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大岞金山的“女巨人”

标签:
崇武古城大岞村惠女客栈曾梅霞惠安女 |
分类: 惠女精神 |
抬石头的女人
文/谢冕
福建惠安一带,是南中国的亚热带地区。这里气候温湿,草木繁盛,人也勤劳。特别是惠安女子,她们在南国的阳光和海风的抚摸下,身材颀秀,性格活泼,是天地灵秀造出的奇葩,加上她们独特的服饰,更引起人们的兴趣。
惠安是石的故乡,此地石工天下闻名。坚固的花岗石在这里石工的手中柔如面团。他们可以随意地将石材切削,“捏塑”成各种物件,大自整座石砌楼宇、高峡飞渠,小至镂空青石球,人们但见象牙的镂空、玉的镂空,但惠安的匠师却能将其质既坚且粗的青石镂空。他们不但进行石雕的工艺制作,而且还要上山开采各种石材,开采不是用机械,世代都是手工操作。
从采石场到作坊,这材料多半是由女人用肩膀抬出来的。从泉州、惠安直至崇武半岛的山崖水湄,沿途可见娟好的惠安女子在抬石头。她们二人搭伙,一根粗而短的竹杠,下边套着硕大的花岗岩石料。粗砺的石条,每条重数百斤,扎扎实实地压在了这些海的女儿双肩之上。
她们珠翠满头,露及腰身的窄袖短衫,加上肥大而长及脚面的裙裤,一路微喘轻叹,不避烈阳的脸上挂着汗珠,此景此情,让人受到震撼。人们习惯于把女性和水联系在一起。女性温柔、多情、善感、飘逸而灵动,是一种水的姿质。男人坚定,女人柔婉;男人偏于理智,女人偏于情感。常说智者乐水,女人的智慧和灵气都近于水。很少把女人和石头相比拟的,因为石质的粗糙、坚硬和沉稳易于让人联想到男性。文学中有把女人与石相联系的,如古人写望夫石,“望来已是几千载,犹是当年初望时”。这文章做得巧,它把石质可代表的执著坚定移到女人的多情不移这点上,审美上的这种转移,顿使那些质朴的顽石也充满了女性的飘动的灵性。今人舒婷写神女峰,也是一种联系,她说,“与其在山顶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上痛哭一晚”,却是对女性柔质和情感的恢复,是从石的坚硬回到水的婉约上来。
如今回头再看这闽南乡村道上的惠安抬石女子,却是另一种风情。在这里,水和石的矛盾对立得到调和,两种不同的质的结合造出新的美感,坚定和婉丽,刚强和柔和,粗放和细腻,还有,沉甸甸的压迫和优美姿态的承受!然而,当人们想着那重压暴虐地蹂躏女人的双肩,浮起的当然不是那种陈旧的怜香惜玉的心情。
惠安地区婚恋有异俗。据云女子成婚后即回娘家居住,怀孕生子了才有条件回到夫家与丈夫同房。在此期间,女人轻易见不到丈夫,他们名为夫妇实似路人,年青女子为安慰寂寞往往结为姐妹,情谊深笃。久之,同性之间情爱深厚,而对异性反至冷淡。同龄女子同病相怜同命相依而又无力反抗千年陋习,以至于自古至今相约投环投海自尽之事不绝!
女性美颜柔质,正是天赐。但女人面对世袭的苦难,以至像惠安女这样身心承受的重荷,使她们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她们精神和心理的压抑苦闷和体力上的严重摧残,使她们不能如其他女人那样享受女人的一切,这逼迫她们轻易地面对死亡,最终选择死亡,于是,我们便看到了惠安女子世代反抗的惨烈行动。
惠安女子的装饰世人多有美誉,但从她们以婀娜的身姿抬动巨石的形象看,这美丽的背面有着多少难以形容的悲苦和沉重!
摄影:无上清凉
拍摄地点:惠安女民俗风情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