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朽木不可雕”
(2010-04-26 19:17:09)
标签:
教育强雕朽木分数孔子中国文化 |
分类: 教育杂谈 |
“朽木不可雕”
易水 2010-4-26
今日与老师谈到教学中的两难境地:既要有优异的教学质量,又要对学生百般的关爱,连轻微的责罚也被严令禁止。
教师很多时候,就是这般左右为难,但又不得不尽力,因为教师虽然拥有残缺的教育教学权,却并不具备话语权。有人把教师比作被告,接受审判却不允许辩解。审判的人群中,有官员、专家、家长、大众,有时也包括校长,却唯独没有第一线的教师。教师从其真实的社会地位上判断,是极为可怜的;大家对公务员有的是羡慕,而教师一旦绩效了,社会多的就是不平衡心理。
这个社会从本质上就是蔑视教育的。
所以中国真正的教育权威常常并不是“教师”,不知哪一位专家扔出这样一句话: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位专家堪称真正的“砖家”,砸得千万教师至今抬不起腰。符合此标准的教师,不知全国有没有那么一位?北大、清华够不够格,我们也不敢轻易肯定;但我想说此话的人,一定是具备这样的能力的,如他能为师,中国的未来定然是充满光辉的前景;可他这样的人,也定然是不屑于做一个教师的。
孔子有言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孔子也对自己拥有“不可雕”的学生宰予而懊丧无奈,显然孔子作为教师还是不够格的。
但问题似乎也出现了:明知朽木而强雕,唯一的可能性便是折断。明知学生不能够学好,而非要强制“学好”,似乎本身就是摧残。而今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造成的社会问题也很多,绝大多数的原因便是“强制性学好”带来的后遗症。这其中是否存在中间道路,不可知,我们的“砖家”往往只给“砖头标准”却不给“制砖方法”。
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不存在朽木。反正森林里是没有这种可能性的;一个普通的班级50人左右,确保个个精华,似乎有点吹毛求疵,或过于浪漫主义了。从哲学本身来说,是否定绝对化的,所以,此话从本身就存在过分形而上的隐患。
我们最害怕的就是这种脱离“形而下”的高谈阔论;既不顾事实的存在,又要霸占道义的制高点。我们深深痛恨这样的社会之蠹,却又绝然没有反击的方法。
还有一种观点说:教好并不是简单的指“分数”,而是指学生的素质。殊不知,这样的要求更高了。教师可以保证自己的教育到位,却不能保证学生的素质到位,因为教师没有能力也不可能也不应该牢牢把握住四五十个灵魂,因为教师的作用仅仅是“引导”,引导不等于决定,素质的提升在引导之外,更在乎主体的意愿与努力。
所以,教师教不好是正常的,而且理所当然的是教育的“正景”;完美实现“素质”提升的教学反而是不正常的,它必然是以损害学生的另一部分作为代价的。所以,在现实教学中,教学质量高的教师,常常也是教学中最残酷的。
有人也会说,素质不等于“分数”。这谁都知道,但谁又能真正分开?教师如要提升学生素质,分数下来了,领导与社会的指责足以让你痛不欲生;校长这样做了,来年就该下岗了;局长这样做了,除非不想混了。每一个都被束缚在这样的怪圈里,奢谈素质提升,未免惹人笑谈。
有人又会说,素质提升了,分数自然不会低。这大概又是不从事教学的人所言。美国学生普遍能力素质高于中国学生,又有几个考得过中国学生;教师考核有月考核、期中考核、期末考核、年考核,如此短暂的时间内,提升学生素质的前提必然要牺牲现实的分数,所以以上所言连假设的依据也不存在。如果给我十年考核期限,我一定会从学生的基本素质扎扎实实培养起,但现实哪里有这样的机会?
所以,今天中国教育的真正问题,就是要认清现实。解除教师头上的魔咒,才会有学生的解放。要敢于承认的确存在“朽木不可雕”的情形,还教师以公正的评价,教育才有希望。
不要今日“一砖”,明日“一砖”,把逼迫教师作为乐趣,更作为教育的希望,那就大错特错了。
教育圈内常有一句戏言:既要马儿不吃草,又要马儿跑得快!说尽了教师的尴尬。
记住:中国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不在乎什么砖家;只有当教师的灵魂自由而优雅地释放时,才能真正召唤其他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