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课堂实录
(2011-10-22 15:33:1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随笔 |
长相思》课堂实录
课文内容: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课堂实录:
一、导课
师:(配乐)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的张籍笔下,乡愁是那封写了又拆,拆了再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是什么呢?请同学打开课本《长相思》,上节课我们已经预习过。听清老师的要求,读四边,前两遍注意文中的生字,多音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后两边一定要读的有节奏,有感情。
生自由读
指名读
师;这里面有两个多音字,他都读准了(更),看来非常认真。
(又一生读)
师: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时,那个地方停顿了?
生:他在“身向榆关”后面停顿了。
师;四三分,打拍子。读诗读词都要有节奏。。
全班齐读
师:同学们,我们在读古诗词时,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我们可以有许多种读法……
(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味道来)
再读
师: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
生读
师:,谁还有不同的感受?
生;长
师:从题目来说的,是长长的相思。
生继续读
师:我们周托班的学生,你们想不想家,带着你想家时的感觉来读一遍。
全体学生读
二、师: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长相思?请大家默读这首词,仔细看看书上的插图和解释,然后试着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默读课文
师:现在我提两个问题,身向榆关那畔行,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
生: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外。
生:作者的身在异乡
师:异乡在哪里
生:在山海关。
生:身在山海关的路上
师:那么山一程呢?还可能在哪儿
生:山海关的那边
师:怎么样的山?那水一程呢?
生:如云的高山
生:在水边
师:那么水一程呢?
生:可能在船上。
师:那么千帐灯呢?
生:他的身还可能在营帐里。
师:这里站着的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在哪里,这七位同学就是他所经过的地方,他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
生全体读。
师: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板书:身在征途。)
师: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纳兰性德的心在哪里?
生:他的心在他的故乡。
生:在他的家。
……
师:用课文中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故园。
师:把上阕和下阕联系起来看,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连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和体会呢?
师:而此时是什么情况,夜深千帐灯,亮着灯说明什么?(思念家乡)是作者一个人嘛?上千名士兵。
师:就像你们一样,身在学校,可能心在家里。带着这样的感情再来读。
谁来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
指名读
师:我发现大家特别安静,相信不用我多说,都能感受到。给他说个悄悄话。
…
师:请闭上你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和画面。这一路上他们见证了,就这样提笔写下:生再读
好一个故园无此声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在你的眼前出现什么画面和情景,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时候,你仿佛处在一个怎么样的世界?
生:我看到纳兰性德低头落泪
师:你走进去了。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沉思。
师,你看到了纳兰性德看飞雪落泪
师:你看到了纳兰性德抬头昂视的画面。
师:你们看到了,看到了纳兰性德辗转反侧的画面,看到了他抬头昂望的画面,还看到了他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记忆里,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有什么让他念念不忘,展开你的想象,把看到的说一说。。
(音乐起)
生:他的母亲在给他的儿子缝制衣服
师: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生:在吃团圆饭。
师:这样的情景有吗,没有,只有风一更,雪一更。
指名读
师:好一个故园无此声。
再指名读
师:那是我念念不忘的故乡呀。
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和妻子相偎一起的温暖,那样的幸福,在这里有的是……
在这里没有效外的踏进表,没有杨柳依依,芳草青青,在这里有的只是——一齐读《长相思》
师:长相思呀,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让我们再一次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女生再读课文。
师:我那重重的离别呀
男生读
师:我身在征途,心在故乡,这一切的一切都化在了长相思。
全体读。
师:我亲爱的孩子们,我们又何尝不是啊,告诉我,你想念什么。
生:妈妈
师:我也想妈妈了,虽然爸爸的饭不是很好吃,但是就是想念。(落泪)
生再读
师:让我们暂时回到现实,儿诗团队的天才们,进行了一些创作,请我们天才诗人们自豪的读出来吧。
王若凡
赵浩凯
师:孩子们写得都非常的棒,由于时间关系我只选了六首。如果有兴趣,可以到教室里参观一下。
评课:
地点:课题室
评课人:全体语文老师
田浦洨:根据王崧舟的教案,试讲了一下,根本走不进去,经过修改一下。我们学儿诗,应该与生活联系起来,于是就试着写了写。我感觉孩子们表现挺好的。
王萍:给我们的震撼很大,引起了我们的共鸣
郭珊:和试讲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一个地。那天老师融不进去,还有做小动作的。而今天,真的是入进去了,让我感动了。尤其是音乐一起,让我们融进去了。我觉得很成功了,成功是什么,就是师生合一,诗心合一。情感目标达到了,有很多的孩子都落泪了。
拉拉:语言非常有感染力,尤其是一咏三叹的时候,学生读的很到位,还有曲子很到位,那哀怨,那让每一个人都投入进去了。
张燕:一看到,就觉得很难讲。表面一看是想象,如果课一讲,马上就回家,动情地读给自己的父母,肯定会觉得自己的选择是没有错的
张聪:学生的诗词功底很好,刚进课,配乐创设情境也很到位,语言也有感染力。但是,要是我的话,我会说战士要出征,要多长时间,能不能回来,马上和“古来征战几人回”联系起来,不仅是思念家乡,还有生死两茫茫,要让学生不仅要读出思念,读出重任在肩,读出生死两茫茫的感觉,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情境。
佩佩:有点跳的感觉。入课时,打四三节奏,如果让幻灯片出示,可以节省时间,而且读诗的时候,只有读出来就好了,不要拍手。刚开始的入课,学生没有入进去了。四遍,为什么四遍,两遍也可以。
媛媛:走进诗人,走进背景,有点欠缺。暑假读了一本纳兰容若的诗,应该走进诗人的背景,深入了解诗人,思乡想家只是表面的现象,应该更深入。
吴校长:听了这首词之后,我有几个感受,一、是一首词,一首短文,应该怎样讲?讲得比较生动,对教材比较熟练,挖的比较深,在课堂上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到学生的身上,看学生读的怎么样,想象的怎么样,所以要想把课上好,比较非常熟悉教材。二、为什么能生动?因为老师能激情饱满地,亲近学生。另一方面能联系自己的实际,能联系学生。教材前面是通过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老师给学生分析清楚,通过哪些景物表达出来,表达情感的,对学生的写作有帮助。最后是板书的问题,需要再精炼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