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晓光新著《秦简牍书法研究》

(2011-08-18 15:54:20)
标签:

文化

《中国书法》2011年第8期刊发《秦简牍书法研究》书讯:

http://s13/middle/61edc3f6gaac2f0c975fc&690

 

 

《中国书法》杂志2011年第3期刊发《秦简牍书法研究》出版书讯:

http://s15/middle/61edc3f6g9ed03fcbca0e&690

 

 

《书法报》2011年第17期刊发《秦简牍书法研究》书讯:

http://s9/middle/61edc3f6ga2ab4f6ecd08&690

 

 

《中国书画报》2011年第16期第1版刊发《秦简牍书法研究》书讯:      

http://s16/middle/61edc3f6g9dce2fcf1221&690

 

《书法报》2011年第24期张瑞田《学在民间》: 

http://s16/middle/61edc3f6ga6ac8d8f979f&690

 

 

《潍坊晚报》刊发《秦简牍书法研究》书讯:  

http://s13/middle/61edc3f6ge6b203cbf89c&690


 

书法赏评》2011年第4期刊发拙著《秦简牍书法研究》书评:

 辩析精确  识见远到

 

——王晓光《秦简牍书法研究》读后

李庶民

  

  王晓光为当今书坛学术新锐,富于春秋而著述颇丰,学术文章屡见诸专业报刊,论文在相关学术活动中频频获奖。2010年《中国书法》杂志推出“中青年学术精英提名”,王晓光名列其中。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刘恒在“推荐理由”中说:

    一般说来,书法史研究偏重于对史实的挖掘与澄清,而理论研究则偏重于对一般规律的提炼及阐发。王晓光的书学研究则力图在两者之间寻求一条通道,用自己的视角及思考将这两个领域联系起来,从而发现一些现象背后的缘由。比如他的明清书家研究,关注点不在人物的生平、交游及成就影响等史事层面,而是重在通过书家的风格、技巧来分析、揭示其审美追求以及价值。再结合他对当今书坛现象的研究,使人清楚感到他对书法形式规律与当代意义的兴趣及关照。当然,这种研究方法和路径,需要研究者具有发现问题和深入解析的能力,以避免浅表性的描述或鉴赏,王晓光的研究即具有这方面的意义。(《中国书法》2010年第9期)

   王晓光以其颇具特色的学术思想与研究方法,在书法史论研究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其新著《秦简牍书法研究》亦有着独具的理论视角与演绎方式。记者江丽红在报道“《秦简牍书法研究》出版”时评介说:

  该书主要从书法艺术的角度对出土秦简牍墨书进行探讨,从笔墨细节入手,细致入微地考察简牍墨书的风格特征,包括点画用笔、构形嬗变等。其研究对象包括近几十年来面世的所有秦系简牍(里耶、睡虎地、岳麓书院、龙岗、放马滩……)内容主要有秦简牍书法研究,秦、楚简书比较,先秦及秦系手写体演变、先秦书刻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先秦到秦汉书写材料及用具等方面的讨论。(《中国书画报》2011年3月2日)

   除了以上专家、记者的相关述评外,我以为在《秦简牍书法研究》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即作者以宏观的视野与具体的分析,将秦简牍书法作为中国书法史链中的关键一环,置于汉字字体、汉字书法书体以及书法艺术技法嬗变与承前启后的重要位置上,去探讨古今文字之变的临界状态下与汉字书法形态结构之变的互动过程中的种种兆罅,捕捉几微,探寻实质,以期揭示汉字——书法的错综复杂的现象下深涵的规律所在,使中国书法史链更趋完整、清晰、准确。作者在引言中开宗明义:

  本书概述秦简牍出土情况,从笔墨细节入手,细致入微地考察秦简牍的书法风格,分析秦简牍墨书点画形态、用笔用锋、结字构形等方面的特征,通过对里耶、睡虎地、龙岗、放马滩、周家台等简牍的重点研究,试图勾勒出战国中后期至秦代这一时段秦系手写体的纷繁形态及演进情形。本书内容还包括:楚简、秦简书写风格的比较分析,先秦手书、特别是秦系手书体演进情况研究,隶变相关问题的探讨,秦简牍书写与所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的关系的考察,汉以前书写用具、书写材料与简牍书写关系的讨论。

与一般书史研究与书风研究不同的是,本书中用了大量篇幅对秦简牍的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墨迹遗存作了细致的书写技术分析,从中找出细节的差异以辩析其风格差异的体系所在,并纳入书法史链的衔接中。“这一系列起讫笔技术以及其他用锋使毫细节其实不应被忽视,这些技术写就的笔触多为之后典型汉隶笔画的雏形,也是后世主流运使笔毫法的早期技术形态。另外,这类探讨或有助于理清秦汉以上手写体技术源流、特别是周——秦一系世俗书写的嬗变,进而联结远古和汉魏之间的书刻流变脉络。”

  本书“关注了一些书写形态及个性特色,”把书法探讨与文字演进加以钩连,“强调了手写体系与官文正体系统平行进变的特点,”这可以说是作者的一条致思主线,这是“以书法文化视角考察这些简牍帛书”的大书法观的结果。

