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调出春滋味
(2024-03-23 18:46:32)妙手调出春滋味
劳罕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一天吃三百颗荔枝?那还不撑坏啊!我们知道,其实,这是苏东坡在变着法儿夸荔枝好吃呢。
杭州人也很逗,夸起龙井茶来,会说上这么一句:“啧!喝上一杯,鲜掉眉毛呢。”
这我就搞不懂了,为什么不鲜掉头发、牙齿、或是鼻子、腮帮子,偏偏就要鲜掉眉毛呢?
当然,我这也是玩笑话了。不管鲜掉什么都无妨,意在说明龙井茶的珍贵。
好茶,离不开好的生长环境。譬如,土质了,气候了,向阳背阳了,等等。茶圣陆羽在他的《茶经》中不是这样说过嘛: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我也曾写过一篇《龙井听茶》,专门讲了龙井茶独特茶性与其独特地理环境的关系。不过,与茶圣相比,我这篇小文,纯属是狗尾续貂了。
文章发出后,好友张洋给我来电话提醒:“谈品茶,不能不说炒茶。常言说,‘三分看茶青,七分看炒功。’你的文章中,少了一个炒茶环节。”
可不是嘛!一语点醒梦中人。我拊掌赞同。
张洋仁兄,和我是忘年交。他相貌奇伟,为人敦厚,学识渊博,是尘世中少见的谦谦君子。张兄祖籍齐鲁,是南下干部的后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因为工作的关系,他走遍了西湖周边的茶村,对杭州炒茶的能工巧匠了如指掌。
在他的引荐下,我拜访了数位传统炒茶高手,“涨了姿势”。也便有了下面这些文字。
一
老茶客判定龙井茶的品质,用的是“色、香、味、形”四个字。说起茶形,也用四个字概括:“扁、平、光、直”。
所有这些,都和炒茶师炒制茶叶的手艺密不可分。
在老茶客眼里,同样的茶地、同一时间采摘的鲜叶,经不同炒茶师炒制后,竟有云泥之别。
行内说起龙井茶炒制,归纳为9道工序10大手法。一道道工序说下去,繁琐得很。咱就拣紧要的说。
龙井茶炒制的第一道工序是杀青。
何谓杀青?就是将鲜茶叶放置锅中炒焙,以便于揉捻。一般根据炒茶师傅手掌大小,放入三两到四两鲜叶至锅中。对茶叶分量的控制因人而异,俗称“一手把”。
鲜叶,也有高低等级之分。不同等级的鲜叶,对温度的要求各不相同。炒制高中档的嫩叶,需要把温度控制在75-115;中低档的粗茶鲜叶,因水分更多,则需要140-180。
杀青开始时,手法以一抓、一抖为主。随后,根据鲜叶水分多少,在抓的时候逐步加入搭、压的手法,在空中抖甩时略加大力量,将鲜叶压扁、理直成条,进行初步定型。
这一阶段,手法讲究由轻而重。到底该用多大的力道,由炒茶师傅根据火候大小和鲜叶形状判定。
杀青,为的是保证每一片茶叶的物质都充分被转化。经反复揉捻压按,让叶和芽包裹得更紧凑。
杀青炒制的时间,约为一刻钟。此时,鲜叶基本是七八成干。杀青结束后,锅中茶叶的分量,大致剩下一两左右。
这时,需要把茶叶倒入一面大筛中,摊平置凉备用,接着炒下一锅鲜叶。放置约一小时左右后,再进入下一道工序——辉锅。
辉锅时的温度,要求更严格:高中档茶,温度最高不能超过65,最低不能低于50。次一点的茶叶,尺度也就宽一点了,大致控制在70-80就行。
辉锅时,下锅的茶叶增加到八两左右,手的力道比杀青时要加重许多,根据锅温不同而发力不同。待炒至叶尖茸毛脱落、叶形扁平光滑、捻叶轻折即断、茶香溢满四周时,即可起锅。
