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6/mw690/61eb9f9fgd7b226b79095&690
由“哀悼基督”想到
易水 2013-3-12
一直都喜爱米开朗基罗的雕刻作品,这位艺术史上开天辟地的天才,用他精美绝伦的雕刻技巧,向我们展示了人性中最隐秘、最动人的一面。尤其他的早期作品《哀悼基督》,更有一种撼人心弦的力量。
《哀悼基督》为云石雕像,高175厘米,创作于公元1498年,现收藏于罗马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作品源于圣经,描绘基督耶酥被犹太总督抓住并钉死在十字架上之后,圣母玛丽亚抱着基督的身体痛哭的情景。
基督躺在母亲的怀抱中,安静、祥和,自然垂落和弯曲的躯体,是对信仰和世界的最后表白。圣母玛利亚表现的是一种出世的美和一种入世的痛,俊美的脸庞所对照的是一具伤痕累累的尸体,多情的眼幕下垂,凝聚着深不见底的忧伤。这种痛楚无法言传,随着细密的衣褶四处漫延,直抵观赏者的内心。
其实,我们抛弃宗教因素,看到更多的是一位母亲的忧伤。这是人性最本质、最朴素的情感表露,无论是远古,还是如今,从未改变,因而作品便有一种穿透时空的魅力,感染每一颗渴望爱的灵魂。
艺术的力量是无止尽的;因为美的方式往往比科学方法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美涵括了一切已知和未知,模糊了时空,恰恰为我们提供了参悟世间万物的可能。就像这尊《哀悼基督》,它的忧伤是永恒的,拂照着古往今来世间众生的喜乐哀愁,给予了每个灵魂不同的心理选择,这种功能就远非科学所能达成。
作为文艺复兴的标志性人物,米开朗基罗最大的人文精神就是突出了“个人”,包括他的欲望、情感、迷失与追寻,其实这恰恰揭示了人类最大的发展方向,就是将由群体转向个体的发展。直到今天,我们还在强调社会的群体性,强调国家、民族及集体,但对个体的束缚却在不可抑制的松绑,这就是所谓的“天赋人权”。将来的社会必将是个体充分自由发展的社会,让每一个人在阳光下自由、自尊的舞蹈,这是人类这个族群最高的梦想。纵观历史,所有矛盾与危机的根源,均在于对人的制约;人的解放,就是历史所预兆的未来。艺术恰恰又是人类达成未来的一种重要方式;人类欣赏艺术其实就是展望理想。
有人把这种思想认定是个人主义、自私主义,是极端不正确的。其实世上本无绝对的公、私之分,所谓天下大公,关注的也是社会中每一个个体,也就是天下大私。所谓国家、民族及集体这样的概念,从其本质来讲,就是防止个体对个体的侵犯,因而均是实现“天下大私”的工具,而绝非目的。
人的一生,就是在思考怎样的活着;社会的存在,无非就是在思考每一个人该怎样的活着。我们的愿望、方法都无一例外的指向“个体发展”,又何必利用社会的名义来遏制个人的发展呢?事实上,生活中总有一部分人利用各种国家工具或特权,借用社会的名义遏制他人,来寻求自身的超越发展,这就是我们每个人感到不自由、不幸福的根源。所以,我们提倡个人主义,但反对彼此的侵犯,因为每一个均有着同等的天赋人权和尊严。法国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
《哀悼基督》,其实哀悼的是人性的束缚,这种哀悼同样笼罩着今天。在洛阳性奴案后,深圳又爆发一起;甘肃局长面对死亡几百人的惨祸粲然一笑,十七路人眼看着小悦悦惨压车轮之下漠然走过等等,除了哀悼,我们还能说些什么。
《哀悼基督》,是历史,也是现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