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武大岞村又发现3处石获 恰巧位于岞山八景之一的“鱼翁撒网”处

标签:
大岞村惠女风情惠女客栈摄影基地曾梅霞 |
分类: 大岞村岞山八景 |

崇武大岞村的这处石获恰巧位于岞山八景之一的“鱼翁撒网”处。
石获和“鱼翁撒网”的典故是否有关联,尚有待考究。
核心提示
经过本报近阶段来的持续报道,建造于明朝年间、有着500多年历史的惠安崇武峰后石获,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泉州市政协委员陈笃恒、郭培明表示,拟于今年的市“两会”上对石获的研究保护提交提案。
昨日,泉州市政协委员、农工党泉州市委员会副主委陈笃恒,在惠安县重华文史研究会秘书长陈金良及记者的带领下,探访崇武峰后石获遗址。当天的走访还收获了惊喜——与五峰村峰后相隔不远的崇武镇大岞村,也发现了3处石获的踪影。

推动保护
珍惜两岸共同记忆
无数块大大小小的花岗岩筑成的石获,500多年来矗立崇武峰后,坐看潮起潮落。陈笃恒等人踏上石获的“获头”,仔细打量石获的构造,聆听当地人关于石获来源、传说的讲解。他说,这是先民在生产技术不发达年代的智慧体现,对于今人而言,无异于一笔宝贵的财富。台湾澎湖石获的建造技术从祖国大陆传播而去,“这是两岸共同的文化记忆,需倍加珍惜。”
陈笃恒一直关注着本报关于崇武峰后石获的报道。此次走访前,他与泉州市政协委员、泉州晚报社副总编辑郭培明探讨,在今年的市“两会”上,拟争取到更多委员的支持,提交关于石获研究保护及规划发展的提案。
陈笃恒认为,对崇武峰后石获,不应该纯粹为了保护而保护,应该在保护中建设发展,譬如“结合崇武古城、岞山八景、大岞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甚至于乡村旅游进行旅游开发,在保护中提升崇武知名度,促进旅游业发展”。
据了解,在日前召开的惠安县“两会”上,惠安县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提交提案建议对崇武石获进行研究保护,有关部门正在推动此方面工作。

意外发现
一个渔村有3处石获
在崇武走访时,有村民反映说,距离峰后不远的崇武(大岞)海边也有石获的踪迹,记者一行人当即赶去。
在当地村民张伟鹏(惠安女民俗风情园负责人)的带领下,记者一行人看到了一个石获。石获的一头连接着陆地,另一头连接着离岸边不远处的一个小岛。时值涨潮,只有一些石头的上部露出水面。“这是因地制宜,利用礁石和小岛建起来的。”陈金良说。
村里的传说也证实了这种看法。张伟鹏说,听村里老人说,几百年前的先人们搬来大大小小的石块,顺着礁石豁口处堆垒,筑成了这个石获。石获长几十米,如果加上连接的礁石就有上百米,可以包容几十亩的水域。
这处石获恰巧就位于岞山八景之一的“渔翁撒网”处。石获和“渔翁撒网”的典故是否有关联,暂时无处可考。
60岁渔民张欠法年轻时就经常在这里捕鱼,他记得以前有渔民还在“获”里收获过大块头的鲨鱼。他还表示,在村庄东湖头海边也有两个石获,小的建造年代较久远,被称为“旧获”,规模稍大些的年代较近些,则称为“新获”。记者一行人随即又赶往那里,可惜该区域已被潮水淹没。不过,附近村民证实了两个石获的存在。

再添佐证
印证古文献记载
大岞这3处石获,迄今为止还没有相关的文献资料有直接记载,村民们所说的有几百年历史尚未有实证。不过,陈金良认为,根据《惠安县志》的记载,这些石获建于明朝时期的可能性很大。陈笃恒说,既然峰后有石获,那崇武其他沿海村庄有石获也就可以理解了。
此前,本报1月2日第4版《崇武石获500多岁添佐证
明代县志记载石获纳税》报道,陈金良在查阅明代编纂的《惠安县志》、《崇武所志》发现,这些资料记载了惠安崇武等地有41所石沪(即石获),需要向官府纳税。
崇武大岞石获的发现,也印证了《惠安县志》关于石获的记录。“可能还有越来越多的石获进入人们的视野。”陈金良说。
(来源: 泉州网-泉州晚报)
□泉州网-泉州晚报记者 廖培煌 陈小阳 黄真理 实习生 彭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