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楚汉传奇》,好久没看到能与新三国匹配的好影视作品了,陈道明演技没得说,一流。看片时我更多是向历史学习,能有感触总是好事。
项羽的确是战神,天生打仗的好料,生为楚国贵族项燕的后人,他血液里有复楚灭秦的目标,以及长期对秦人的仇恨。但历史上真实的项羽不光英勇,还有谋略,是货真价实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在年幼时被项梁辅佐、后有范增,实力最强大,也最有希望问鼎天下。为何最终失败,而且败的很惨?
项羽此人善战、讲情义、厌恶叛逆猥琐小人,素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霸王"美名,他能战到啥程度呢:著名的楚国故都彭城(今江苏徐州)之战就是羽以少胜多,骁勇成名之作;后与秦名将章邯在巨鹿(今河北邢台)一战被记入史册,这一仗分两个阶段——初期诸侯联盟去救赵,秦军围城打援,城外布满了暗道,宋义、魏豹、陈余之流懈怠观望,项羽派英布为先锋滋扰对方局部,意图打乱秦军攻击步骤,在暗道周围无法形成集中围攻楚军,这个思路体现了项羽集团的智慧,非常奏效,以4万大败10万秦军,对方名将苏角、渉间、王离战死;章邯很背,因为他老婆晨曦公主策划的刺赵事件失败,赵高不仅弄死了胡亥,还灭了晨曦公主、崇信集团,章邯可以说是当时唯一能与项羽匹敌的名将,他愚忠没能挽救大秦命数,却在前后受堵的情形下降了楚军。4万对30万,断漳水、绝后粮、轻装简从、用不合常人之理不可思议战胜了强大的秦军集团,这场战争充分体现了项羽的军事才能与实力,这是他最大优势所在。
项羽先有项梁,后有范增,还有英布、 龙且、 项庄、
彭越等猛将,有勇有谋有本钱,似乎注定天下是项家的,但他缺一个最重要的东西——天道:章邯集团20几万大军全部降楚,本是一件好事,由于人太多,缺粮后楚章两军发生口角并争抢粮食,适当安抚这在刘季那里就不是个事,可到了项籍处最后坑杀了,理由是他憎恨秦军,要为楚军报仇,残酷坑杀20几万手无寸铁的降军,这在天道面前叫不仁,无德之人怎么能得天下,得不了,也为十面埋伏、乌江自刎种下了祸根。范增多次劝说上将军,心胸要大,你怎么对别人,别人就如何对你,因为这些人就是天下的一部分,项羽似乎不懂,但刘季懂,很懂。
从汉史我们可以得见:打仗不光靠武器,勇气与决心最重要,放在现代也是如此,很多人一上来就拿谁谁武器最强,谁谁有航母,我承认装备很重要,但战争拼的是人,是人的意志力与智慧,这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章邯可惜了,他和司马欣都是栋梁,如果在刘季手下也许命运不同,韩信看出项籍是个独断的武夫,没有天下仁心,很多楚军阵营里的人才都倒戈投到汉军的怀抱,这也不能不说刘邦非常善于用人,以前我们总讲一个人要多能干才可以做事,现在不是,是你能调动多少人去做事,叫情商,老板(主公)不是最能干的人,而是最能调动能干人做事的人。
刘邦虽有大野心,但这个野心也是从小小的泗水亭亭长干起的,他以前没有大志,混个饭吃而已,但注意到没有,刘季非常懂舍得和轻重。从历史角度看,周期性注定人性在权力层面逃不出顽劣,他得了天下,却失去真心,一正一反,沛公也从项羽身上预感自己的归宿(东汉),秦能灭六国(魏、燕、赵、齐、楚、韩)当然有灭的原因,突出就是商鞅变法,没有商鞅变法,秦强大不起来,那些六国王公贵族们正是固步自封,不思进取,落在了蛮夷的外戎(秦)面前。刘邦得天下的行为来看,似乎是在替天行道,可后来的行为(杀韩信、疏远樊哙、驱张良)都昭示那不过是其手段而已,他真正想要的还是利益与王权,还是没有逃出一个利字。和周天子文王来比,他差远了。
仁政是国之长存、昌盛的唯一途径,项羽过于残暴、武力,杀戮太多,被天道遗弃就不难解释了,但他依然是杰出的,很丰满立体,他与虞姬的爱情也为后人乐道,失去了天下,却得到了真爱。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归故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