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水流年》我们谁是谁的盐?

标签:
似水流年严浩顾美华斯琴高娃 |
刚才看《天籁之战》,很喜欢《喜剧之王》的歌词:
每一天 都活在电影里面
每一天 都活在小说里面
每一天 都活在 K歌里面
每一天 都活在 MV里面
这世界本来就是场
真人秀表演
实在难避免
幕揭开 全世界的恋我都失一遍
为所有的悲剧 当特约演员
我伤得断肠 我哭得夸张
只为了红几年
“这世界本来就是场真人秀表演”,我被击中了,一下子很迷茫甚至怅然若失。过去现在将来,我们天天都在演演演,无论你想演不想演,无论你是有意演还是无意
这词让我想起昨晚看严浩84年的电影《似水流年》里的一句话:你们婚姻太淡,把我当做你的盐。
故事大概是为逃避与妹妹官司纠纷的姗姗,从香港回到离开了十年的潮汕故乡,想寻找一些心里的宁静。碰到了青梅竹马的阿珍和孝松。阿珍和孝松已经结为夫妻,并且生了个女儿,家庭幸福,妇唱夫随。可是姗姗的到来打破了阿珍的平静生活。姗姗说阿珍吃了二十年的醋还还吃够,最伤心的时候就说了上面的那句话。阿珍也很生气,当时也回击“我也不当你的盐!”好击中人心的话。这世界我们谁是谁的盐啊?只要我们能看见的或能感触到的存在都是谁的盐吧!都是我们或别人生活的调剂品吧,都是彼此的真人秀表演,也许这些才正是是组成我们平凡的生命的吧。
http://s11/mw690/001Nb3Bxzy7gnc68ey6da&690
http://s12/mw690/001Nb3Bxzy7gnc6bE5J4b&690
http://s10/mw690/001Nb3Bxzy7gnc6gdGp99&690
斯琴高娃和顾美华的细腻表演很动情,把闺蜜的爱恨演绎的丝丝入扣,关于个人真实情感的东西也许是放在何时都不会过时的吧。也许那部电影在那个时代环境下也有其独特意义,当时经济开放,一些人为了赚钱开始离乡,功成名就不回去的,混得凄惨又没脸回去的,还有一些国外的华侨们的归乡,他们对故乡那种若即若离的心思,让故乡这两个字被赋予太多的意义。一种乡情就那样浓浓的在整个社会弥漫开了。
现在其实更甚,我们年轻的一代还有多少固守在农村故乡呢?都是挤破了头的向繁华的都市拥挤,然后拐回来再做作的去感念故乡。
这段时间想写点什么,却写不出,发现还是放不开,还有现在写东西想的太多了,想得多就束缚了,总感觉敲的字要有一种神圣感和使命感。殊不知这种出发点是多么的要不得,但是克服好困难。
思路最近也好混乱,在写中找自信的日子好像没有了。也许不是没有了,只是太懒不想好好的坐在那里敲上个把个小时吧。
听蒋勋说毕加索,原来现代画的鼻祖,他的经历也不是多传奇的,甚至很平凡呢。他有天分,但是前期的积累很关键。没有他父亲严厉的童年少年教导,他的基本功不会扎实。还有对学院派的话开始感到排斥时,他选择了逃课走出去,去博物馆,去酒吧,去咖啡馆。他随便到处去速写,在酒吧在咖啡馆不停的画,据后来记得的人回忆说,只要见到他都是看他在不停的画画画的。那是下了多大的功夫啊,能够出来,是他努力的结果,一点不稀奇。
蒋勋老师还说,他一直都在他的人生状态里,没有脱离过生活,所以才一直有旺盛的生命力,这太难得,人若一直保持一颗最初的心,那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生动的吧。
蒋勋说文学,说到最后,还是说所有怀着企图心的,想套个大理想大抱负的那些人那些作品,最后都化为云烟了,反而是那些最无用最私密的个人化的东西,倒是都流传了下来,比如张岱,比如关汉卿,比如曹雪芹,比如沈从文----
原来文学的功用不是救国救民的,只是起一些辅助的作用,给它一个崇高的功用也是无用的,那些所谓的口号,流行一阵随着政治的流转它们也立马散去,倒是贴切的说自己心灵个人的,才是能永久共鸣也能永久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