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女’民俗服饰的范围,覆盖面积仅在200平方公里左右。以1950年为准。从安固岭以东至龙潭港,西沿安固岭山脉至张坂埔塘止。南从浮山西至锦?(即后边村),但在张坂镇的东北部有穿插几个村,至今尚保留‘惠东女’服饰。现在较集中的是山霞镇、崇武镇。

据传说和县志记载,张坂镇的后边村,以前称‘锦?’,该村有一黄氏女,被选为闽南王妃,俗称:‘臭头皇后’。传说中说了两件事都有其真实性。其一,‘赐你一府皇宫造’。也就是说闽南王赐王妃一府王宫造型的房屋。皆意下传,讹传为泉州一府王宫造型。所以泉州府管辖的各县房屋造型都建成皇宫样式。当闽南王知道此事有误,立即提出纠正,而南安县的屋顶瓦筒已安上三造。从此以后,南安县的屋顶只能安装三道瓦筒,其余以砖压住。至今尚保留有建筑实体。

其二,王妃是后边村有癞痢头的生理缺陷,所以称她‘臭头皇后’确实无疑。
今天,以揣测分析,当时在各地挑选美妃难度可能很大,基层官员把长相很美,但又是癞痢头缺陷的村姑包装充数也不无道理。为了隐瞒这‘臭头’,在包装上狠下功夫、挖空心思也很自然的。无非是乌巾罩头黑纱掩面,而这乌、黑要有厚度、角度,癞痢头被选上王妃也就顺理成章。这位‘臭头剖豆’(俗语指:善辩、灵巧之意)对于装束打扮就有另一种别出心裁的设计,从而隐住缺陷,同时也得声称这是家乡的民俗习惯。而家乡人也必需顺应王妃装束模样。也就是:乌巾罩头,黑纱掩面‘延续至今用猜测的民俗文化是站不住脚的!但在金银饰物‘惠东女’早年使用的都保留大量实物可作佐证。在1950年以前,本人在做金银首饰店学徒期间,民间有许多‘惠东女’弃用的旧首饰银、铜制品,其造型都属帝王之家的仪仗缩微、象征性饰物。据老人说这些饰品直至1930年以后才没有使用以致逐渐消失。1958年三月,笔者受聘为惠安人民银行金银鉴定员时,还收购了不少实物,能够指出名称的约8对:龙头杖一对(两支),凤钗一对,大刀杖一对,三叉戟杖一对,红色园珠针一对,金瓜锤杖一对,长方形红瑙石杖一对,佛手杖一对,白鸟朝凤鬓围一个。这些针、簪、杖的工艺制作精良复杂,含银量仅30%左右,每支重量约20克左右,长度约6寸,其插脚白铜居多。加工精巧细致,经过镀银、镀金、烫珐琅、贴上翠鸟羽,镶嵌红绿宝石和红珊瑚,系铃铛,各种玻璃珠串系在中间。制作成本昂贵。前额的装饰是龙凤戏火球,缀在乌巾上,包于额前至太阳穴,耳朵挂上耳环一对一两半,俗名叫‘圈圈落’,又叫‘古钱孔’。早年的妇女挂此耳环致使耳朵断裂决口,再绑上
绒线又挂在耳朵上。
在清末民初的‘惠东女’出嫁时,要梳大鬓,围上白鸟朝凤鬓围,头上插八对(16支)簪、钗、杖前额包龙凤戏珠乌巾,两鬓插上佛手
杖簪上香囊和绣花棱形块的‘香贴闸’,还插上花朵。据老年妇人说是‘三斤半’,真正是:步瑶玎珰,五彩缤纷,珠光宝气,冠冕堂皇。一
点都没有夸张。老年妇人说:这些都是臭头皇后的装饰,也许有道理。即使归咎是闽南王妃的装饰渲染,也合情合理。普通老百姓用上帝王之
家的象征仪仗缩微饰物,其历史背景迫溯王妃的根源我想不会是牵强。
文本初稿者:陈赞和1998年5月
编辑:曾梅霞
版权所有转载请说明出处
惠安女大岞区域老年人各类头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