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位世界级投资大师的投资经验分享

(2010-03-02 22:36:06)
标签:

杂谈

阿尔伯特

大盘分析

股票

经济热点

房价

理财

流感

分类: 股票、财经、投资

                              巴菲特的投资经验


  一提到巴菲特,我们就想起巴菲特稳健的收益,近50年来,巴菲特管理的基金平均每年都保持近23.5%的收益,巴菲特取得如此好的成绩,自然有很多过人之处,作为成功的投资者,他有很多好的投资经验和投资理念值得我们借鉴。


   巴菲特最值得借鉴的投资经验是:不熟不做,集中投资。关于不熟不做,很多投资者都比较认可,主要意思就是不熟悉不了解的上市公司不去参与,把自己投资的目标限制在自己能够理解的范围内。巴菲特多次忠告投资者:“一定要在自己的理解力允许的范围内投资。”观察巴菲特长期持有的股票:可口可乐、迪斯尼公司、麦当劳、富国银行等,每一种都是家喻户晓的全球著名企业,这些企业的基本面容易了解,易于把握。基本面不了解的公司他一般不去参与,在2000年全球都在炒网络科技,由于巴菲特设定不熟不做的理念,所以他管理的基金没有去投资网络科技类的上市公司,随后网络科技泡沫破灭,很多投资者亏损惨重,巴菲特管理的基金没有受得影响,仍保持较为稳健的收益。这都是不熟不做的投资理念在操作中的体现。我建议投资者对不熟不做的投资理念多加利用,在操作过程中可以投资一些自己熟悉的公司,熟悉的公司主要分为以下三种:一、自己所在地的上市公司,二、自己所处行业的上市公司,三、基本面比较熟悉易于了解的上市公司。这些公司,投资者自己比较熟悉,在操作过程中建议投资者重点考虑。

 

    分析:在2007年A股大牛市中,涨得最疯的是有色金属和地产行业,为什么?因为在当年全球以金融泡沫为代表的经济迎来了高峰期,国际资本热炒贵重金属和货币升值为计价的资产,在这个大前提和股全分置改革为重心下,流动性充分释放后带来的就是这两个板块的飞速上涨,那个时候估值已经失去了意义,剩下的就是疯狂的万点盛宴!如果你不太了解这些行业的发展背景和国际资讯,怎么可能重仓参与不熟悉的行业?我有个朋友,他买股基本是买保守行业的,因为安全啊,有色股从来不碰,因为不熟。


  熟悉的公司主要指公司的基本面信息容易收集,具体经营情况容易把握。在收集信息过程中,很多重要的信息都是来自于上市公司的年报、半年报或季报,巴菲特在研判相关信息时也有他的独特之处,他通过两方面来评估股票的价值和股价升值的潜力,一个是对上市公司现状的分析,另一个是公司未来发展的估算。比如投资可口可乐是1987年,当时对可口可乐的现状分析——可口可乐是最大的软饮料销售者,最好的品牌,最好的分销渠道,最低成本的生产商和装瓶商,高现金流,高回报,高边际利润;对可口可乐未来发展的估算——10年后可口可乐的收益预计达到35亿美元,大约是1987年进行分析时的三倍。通过研究发现该股当时具有投资价值,于是集中投资,重仓参与,随后股价向价值回归使巴菲特管理的基金保持稳健快速增长。


  关于集中投资,有人如果把巴菲特的投资策略用一句话加以总结,那就是集中投资策略,这与资产组合投资有所不同。巴菲特认为:当遇到比较好的市场机会时,唯一理智的做法是大举投资或集中投资。在实际投资过程中,建议投资者将股票适当集中,手中的股票控制在五只以内,便于跟踪。平时在和客户交流过程中,遇到有些客户20多万资金买了二三十只股票,这么多股票,盘面很难跟踪,这类投资者应向巴菲特学习,对有把握的市场机会可重仓参与。


    分析:很多散户朋友的确普遍存在这个问题,不是想买很多股票,而是在市场热点轮动过程中受到热点股的吸引,被动增加自己帐户上的股票,这是追涨杀跌造成的交易习惯,一个非常错误的习惯;我经常跟人说,如果在某一时期,你买的股票在低位老是不涨,而别的板块在此起彼伏的大涨,如果没有判断上的出入,你这时要做的就是守仓,等待这只股票发飙时刻的来临。这就叫境界,交易的境界,判断的境界。

