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女文化】掀起你的斗笠来,让我看看惠安女的脸

标签:
大岞村惠安女惠女客栈五号餐桌曾梅霞 |
分类: 惠安女服饰赏析 |

黄斗笠的来历
惠安女一向以“黄斗笠、花头巾、短上衣、银腰链、大筒裤”的特征为代表。但从史料记载来看,黄斗笠、花头巾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出现的产物,清末至民国,惠安女都是装扮“大头髻”、“螺棕头”、“圆头髻”和“目镜头”等复杂头饰。
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生产劳动方式的改变,传统头饰越来越被简化,黄斗笠和花头巾在1958年修惠女水库的劳动过程中悄然兴起,妇女参加集体劳动时,便将斗笠作为外出劳动遮风挡雨的用具。惠东沿海地区过去没有植树造林,惠安女临海劳作时,头巾和斗笠可抵御风沙扑面。在惠安女的巧手改装下,斗笠由普通的遮风挡雨工具变成了金黄亮丽的现代装饰头饰,斗笠的装饰风格也在与时俱进。

崇武、山霞地区惠安女黄斗笠特征
崇武、山霞妇女戴的斗笠装饰风格艳丽、独特。斗笠色彩是鲜艳的纯黄色,制作时用黄油漆刷三四遍,刷得非常明亮。斗笠外型顶部呈锥形,斗笠沿呈弧形,在锥形的部分对称装饰四个相连的三角形的棕片,并用红漆漆成鲜红色,四个角还钉上翠绿的塑料扣,这是外观装饰。

崇武大岞地区黄斗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