这个过程,大约持续25分钟左右。
完全炒好的茶叶,含水量应减少到5-6%。出锅的茶叶分别用大小孔的两个筛子轻轻筛动,将茶末和不达标的大叶筛出。大叶要继续回锅再辉,直至达标。
二
上面讲的是炒茶的粗略过程。而真的要炒好茶叶,却并没有这么简单。
张洋对翁家山翁氏四兄妹的炒茶技艺推崇备至。尤其对老三,赞不绝口。认为他的手艺在四兄妹里应拔头筹。
翁师傅今年周岁六十了。
“炒茶,没啥好说的。你去看看村头那个宣传栏,把龙井炒茶的手法讲得‘木老清’(很清楚)了,什么‘抖、带、挤、甩、挺、拓、扣、抓、压、磨’,没啥‘花头’(不一样的)。”问起炒茶的手法,翁师傅一句话带过。
泡杯茶坐在炒锅前聊家常,随着话匣子打开,翁师傅兴致来了,劲头越来越足。边说边比划。
他说,自己虚岁十三,便入了行。在一家茶厂当学徒。
每一个行当,都有自己的讲究。比如学戏,从初学入行、搭班唱戏、行当应工、前后台场、组班散班、开台封箱、师徒传承等,都有细致的行规。无论谁,入行后,都要严格执行。不能有丝毫偏差。
自己入行后,第一堂课,是先学“烧火”。
什么叫“烧火”?老辈人传下来的龙井茶制作,全凭手工。炒茶的锅是用柴火烧的。这就是土话说的“烧火”。
炒茶,要根据鲜叶的色泽、老嫩、叶片的大小,准确地把握火候。烧火的和炒茶的,要配合得“毛好”(很好),才能炒出一锅好茶。
烧火,讲究着呢!杀青时火要旺,辉锅时火势要弱一些,柴火必须烧得均匀,不能一边旺一边悠。
“火,烧得好不好,直接决定了今后当炒茶师的水平。”聊起少年时,翁师傅颇为得意,“我最多时可以烧8个锅,供8个师傅炒茶。这可不好对付啊!8个师傅每个人脾气不一样,有的性子急手脚快,有的性子慢手脚缓。手快的,耐高温,火可旺一点;手缓的,耐不得高温,火势就要弱一点。我不是吹牛的,8个师傅我都能照顾到,让他们个个满意。抽空,我还可到外头逛一圈呐!”
烧火是基础,知晓了什么时候需要什么火候,才能进入炒茶阶段。翁师傅烧了3年火,虚岁16,才开始学炒茶。
炒茶是苦活。对炒茶师来说,每年都要遭一次老罪。
炒茶,讲究的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光着手在100多度的炒锅里,从早到晚比划,无论谁,刚开始,手掌都会烫起大水泡。泡挨泡,泡叠泡,钻心地疼。
不过,扛个十天半月,就成老皮了,再坚持下去,就练成“铁砂掌”了。
炒茶,有季节性。过了春天就不炒了。一闲下来,“铁砂掌”又变回了“绵砂掌”。来年,又得遭“二茬罪”。
所以,好的炒茶师,首先必须能吃苦。
不过,光能吃苦,也不一定就能炒出好茶。炒茶,要有悟性。要想有悟性,就必须用心去炒。
外人看炒茶,觉得很简单:一锅鲜叶,压下去,拉上来,再抖抖。接着又是这一套动作。好像重复来重复去,只要把茶叶里的水分炒干就行了。
其实,可不是这样:想炒好茶,每一锅、甚至每一次出手,都要根据锅里的具体情况随时进行调整,要调集所有的感官去发现茶叶微妙的变化。火大了小了,手轻了重了,都会影响茶叶的形状和质量。
茶叶刚下锅时,是乱的。要通过手指不断梳理,把每一片茶叶都横过来,顺顺当当握在掌心中;再根据鲜叶大小、老嫩程度去决定茶坯的形状。只有这样,最后出锅的时候,才不会把茶叶弄碎。
顶级的炒茶师,一锅茶炒下来,可做到茶叶片片完整,一点碎末都没有。
喝龙井茶,不但要观“形”,更重要的是品“味”。所以,炒茶时,要时时把“味”刻在心里,不停地变化手势和调节手的力量。
按得太轻,香味就炒不出来;按得太重,鲜叶就容易出汁,炒出来的茶就发黑、发苦。炒得好的茶叶,采回时是什么颜色,炒制后依旧是什么颜色。