 

  结合国内市场的情况,巴菲特投资理念中的“三要三不要”也值得投资者借鉴。“三要”是指:一、要投资把股东利益放在首位的上市公司。这些公司经营稳健、讲究诚信、分红回报高,这样可确保投资的保值和增值。二、要投资资源垄断型行业。巴菲特对中海油等资源垄断型公司的投资,近期获得丰厚的回报,这说明投资资源垄断型行业是未来的一种趋势。三、要投资容易了解、前景看好的公司。在投资过程中,只有上市公司前景广阔,后市才会出现大机会;只有公司经营情况被投资者充分了解,这些机会才便于把握。巴菲特“三不要”是指:一、不要贪婪。贪婪是人性的弱点,要克服贪婪的心理,解决的方法就是设定盈利目标,投资收益率到达你的心理预期,就可出局。比如中线获利30%出局,短线获利5%出局。如果能做到这点,投资成功的概率就会相应提高。二、不要盲目跟风。对自已选定的投资品种要有充分的理由,不要什么股票涨的快就买什么股票。三、不要投机。买进一只股票,期待它下个星期就上涨是十分愚蠢的。对于中长期投资者来说,买进股票不要期望买进后马上大涨,而是要关注未来能有多大的市场机会。

 

   分析:说的很好!将来不是现金为王,而是资源为王的时代,这个趋势一定会到来!从现在开始,请关注你身边的资源标的机会。我可以告诉大家:投资房地产发了大财的人,都是在这个行业快崩溃的时候介入的,和做股票是一样的道理,然后再长期持有,等待机会的爆发。不需要我明说,你需要的是趋势判断和介入的勇气,当然也需要那么一点点运气。著名的有李嘉诚当年吃九龙仓和N多地皮的案例。


                            索罗斯的投资经验


    一提到索罗斯,我们就想到东南亚经济危机,1997年索罗斯把目标锁定东南亚。97年3月,索罗斯基金开始放空泰株,随后在国际游资的推动下泰珠狂跌不止,到97年7月,泰国政府亏损达40亿美元,索罗斯管理的基金从中也获取了暴利。随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缅甸、马来西亚等国家也出现本币大幅贬值,国际游资从中获取了近百亿美元的财富,导致这些国家工厂倒闭,银行破产,物价上涨,从而引发东南亚经济危机。


  索罗斯投资最值得学习的投资经验是从行业和政策的角度去挖掘投资机会。
  从行业角度,主要是利用行业的盛衰周期研判行业,从由衰转盛的行业中挖掘市场机会。他在一个行业中选择股票时,一般同时选择最好和最差的两家公司作为投资对象。这一行业中业绩最好公司的股票,很多投资者考虑购买,股价易于拉升;而这一行业中最差的公司,由于这类公司负债率高的、经营不善,股价通常比较低,一旦业绩出现好转,会吸引市场资金的参与,容易获取超额收益。利用这种方法,索罗斯在银行板块和武器装备板块都获取了较好的收益。


  如1972年,索罗斯瞄准了银行,当时银行业的信誉非常糟糕,管理非常落后,投资者很少有人光顾银行股票。索罗斯经过观察研究,发现从高等学府毕业的专业人才正成为新一代的银行家,他们正着手实行一系列的改革,银行赢利开始逐步上升,通过调研发现:银行股的价值被市场低估,于是索罗斯果断地大量介入银行股票。一段时间以后,银行股票开始大幅上涨,索罗斯获得了50%的利润。另外一个行业把握比较成功的是在1973年,当埃及和叙利亚大举人侵以色列时,由于以色列的武器装备技术已经过时,以色列遭到重创,付出了血的代价。索罗斯从这场战争联想到美国的武器装备也可能过时,美国国防部有可能会花费巨资用新式武器重新装备军队。于是罗杰斯开始和国防部官员和美国军工企业的承包商进行会谈,会谈的结果使索罗斯和罗杰斯更加确信是一个绝好的投资良机。索罗斯基金开始投资诺斯罗普公司、联合飞机公司、格拉曼公司、洛克洛德公司等握有大量国防部订货合同的公司股票,这些投资为索罗斯基金带来了巨额利润。


