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长青的密码:信仰与担当
(2025-07-16 13:46:14)一、信仰是艺术生命的底色
92岁高龄的表演艺术家游本昌在党旗下庄严宣誓的新闻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位塑造了"济公"等经典形象的老艺术家,用七十余年艺术生涯诠释了"戏比天大"的职业信念。其晚年依然选择入党的决定,不仅是个人的精神追求,更是文艺工作者群体信仰力量的生动写照。92岁高龄的表演艺术家游本昌在鲜红党旗下庄严宣誓的新闻画面一经播出,立即在全社会引发热烈反响。这位以"鞋儿破、帽儿破"的济公形象深入人心的老艺术家,从1956年进入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开始,用七十余载孜孜不倦的艺术实践,完美诠释了"戏比天大"的职业信念。从话剧舞台到影视荧屏,从传统戏曲到现代艺术,他始终保持着对表演艺术的赤诚之心。其晚年仍以耄耋之龄郑重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决定,既体现了一位文艺老兵对理想信念的终身坚守,也折射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将个人艺术追求与党和国家事业紧密相连的精神风貌。这一感人至深的举动,不仅是个人的精神升华,更是整个文艺界坚定文化自信、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缩影。
在中国国家话剧院举行的座谈会上,多位艺术家表示,游本昌老师用实际行动证明:真正的艺术永远与崇高的理想信念相伴相生。从京剧大师梅兰芳"蓄须明志"到当代文艺工作者的基层惠民演出,一代代艺术家用行动诠释着"艺术为民"的初心。
二、德艺双馨的时代召唤
当前文艺创作面临着市场化、流量化等新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游本昌等老一辈艺术家的选择具有特殊示范意义。他们用毕生实践告诉我们:艺术的高度不仅取决于技巧的精湛,更取决于精神的境界。
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在采访中谈到:"在创作中,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只有将个人艺术追求与国家发展、人民需要紧密结合,作品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这种认识正在成为文艺界的共识。从话剧《林则徐》到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近年来涌现的精品力作无不彰显着这样的创作导向。
三、扎根生活的创作自觉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惠民演出后台,青年演员王宇舟一边整理戏服一边说:"每次看到台下牧民专注的眼神,就更加理解老师说的'艺术要扎根生活'的含义。"这样的场景正在全国各地上演:在湖北孝感,京剧演员深入社区辅导业余票友;在浙江杭州,交响乐团定期举办公益开放日......
中国文联的调研数据显示,近年来文艺工作者参与基层服务的比例显著提升。这种转变不仅拉近了艺术与人民的距离,更让创作者获得了最真实的生活滋养。正如游本昌常对年轻演员说的:"离土地越近,艺术就越有力量。"
四、传承创新的历史责任
面对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使命,文艺工作者既要做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也要做创新表达的探索者。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用新形式传播正能量,成为摆在创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赵宁宇指出:"传统的'口传心授'要与现代传播手段相结合,但核心的价值引领不能变。"这种认识正在指导着实践:国家大剧院推出4K直播版《茶花女》,让经典艺术触达更多观众;故宫博物院开发数字文创,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