为什么有些炒茶师严格按工序来,仍没有炒出好茶?就是在“用心”二字上缺了火候。什么“抖、带、挤、甩、挺、拓、扣、抓、压、磨”等等手法,哪怕书本上说得清清楚楚,哪怕再背得滚瓜烂熟,如果炒茶时没有用心去体会,照样炒不出好茶。
“譬如,同样是炒,杀青和辉锅,手法运用就大不一样。辉锅力道明显要加大,掌内要加抓、扣、压、磨、挺、拓这些技法。烧火,也得用心。每个炒茶师傅的手势力道不同,手掌耐温程度不同,锅内鲜叶的含水程度不同,需要适时加火、减火,才能提供最佳火温。温度过高的茶叶成型脆,容易碎,颜色也偏黄,甚至出现焦斑,喝起来一股焦味;温度过低的茶叶形不匀,颜色变深,甚至发黑,喝起来无鲜味不清爽,闻起来香气也差。”翁师傅说。
现在,许多炒茶的,都用上了现代化的玩意。譬如,电锅。电锅炒茶是不是更易控制火候?就这个问题,同翁师傅进行了交流。
“电锅嘛,优点显而易见。对温度的控制比人工要准,不需要再安排专人烧火,还节能环保。但是……也有缺点……”翁师傅欲言又止,“电锅,最大的问题也是在温度上——受热不均匀。这样就导致茶叶在炒制过程中因为受热差异,品质受损……”
不过,翁师傅是个达观的人,他说:“有些有经验的师傅电锅用得也很好,可以靠手的温感和对茶叶品相的观察,判断出一口锅的温差点在哪里。不过,这要长期使用同一口锅才能摸清楚。所以,你看,很多炒茶锅都是写了名字的。有点名气的炒茶师傅外出炒茶,基本都把专用锅随身带着。”
三
翁师傅这番炒茶心得,是不是让我们想到了《庖丁解牛》这篇课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时,之所以,“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正是因为他用了心,“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已到了“进乎技矣”的境界。
劳罕在杭州认识的那些高明的炒茶师,也无不是如此。他们几十年、甚至一辈子都身心浸淫在这个行当里,眼、耳、鼻、舌、身,甚至每个细胞、每个毛孔都对茶有着敏锐、精确的感知。
十多年前,我在梅家坞认识了一位姓王的炒茶师。杯子往跟前一放,他闭着眼睛,只需一闻,就可以讲出茶叶产自狮峰、虎跑、翁家山,还是云栖、灵隐、梅家坞。
还有一位姓周的师傅,拿出一包茶叶,他搭眼一看,就能看出茶叶存放了多久,是陈茶还是新茶,甚至能说出茶叶存放的年头和月份。
每年的春天,杭城许多茶叶店的门口,都会摆上锅灶,现场炒茶给人看。说实在的,这是为了推销茶叶,远远谈不上技艺。
要想看到真正的高手炒茶,建议你到西湖西面群山中那些茶人家里去。不过,你的态度可要谦恭一点。真正的高手炒茶,是不喜欢闲人打搅的。他们多躲在阒寂的后庭,展开心灵与茶叶的喁喁对话。
在杭州工作时,我曾多次暗中看过一些炒茶高手的潜心创作:
只见炒茶师庄严肃穆地站于锅前,双脚微微岔开,一手扶着锅架,一手在锅内上下翻飞。两手不时变换,如入无人之境。此时,哪怕骤然起风,哪怕鸟鸣于前,他们色不变、目不瞬,脸上的表情,犹如老僧入定一般。
他们的心、神、气、意、手,已达到了高度统一——眼前只有那口锅,整个身心不但与茶叶对话,也与锅对话、与火对话。火大了,手要迅速翻腾;火绵了,手要放缓速度。或徐或疾,或不徐不疾,一切以锅的受热、火的大小而定。远远看去,身形潇洒如舞蹈;耳畔但闻,刷刷韵律如奏乐。
这活脱脱就是一场美轮美奂的视听盛宴啊!