  在政策的研究上,索罗斯擅长对国际政治、金融政策、通货膨胀的变化、利率和货币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从中挖掘投资的机会。比较典型的是1980年里根总统执政,随后出台多项新政策来刺激美国经济比如贷款利率降低等,索罗斯从这些政策的研判中发现新政策带来较大的市场机会,于是重仓参与,到1982年年底,量子基金上涨了56.9%,净资产从1.933亿美元增长至3.028亿美元。1997年东南亚各国普遍出现了过度投机房地产、高估企业规模以及市场需求等,索罗斯通过研判发现:这些国家发生经济危机的危险逐渐增加。1997年3月,当泰国中央银行宣布国内9家财务公司和1家房贷公司存在资产质量不高以及流动资金不足问题时,索罗斯把握机会,为量子基金获取了暴利,引发东南亚经济危机,成就了“金融奇才”和“金融杀手”的地位。这些说明索罗斯善于从政策角度挖掘市场机会。

 

    分析:说白了,索罗斯是个信息处理高手,在专业度背景下(他本人就是学金融出生的匈牙利籍犹太人),行业分析和政策分析都需要全面的金融知识和超越的敏感度,机会不是等来的。在这方面可以打个比较形象的比喻:巴菲特更象个中长线投资者,而索罗斯就是个精明的波段投机操盘手。


  彼得
.林奇的投资经验


  彼得.林奇是美国最大的投资基金——麦哲伦基金的基金经理。他从1977年管理麦哲伦基金以来,到1990年麦哲伦基金的价格提高了20多倍,资产由最初的2000万美元剧增为90亿美元,彼得.林奇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誉为“第一理财家”。


  彼得·林奇值得借鉴的投资经验是:选择股票要选择高成长的绩优股。通常情况下高成长绩优股的市盈率比较高,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从中获利取决于两方面:一方面公司有进一步成长的潜力,进一步的成长是看高股价的信心所在。另一方面,要具有一定的潜在利好,潜在利好的兑现利于股价的进一步推高。


   从高成长的角度,彼得·林奇认为,市盈率高的公司不一定比市盈率低的公司机会小,关键看未来盈利的增长率。如果一家公司呈高速增长,即使是高市盈率仍能比市盈率低、增长速度较慢的公司获利大。林奇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对他的观点进行证实:一家公司目前是20倍的市盈率,每股赢利1美元,即股价为20美元,每年以20%的速度发展;另~家公司以10倍的市盈率出售,每股赢利1美元,即共10美元,每年以10%的速度发展。一年以后,第一家公司每股将获利1.20美元,而第二家公司每股获利为1.1美元。十年以后,第一家公司每股获利达到6.19美元,而且如果它仍以20倍的市盈率计算,市场价格应该是123.80美元。而在此期间,那家利润增长为10%的公司,每股获利2.85美元,按以10的市盈率计算,意味着28.50美元的市场价格,仅为第一家公司的1/4左右。


  另外值得借鉴的投资经验是帐面价值的研判。对于账面价值,林奇认为账面价值常常与公司的实际价值不对等。市场上有时会出现股价低于帐面价值的情况,表面上投资者可以以便宜的价钱买到了想要的股票。但实际上账面价值常常大大超过或低于股票的实际价值。假定说一家公司的资产为10亿元,负债为8亿元,结果账面价值是2亿元。假如10亿元的资产在破产拍卖中只能卖得5亿元,那么实际上账面价值就是负3亿元。公司不仅一钱不值,还倒欠不少呢。投资者在按账面价值购买一种股票时,必须对这些资产到底值多少有一个详细的了解。

 

 分析:林奇的投资哲学基本和巴菲特相似,就是在看好的行业边际效应来临时买入,找到一个滚雪球的坡(长期牛市的形象比喻)来做复利的工作,达到投资收益和相关企业共同高速成长的结果。

 

如果您认为笔者的博文对您有帮助,请收藏本人新浪博客地址: http://blog.sina.com.cn/albertstock

 

阿尔伯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