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女石韵”惠安文化周精彩盘点

标签:
大岞村惠女风情惠女客栈摄影基地曾梅霞 |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创意与传承的交辉, 一场惠安文化“多面show”吸引了许多泉州市民。
10日下午3点半起,泉州西街旧面粉厂就陆续迎来市民。从现场入口处起,浓浓的惠安元素尽情呈现。而钢结构大厅的舞台,尽显滨海风情。在石雕、木雕、影雕展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大显身手,一件件大师作品出炉。
展区现场中惠女服饰和各种手工饰品受到许多旅游们的喜爱
曾梅霞/摄
展会现场中惠安女曾梅霞为游客小朋友穿上小惠女服饰
曾梅霞/摄
欣赏舞台上一道道惠女风情,品尝展区内惠安地瓜粉团、余柑,还能免费畅饮啤酒。10日下午4点半,“文化之都•惠女石韵”惠安文化周活动正式开始,泉州西街旧面粉厂里,上千市民参观、互动。
活动纷呈,舞台上惠女风情无限 郑燕东/摄
“出海咯……”伴随着清脆的呼唤,现场敲起了渔家的锣鼓,不同地方特色的惠女服饰成了现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泉州市领导陈庆宗、吕竞、刘忠、吴共湖等共同宣布活动启动。泉州市、惠安县两级领导共同拉起立于舞台中央帆船上的两面船帆,伴随着“杨帆起航”的帆船惠安活动周正式拉开帷幕。只见与会嘉宾拉着船绳,舞台两旁,帆船慢慢升起,现场观众不断拍照留念。








活动纷呈,舞台上惠女风情无限 曾梅霞/摄
此次惠安文化周集中展示了惠安女、惠安雕刻艺术、惠安民俗文化等惠安特色文化。闻名中外的惠安女自然是文化周必不可少一部分,现场,开幕仪式上《惠女风情》、《姑嫂绣》等节目表演带领观众领略了惠安女风采。现场随处可见、穿着传统惠女服饰的惠安女性更是现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惠安文化周的“活名片”。


惠安女成为此次活动中的一大亮点 曾梅霞/摄
抽奖活动掀起活动现场热潮,一等奖奖品是价值2000元的黄玉象雕,二等奖是汉白玉惠女雕像,三等奖设10名,是惠安特色的影雕作品。
市民们流连在展区20多个摊位上,他们领取免费抵用券,迫不及待地品尝起地瓜粉团,在摊位前排起了长队。住在附近的市民李先生特意赶来,只为品尝地道的崇武鱼卷。
市民排长队品尝小吃 郑燕东/摄
摊位中,来自惠安的小戴,头戴传统的惠安女斗笠与头巾,和朋友们卖力叫卖起惠安女斗笠。致力于文创产品的他们,希望借此推广惠安文化。市民庄先生一口气买下两顶斗笠。他觉得,手工的斗笠很有特色,买回去挂在墙上,也算是一件艺术品。
展区外,趣味喝啤酒活动也聚集起人气。64岁的林阿婆主动上台“请缨”,平常能喝上两杯的她,觉得获胜的可能性极大。可惜,现场没有年轻人敢和她PK,最终她轻松获得两瓶啤酒的鼓励奖。
趣味喝啤酒活动 董旭阳/摄
※惠安特色雕艺—现场石、木、影雕技艺展示



石雕工艺品 曾梅霞/摄

影雕创作 郑燕东/摄
※闽南伴手礼展销 (特色小吃、工艺品)
惠女服饰和各种小饰品、工艺品 郑燕东/摄

紫山余甘备受关注 董旭阳/摄
※ 主题图片摄影展览——“惠女风情”摄影作品展


惠女风情摄影展 曾梅霞/摄
10月12日下午,惠安女南音专场
南音专场中,台上演员在表演,台下小惠安女也跟着演员手舞足蹈
曾梅霞/摄
10月12日晚,惠安文化周最后一场文艺演出——南派布袋戏专场演出在泉州西街钢结构大厅落下帷幕,至此,为期3天的惠安文化周活动圆满结束。
南派布袋戏 曾梅霞/摄
12日晚上7时左右,惠安县掌中木偶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带来了精彩的布袋戏演。南派布袋戏指的是泉州地区的掌中木偶戏,是福建木偶戏种类中主要的汉族传统戏剧之一,被称为“布袋戏”,俗称为“掌中傀儡”、“手套式木偶”。它以泉腔演唱戏文,区别于唱北调的漳州北派布袋戏。今晚的演出包括有《大名府》、《西门豹》、《标点符号》、《武松打虎》、《惠安女》,五个剧目。
在观看表演时,很多市民都聚精会神地看着戏,听着故事,偶尔也和身边的观众讨论起来,有的还不时拿起手机拍照,记录画面。他们中的很多人专程为观看南派布袋戏专场演出而来。
台下小惠安女观看布袋戏学着手舞足蹈 曾梅霞/摄
住在附近的洪女士是晋江人,只在小时候看过一两次布袋戏。这一次,借着周末空闲时间,她专程带7岁的儿子前来观看表演。她说,通过观看演出,小孩可以接触、感受闽南文化,了解更多地方文化知识。她边看表演,边给儿子讲解戏中的故事。




据了解,此次惠安文化周活动,不仅通过系列文艺演出展示惠安县的地域文化,还通过主题图片摄影展览、现场石、木、影雕技艺展示、惠安旅游资源推介、闽南伴手礼(特色小吃、工艺品)展销等多方面,让市民了解惠安县的民俗风情文化,以及惠安的城市新貌和经济发展。
来源:泉州网 东南网 闽南网 泉州晚报 海峡都市报 东南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