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光:《晴山堂法帖研究》
标签:
文化 |
http://s6/mw690/61edc3f6gcc9c2a110d35&690
▲《晴山堂刻石》之黄道周书
http://s1/mw690/61edc3f6gcc9c2afaa770&690
▲《晴山堂刻石》之张瑞图书
http://s7/mw690/61edc3f6g7adc6acc0c66&690
▲《晴山堂刻石》之祝允明书
晴山堂石刻及其拓本《晴山堂法帖》是十七世纪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为彰显祖德、咏颂母德而刻制,该石刻汇集江阴梧塍徐氏祖辈数代收藏以及徐霞客本人征求的文墨题赠,内容为霞客及其祖上所受题赠之诗文、记序、碑铭等,其作者、书者为元末明初至明末间名重当时的书法家、文人名士、当朝重臣、当世名流:元末明初有倪瓒、杨维桢、高启、宋濂、宋克、宋广、陈璧、解缙、杨士奇、杨荣、沈度等,明中叶的有李东阳、文徵明、祝枝山、吴宽、顾鼎臣等,晚明则有董其昌、陈继儒、米万钟、张瑞图、黄道周、文震孟、高攀龙等,有明一代著名的文人贤达汇聚一碑,可谓明代书法的缩影。“晴山堂”为明末徐霞客宅堂,晴山堂石刻在崇祯年间刻成后屡遭兵火,晴山堂被毁,石刻辗转得以幸存,但亦有破损泐残,今存76块石刻藏于江阴市马镇徐霞客故居内新建的晴山堂中。
一、“晴山堂”得名,晴山堂石刻的辑汇成石及经历
明万历末,徐霞客母亲王孺人身患重病久不愈,徐霞客多方寻医。泰昌元年庚申(1620)六月,徐霞客与同族叔父徐方若经浙入闽,在福建兴化府九鲤湖见一仙祠而问母寿,祈梦祠中,遂得“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之签诗,结果四个月后徐母果然病情转好、恢复健康。徐霞客特建新堂舍以为庆贺,因取“晴转南山”之意而新堂命名“晴山堂”。最早称徐霞客“建新堂”的是徐霞客连襟、明末人吴国华,吴在《徐霞客圹志铭》中说:“霞客之孝行:徒跣救父于盗厄,尽心大事,筑堂治圃,以娱寿母……”民国丁文江先生等也持徐霞客建新堂之说。不过,也有明末资料显示当时徐霞客并未建新堂舍,而是旧堂修葺后题新名“晴山堂”。如徐弘祖好友陈继儒《豫庵徐公配王孺人传》云:“弘祖欲新别馆以居孺人,孺人摇手曰:不如甃墓碑,有徵君以下遗像遗文在……”陈仁锡《晴山堂记》亦未说建“新”堂,只说“颜其堂晴山”,意即换了新匾额“晴山堂”。以上“二陈”之作早于吴国华之“圹志铭”十多年,“二陈”皆为霞客好友、通家,所记应更近实情。今人蔡伯仁《关于徐霞客九鲤仙祠问母寿、晴山堂等问题的考辨》说:“‘晴山堂’乃‘旧’堂,(想必经过一番修葺)而挂上新题‘晴山堂’额而得名。”按徐母王孺人节俭好施的一贯作派,不会同意儿子为自己斥巨资新建堂舍。故“晴山堂”应是徐家旧堂命新名而已。
晴山堂石刻之文墨整理汇集工作在晴山堂修葺、命新名后即开始了(约在泰昌元年即1620年内、徐霞客依母命而为之),整个辑稿摹刻工程持续到崇祯朝,最后完成时间应在1633——1636年之间。起初,泰昌元年庚申(1620)晴山堂整修完成后(或过程中),徐霞客即与族兄徐仲昭一起开始晴山堂石刻汇集摹勒工作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