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谈锡剧

(2009-09-15 22:49:49)
标签:

锡剧

滩簧

this

style

梆子

文化

分类: 青青子衿

                               闲谈锡剧

易水2009年9月15日

多年未跟锡剧如此近距离的接触了;在这样一个初秋的夜晚,伴着微微的风,借天地黑暗之幕,林木掩映之中,用灯光烘托出这一片舞台,长袖飞舞、身形婀娜、袅音绵绵,心底的那份温暖竟然悠然而起。

锡剧是家乡的剧种,从太湖之滨横贯苏锡常,若干年前,古吴楚之地遍地都是这柔婉亲近的声音。

锡剧起源于清乾隆时期的“东乡调”,太平天国前后,逐渐发展成曲艺形式的“滩簧”,由于语音唱腔略异,又分“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统称“常锡文戏”,后经改良为“常锡剧”,简称“锡剧”,迄今近二百年了。

相对于其他剧种,锡剧更为流畅、欢快,尤其是表现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极为细腻。在柔和的风吹里,倾听柔和的乡语哩哝,和着吱吱呀呀的二胡,琵琶、三弦、扬琴就一起洋溢起来,人就恍惚在梦中了;再加上舞台上张家长李家短的,观众们想着生活底下的事,那份窃喜,那份酸楚,竟宛然是自己身上刚刚发生过的,心里就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近。

小时候有更多这样的际遇;那时的剧团似乎也特别的多,隔三岔五地老来,大家的兴致好像从来都是那么高。街里当时最大的会堂在中学,剧场就设在那里。黑压压的人群挤满了整个会场,小孩子们就趴在舞台边缘,甚至连外面的窗户台上都挂满了人,这种看戏的辛苦今天是无法想象的。一旦梆子声起,全场立即鸦雀无声,随剧情发展,有人叹息,有人掉泪,尤其是戏终的如雷掌声,满街议论,那份专注也是在今天无法寻觅的。

小孩子喜欢的是演员穿的锦绣的云裳和高方鞋,迈的方步,甩的水袖,故事情节常不甚了了,在我印象中最深的有一场戏,大概是刑场申冤的事,主人公似乎极其冤屈,匍匐在地,随着梆子声不停甩头,长长的辫子划成一个又一个的圈,小孩子的热闹就是忙乎着数数了,常有数得不同的,就要争辩。我记得这场戏似乎看过十几遍了,但仍然什么都不记得,好像每一次都很焦急,直等到摇辫子的演员出来,心里就一下子放松了。

但老人们不同,十有五六都会哼上几句的;其实,很多的锡剧演员平时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一样地从事着不同的经营,有人召集的时候,就咿咿呀呀上台了,当然这些我都是后来才知道的。我刚走上教坛的时候,就逢上一个教数学的老先生,平时温文尔雅、妙语如珠,尤其是每个傍晚时分,一把二胡轻拉起来,《珍珠塔》、《双推磨》就出场了,糯米般醇厚的声音穿透在空气中漫延,那份娴静安乐简直就成了我一生的梦想。

老先生有一子一女,似乎都受了他的影响,女儿从事钢琴教学,儿子走的就是锡剧道路,如今已是名震一方的台柱子,今晚的演出就是他的一个专场,算是献给家乡人民的一份厚礼。但从全场整齐的掌声中,我听到的更像是一种礼貌,已再也没有二十多年前的那份迷恋与关切了。在演出的末了,竟以一首又一首的流行歌曲来压轴,我想,这也算是一种无奈吧。

在这样轻松惬意的夜晚,听着这些早已熟悉的腔调,内心里那份怀念与亲切竟如潮水一般冲击着思绪的堤岸。我发现内心里最柔软的那部分竟与锡剧的细腻温和甚为契合,与此相比,当前时代的知识快餐似乎只能给人一种粗暴的快感。我们在追求我们所羡慕的、所没有得到的,渴望急功近利、一夜暴富、一夜成名,就这样把自己丢弃在人生道路的灰尘中,忘记了宁静与心灵的回归。可能,我们在感知自己进步的同时,却丧失了人性本身的温暖。

而锡剧,就是这种温暖的眷顾;在缓慢悠长的心灵唱说中,捕捉人性的共鸣。时代急促的节奏已使得每一个人几乎都忘了自身的存在,而只记得前行的路;于此,我们倒不如稍停一下匆忙的脚步,聆听一些古老的曲调,生活里会更多一些祥和与安逸。

闲谈锡剧

闲谈锡剧

闲谈锡剧

闲谈锡剧

闲谈锡剧

闲谈锡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如果
后一篇:勇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