如果有幸遇到飘筛这道工序,那就更妙了:高档龙井茶,无不经过数道筛选。炒茶师先用竹筛把茶叶分出大小,然后将大小相同的茶叶放一起继续筛。仅仅靠手腕的抖动,茶叶就能渐渐地一枚枚直挺挺立起来。等到最后,所有的茶叶都笔直地站立在竹筛上。然后,根据每枚间的纤毫之差,分成轻重截然不同的两堆。
不过,在杭州炒茶行当里,能有这一手好功夫的,恐怕为数不多……
四
大凡到杭州来旅游的,都想顺带捎点正宗的龙井茶回去。那么,究竟什么样的龙井茶才是正宗好茶?
茶叶好坏很难硬尺度界定:不同批次的茶叶,品质都存在差异,每天生产出来的茶叶也不一样,有时候上午、下午也不一样。很难一概而论。
我不懂茶,在杭州待久了,倒是从一些老茶客那里讨到了一鳞半爪小诀窍,供大家参考吧:
如果去茶农家里买茶,你不妨问问他:“在哪里摊青?”
摊青,是炒茶前很重要的一道工序。茶叶采摘时,一般都是晴天,茶叶内部还在进行光合作用。要让茶叶的叶绿素保持在一个最佳的度,晾晒时间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
摊青时间太短,叶片里面的叶绿素就没有处理好,这样炒出的茶,湿气太重,苦味太浓。但摊青时间过长,茶叶里面的水分会大量流失,茶叶就会萎缩,不独茶形不能保证,泡出来的味道也会大打折扣。
明前龙井上市时,一天一个价格,有些茶农为了利益(或是因为家里没有场地)不经摊青就直接下锅炒。你想想,这样炒出的茶,质量会是怎样?
摊青的过程,其实就是茶叶品质形成的过程。
如果你是在逛街时买茶,不妨先泡一杯尝尝。热水倒下去,人工炒制的茶,一分钟左右就会沉下去;机器炒出的茶,漂在面上很久都沉不下来。
沉降率,是直观评价龙井茶品质的简单方法。
就外形看,上好的龙井茶,挺直削尖、扁平俊秀,犹如宝剑。
从味觉上论:上好的龙井茶,热水倒进杯里,马上飘来一股浓郁的兰花清香;喝进嘴里,有一股独特的栗香和豆香混合味儿。一口下去,鲜爽通顶,回味甘甜。但见汤色,杏绿如岫,清澈明亮。
这样的龙井茶,喝上一杯,大半天嘴里都是甜的。
如果品味、看色都没有把握的话,教你一个最简单的办法:顶级龙井茶,全是一芽一叶——如果是单芽,还没吸足大自然的养分,香味不够,也不耐泡。一芽二叶,也算是上品了。倘一芽三叶,恐怕就差点意思了。
有些讲究的制茶企业,收鲜叶时,一叶三芽的是要挑出去的。比重过大的,干脆拒收。
杭州有句老话:“明前茶,贵如金。”为什么明前龙井茶如此受推崇?
我个人理解:物以稀为贵罢耳!春乍起,茶叶初萌,产量少。一芽一叶的明前龙井,采摘50000颗芽头,才能炒制1斤茶。再就是,初春,气温低,尺蠖、小绿叶蝉这几种茶叶害虫还没有生成,茶树没有喷洒农药。
但就口感来说,按照老茶客们的说道:谷雨前后的龙井茶,更好喝!
劳罕也深有同感。
大自然已经赋予了杭州龙井茶独特的气质,只要用心制作,其实,都是好茶。
每一杯龙井茶里,都是“春意思”,都有“春滋味”!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