殖条件下,鱼苗可投喂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生物等,鱼种到成鱼时可投喂水蚯蚓、陆生蚯蚓、螺蚌肉、小鱼虾以及动物内脏和人工配合饲料等,人工配合饲料的粗蛋白含量必须在35%以上。
 (四)生长:胭脂鱼个体大,生长快,天然水体中的最大个体可达50公斤。人工饲养条件下,1龄个体可达1公斤,3龄个体可达2~3公斤,5龄个体可达4~7公斤,6龄体重达10公斤,体长1米。雌鱼9龄,体长84cm以上,体重11公斤以上达性成熟。体重10-15公斤的雌鱼,怀卵量10-20万粒,微粘性。
 (五)生殖习性:一般雄鱼5龄以上、雌鱼7龄以上性成熟。繁殖季节为3月上旬至4月下旬。当水温稳定在13℃以上时即开始产卵。繁殖水温为14~22℃,以18~20℃最佳。水温在16.5~18℃时,约经7~8昼夜能孵化出膜。刚出膜的仔鱼全长9.5~11.0毫米,侧卧水底,6~7天会平游摄食。产卵期间,雌雄亲鱼体都会出现明显的珠星和胭脂色。

  二、人工繁殖技术

  (一)亲鱼的收集与培育:胭脂鱼目前已十分稀少。亲鱼(胭脂鱼的种鱼)只能从人工养殖的群体中收集。选择亲鱼的标准是:雄鱼5龄以上,雌鱼7龄以上;体态丰满健壮,鳞片光亮完整,无病伤;体重7~8公斤以上为佳。进入繁殖季节成熟亲鱼的性别特征明显:雄鱼体色呈鲜艳的桔红色,头部、胸鳍、臀鳍、尾鳍等处出现大量珠星,轻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溢出。雌鱼的体色呈灰褐色略浅红,珠星较小,腹部丰满宽厚。如亲鱼难以收集,可以选购人工繁殖的子二代苗种或成鱼,再在池塘中蓄养成亲鱼。

  培育时,注意亲鱼下池前,用食盐或高锰酸钾溶液短时浸浴,伤口处用红霉素软膏涂抹消毒。一般每0.067公顷放养尾重7~8公斤的亲鱼16尾左右。可搭配大规格鲢、鳙鱼种100尾左右,放养量以150公斤为宜,但不得搭配鲤、鲫等吃食性鱼类,以免与亲鱼争食。

  亲鱼培育要注意从产后恢复期即开始抓起。为了满足亲鱼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最好以投喂水蚯蚓为主,少量补充些鱼糜、螺蚌肉、蚯蚓、黄粉虫等动物蛋白饲料。一般4~5月的投饵率应为亲鱼体重的3%,6~8月4%~5%,9~10月3%~4%,11~12月1%~2%,1~3月少量投喂。在产卵前20天左右应控制投饵量,避免亲鱼产季过肥。日常管理要十分注重水质调节和防病工作。

  (二)人工催产与孵化

  1.催产。胭脂鱼繁殖盛期在惊蛰至春分前后20天左右。胭脂鱼亲鱼的性腺发育非常快,成熟不几天后就开始退化。因此,要提前做好准备,发现亲鱼性成熟要抓紧催产,千万不要错过时机。亲鱼成熟的标准是:雄鱼轻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入水即散。雌鱼腹部膨大,用挖卵器挖出的卵粒大小整齐,饱满,分散,直径超过2毫米。雌雄配比为1∶1或1∶2。一般采用多种混合激素注射,剂量是:雌鱼每公斤注射LRH-A10~70微克、HCG500~2000IU、DOM2~6毫克,加垂体少量,雄鱼剂量减半。成熟度良好的亲鱼可采用一次性注射,稍差的亲鱼宜采取先低剂量催熟,再高剂量催产的方法,分2~3次注射,每次注射隔24小时一次。亲鱼在催产中始终要有适当的流水刺激。

  2.授精与孵化。胭脂鱼对催产药物反应很慢,一般当水温15~18℃时,最后一针的效应时间约为22~26小时;水温为13~14℃时,效应时间长达2~5天。注射最末一针20小时后,要半小时左右检查1次,一旦发现卵粒,应立即将亲鱼捕起,揩干水分,干法挤卵受精于瓷盆中,再加水激活,轻轻搅拌精卵约1~2分钟,完成授精,卵径2-3mm。间隔2~3小时,亲鱼可再次挤卵受精,一般要3~4次才能把卵产完。

  授精卵微粘性,孵化前不必脱粘。授精卵可在水族箱内静水充气孵化;也可在孵化桶内微流水孵化;还可在孵化槽内,流水充气孵化。以最后一种方式效果最好。当水温13~15℃时,孵化出膜时间需要9~11天,水温16、5-18°C时,约需7-8天,水温18~20℃时,只需6天左右。孵化前期,鱼卵每天用消毒溶液浸洗约10秒钟,以防水霉病发生。出膜当天,停止用药,避免药害。

 三、苗种培育技术

  (一)仔鱼的护理:刚孵出的仔鱼全长8.5~10.5毫米,生命力脆弱,因此对初孵鱼苗护理要特别精细。方法是: 每天仔细清除孵化容器底部污物,避免鱼苗钻进污物中。调整适当水流,不让鱼苗受过强的水流冲击成团。用气泵增氧,保证水体溶氧充足。一旦发现有鱼苗扎堆现象,立即用羽毛将其轻轻散开。采取保湿增温措施,严防早春寒潮侵袭。在水温18~22℃条件下,一般5日龄的仔鱼消化道已完全贯通,可在水中游动活跃,并开口觅食。此时可转入鱼苗培育阶段。

