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了解的惠安的春节习俗

标签:
崇武古城大岞村惠安女惠女客栈旅游 |
分类: 惠安女风情民俗 |
初一场、初二场(摆开娱乐场),初三无姿娘(闽南呼妇女“姿娘”,此日妇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天(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初五舀肥(掏粪便施肥、农事开始),初六隔机(整理织布机、妇女开始织布),初七七元(取菜、果七样做“七宝羹”),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初九“天公”生,初十好食天(天气寒冷宜在家饮酒),十一倒去觅(回娘家探望),十二请女婿,十三吃糜(稀饭)配芥菜,十四搭灯棚,十五上元螟,十六地妈生,十七“那怎生”(节日就这样过去了)。
开正:
人们除夕守岁到深夜,待子时(约零时)一到,迎接新年第一天来临。各家各户在门口燃放鞭炮,以示迎春纳祥、除旧迎新,此举俗称“开正”。这等热闹景象持续半个钟头才逐渐消隐。“开正”之后,人们方才关门憩息。
祭祀
吃甜
早餐之后,男女老少均着节日新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随后出访或在家接待亲戚好友,互相拜年,恭贺新禧。家家都备着茶水、橘子和甜点,请人“吃甜”,祝贺日子甜蜜,请人吃橘,则祝贺生活吉祥。
看新人(新娘)
游春
归宁日
乞丐日
接神
做大岁
泉州一些地方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初五比初一还大。”这些地方都保留着一种“补过年”的习俗,每年正月初五都要“做大岁”、“过大年”,这些地区也把初五称为“过小年兜”。民众习惯将“初一”和“初五”两节相提并论,把初五看作重新过年。由于是“做大岁”,当日早餐自然是“吃大顿”,饮食和初一一模一样。
人日
“人日”的来源,据说女娲造物时,人是第七天才造出来的。在农业社会,民间祈望吃了七宝汤,来年大丰收。
天公生
人们初七就开始张罗磨米,洗蒸笼,蒸粿做糕。初八一大清早大人们就上集市采购物品,同时开始宰鸡、宰鸭作牲礼。这牲礼是有讲究的:不能像平常一样切脖子,须得取针状铁器穿耳取血;后去毛,尾巴部必须留三根较为精良的毛,翅膀与腿部必须弯折向背;后取内脏,清洗完毕一起入锅蒸煮。
初九凌晨子时,人们全都起床,梳洗之后在案前焚香上烛,最后全家老少按长幼次序逐一三叩九拜。行拜完毕点烧天公金和贡银,打信杯以确定天公受贡与否。随后便在自家大院点放焰火和红炮,至此“天公生”的敬奉才算礼毕。
游朝拜
各村举行出游的时间不一,一般在初九与元宵之间。参加出游的老中青少皆有,少的数百人,多的一两千人。轿夫一般由村中青壮年报名担任,迷信认为出游中为菩萨服务,在新的一年中能够获得特别的保佑。旧时有些乡村凡有娶新人(娘)的人家,这一天要给举旗的大人小孩,每人分一枚铜币。现时有的村落给参与出游者的礼金,是由宫庙的香火钱中支出。出游队伍从本村宫庙出发,以本村为中心,绕道几十公里。出游队伍浩浩荡荡,前排是旗队,有彩旗、宫旗、龙虎旗,其后是车鼓队、香炉队和神轿队,旗幡漫舞,鼓乐喧天,香烟缭绕。轿夫根据所抬神像的性情等特征来确定抬轿的动作。大抵若是文官,则平稳前进,少作颠摇,若是武官,则尽力颠着神轿,摇出各种花样。
出游队伍所到之处,群众夹道观看,焚香鸣炮。持续二至三日,中途之夜驻跸在一自然村的宫庙中。民众视接驾为幸事,当夜张灯结彩,献牲礼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