  本书的关键词是“秦简牍”,这是因为“就书法研究而言,秦简牍至少具有两方面重要意义,一是围绕隶变问题的书学探讨,二是书法史及上古书法史相关问题完善甚至重构的可能性。”作者对秦简牍的字形、字势,点线形态以及与之相关的用笔方法、空间意识,工具材料等都作了详细解析,以期还原当时人们的书写背景、环境以及书写心态,勾勒出由古文字阶段的篆书在经由秦简牍、楚简牍等篆隶错变过程,最终完成向今文字阶段隶书发展的嬗变轨迹与相互关系。对字体、书体的错综变化过程,作者避免了线性思维的简单化描述,而是从历史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哲学视域作出判断的:简牍书“同地域、同时期隶变进度上的参差不齐,这种状况也提醒我们,这些横向的差异性不足以作为判别书迹时代先后的依据。”“古文字俗书手写体中更多地呈现着字体演进形态,今文字俗书手写体则主要展现了行、草等个性的(书法风格上的)丰富变化。魏晋以上、特别是古文字发展阶段,汉字书写中“便”的实用性追求以及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的日常书写活动,最终显现出的效果和意义是惊人的,既推进了字体演进、实现了从古文字体系到今文字体系质的转变,又为我们留下了绚丽多姿的书法艺术样式。”

  王晓光《秦简牍书法研究》对一些前人成就作了一定的修正,但是某些成说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他思路的展开,致使书中对某些问题的论断未能统一起来,如“上古人们之于起初的文字,大概很少存在有意识的艺术层面的创造或欣赏,就像我们今天以书法角度审视文字书写那样。”(153页)“秦系书写技巧从一画之起笔、行笔、收笔即可全面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实为后世的、我们常谈论的那些基本笔法的滥觞,而秦人这些技法的形成离不开审美因素的注入。在追求美观悦目的想法下还形成了一些后来文字嬗变中起重要作用的写法,诸如秦隶拖长的尾笔、波势笔等等——除了书写便利等因素外,审美主旨是这些特色笔触生成的主因。”“同时也有钉形笔画和匀粗笔画,还有其他写法。可见人们在美的观念驱使下不断探求……”(281—282页)这种认识上的矛盾,显然受书坛有关书法自在(自为)与自觉(自由)关系的已有理论影响。

  国内外对战国、秦汉简牍的研究已成为专门之学发表了大量专著与学术论文,并有专门的期刊取得了重大成果。而在当今国内书坛,有关简牍书法的研究,还是比较冷清,视野也不够开阔,王晓光的《秦简牍书法研究》于理论视野以及研究方法,都将简牍书法研究推进了一步。李学勤在《简帛书的发现及其影响》一文中说:

  这些年新发现的简帛书籍,性质范围非常广泛,对中国历史文化各个方面的探讨,无疑都会有所促进。我认为,一系列重大发现首先直接涉及的,是古文字学、文献学、学术史这样一些学科。……这对下世纪有关学科的发展,对中国优秀文化的阐扬,将有很大的裨益。(《文物》1999年第10期

  郑有国在《中国简牍学综论》一书中说:

  简牍作为第一手地下出土材料,比历代史家留下的史籍显然更真实、更生动、更具体地反映了当时历史状况。简牍中保留的一些古代书籍,则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文化遗产,对于辑佚、校勘、订正古代史籍,具有重大的史料价值;简牍的编册制度,又是我国后世书籍制度的滥觞;简牍的文字,不仅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文字的变化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字资料,此外还可以欣赏我国古代书法的精湛艺术。简牍的研究,不仅加深人们对历史的认识,而且丰富我国文化宝藏,增强我们的爱国热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秦简牍是简牍遗存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书法史研究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对其研究的意义与价值,除了艺术层面、书史层面等,其深层的涵蕴正在于“对中国优秀文化的阐扬”和“增强我们的爱国热情。”


http://s5/middle/61edc3f6g7751bd068b84&690

该书详情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edc3f60100luk9.html

《简牍书法研究》近获2011年度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作者王晓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协学术委员,书法论文发表于《书法丛刊》、《书法研究》、《中国书法》、《书谱》、《书法》、《荣宝斋》、《书法导报》、《书法报》等报刊,书学论文多次在全国获奖。出版书法研究专著两部:《方直与圆曲——晚明前清书家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秦简牍书法研究》(荣宝斋出版社2010年)。获中国书协与《中国书法》杂志主办“中青年学术精英提名”(2010年),《中国书法》杂志2010年第9期对其做了个人学术专题介绍。

 

本书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秦简牍发现概况及书法研究价值

第一节 古代及二十世纪简牍出土概况

第二节 秦简牍出土情况

第三节 秦简牍书法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秦简牍书法研究

第一节 里耶秦简牍

一、用笔用锋考察

二、曲线与直线

三、笔画细节分析

四、结字与构形

五、章法分析

六、里耶牍墨书风格特征

七、文尾落款考察

八、秦简牍草体

第二节 睡虎地秦简

一、睡虎地秦简概况

二、睡虎地秦简书法考察

三、睡虎地秦简内敛字势研究

四、睡虎地M4木牍

第三节 天水放马滩秦简

一、《日书》甲种

二、《日书》乙种

三、木板地图上的标记墨书

第四节 龙岗秦简

一、秦隶笔法的综合运用

二、约省、简化的字结构

三、大幅度右向倾斜的字势

四、龙岗秦简的纵向连贯感

五、龙岗M6木牍

第五节 其他秦简牍

一、青川木牍

二、王家台M15秦简

三、周家台M30秦简

四、扬家山M135秦简

五、岳山秦牍

六、岳麓书院秦牍

第三章 秦简与楚简书法比较

第一节 战国楚简出土概况

第二节 楚、秦简墨书比较

第三节 楚、秦简书写背景比较分析

第四章 殷周秦手书体的演进

第一节 先秦俗书手写体的发展

第二节 秦系手写体系统考察

第五章 先秦书刻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一节 春秋至秦代政治社会背景与百家争鸣

第二节 先秦审美思潮及文化艺术背景

第三节 先秦秦代文书制度与书写教育

第六章 工具材料与书写

第一节 简牍形制、制作、书写

第二节 毛笔

第三节 墨与砚

第四节 书刀

结语

参考文献

 

本书各书店、网上书店有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