  (二)鱼苗培育:鱼苗培育设施为小水泥池或小网箱。小水泥池面积1~3平方米,深0.6~0.8毫米,微流水,具有进排水管道和过滤纱窗。小网箱用40~20目网布制作,面积2平方米左右,架设在水质清新,有微流水的水体中。鱼苗的放养密度为2000~5000尾/平方米。养殖过程中,逐渐分稀,至体长3厘米时,稀养至100~200尾/平方米。

  鱼苗的饲料可用蛋黄浆作开口饵料喂养1天。接着在自然水体中捞取轮虫、草履虫、硅藻、绿藻等浮游生物投喂。待鱼苗长到1.5厘米时,改喂小型的枝角类和桡足幼体;体长2.5厘米时,投喂捣碎的水蚯蚓;体长3~3.5厘米时,可直接投喂鲜活的水蚯蚓。投喂时,所有的鲜活饵料均应清洗干净,并要用25目网布滤去大型类饲料,水蚯蚓应每天用5%食盐溶液浸浴几分钟,或每5天一次用5毫克/升大蒜素浸浴30分钟消毒。一般日投食2~3次,每天要清箱或排污换水,注意观察水质、水温变化和鱼苗活动情况,防止发生意外。

  (三)鱼种培育:鱼苗长到3~5厘米时,进行鱼种培育。鱼种池面积0.067~0.134公顷,深1.5米左右,放种3000~4000尾。鱼种下池前,清塘消毒,施肥培育水中饵料生物。鱼种下池后,除摄食天然饵料生物外,还应轮流投喂水蚯蚓、陆生蚯蚓、碎的鱼浆和鳗鱼饲料,日投喂2次。一般鲜活饵料的投饵率为鱼种总重的15%~25%,精饲料投饲率为5%~10%。日常管理,要坚持早中晚巡塘,经常加注新水,定期泼洒生石灰调剂水质,防止敌害生物进入池内。若喂养得当,鱼种饲养到当年底一般可达250~300克。

  四、成鱼养殖技术

  主要在池塘中进行。一般以主养方式为主,也可在其他鱼池中套养。主养池面积以0.2~0.3公顷为宜,池深2~3米,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每0.067公顷投放100~200克/尾的大规格鱼种500~600尾,另搭配鲢、鳙鱼100尾左右,不投放食性相争的鲤、鲫鱼种。套养时每0.067公顷放种20~30尾。

  成鱼投喂以配合饲料为主,目前可用长吻或鲟鱼饲料代替使用。刚开始投喂配合饲料时,应用水蚯蚓或鱼肉糜作诱食剂,驯食一周。投饲应做到定质、定量、定时、定位。投饲率可参照前述的亲鱼标准。在喂配合饲料的同时,每周投喂1次适量的水蚯蚓效果更好。也可投喂当地易得的螺蚌肉、小鱼虾、陆生蚯蚓,蝇蛆、黄粉虫等鲜活饵料,以降低饲料成本。

  胭脂鱼不耐低氧。日常管理要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体透明度在30~50厘米,溶氧在3毫米/升以上。成鱼养殖8~10个月,一般可达600~750克,单产约400公斤/0.067公顷。

  五、病害防治技术

  (一)水霉病:胭脂鱼卵孵化季节早,水温低,胚胎发育时间长,未受精卵和脱膜后的卵膜不易分解,因而在鱼卵孵化和鱼苗阶段极易滋生水霉病,应特别引起重视。

  防治方法:(1)加强亲鱼培育,提高卵子质量,提高受精率、孵化率;孵化期间及时剔除霉卵、卵膜和坏死的仔鱼。(2)受精卵在出膜前1天以前,每天用消毒溶液浸泡10~15秒钟。

  (二)肠炎病:是胭脂鱼苗种及低龄鱼种的主要病害。在饲料及环境条件差的情况下易发生,在6~9月时流行。主要症状是:病鱼食欲大减直至停食,离群独游,反应迟钝,肛门红肿充血。

  防治方法:(1)可用1毫克/升漂白粉消毒。(2)内服大蒜头每公斤鱼5克制成药饵投喂。1 天1次,连续3天。

  (三)烂鳃病:常发生在成鱼养殖中,发病季节多为8~9月。症状:病鱼离群独游,行动迟缓,不吃食,鳃丝腐烂发白,黏液多。

  防治方法:(1)大量加注新水,改善水质条件。(2)经常泼洒生石灰或漂白粉,定期消毒水体。(3)内服鱼杀菌药物,拌饵投喂,连续5天。

  (四)打印病:症状:病鱼体侧上方出现圆形红斑,中间鳞片脱落,肌肉发炎溃烂。主要危害亲鱼,多在夏秋季节发生。

  防治方法:主要用生石灰125公斤/0.067公顷湿法清塘,同时注意经常更换新水。

  (五)泛池:因胭脂鱼喜欢清新水质,对水体溶氧要求较高,在池塘水质过肥,天气闷热,或放养密度过大时,易发生泛池死鱼事故。防治方法:(1)放养密度应适宜;高温季节勤换水,并适度增氧。(2)闷热天气减少投饲量或停喂。(3)及时发现浮头症状,立即大量加新水,并泼洒增氧药物急救。
(参考资料:农业百科全书及网络)

http://s9/middle/61efd01eg970623d4b658&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