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琐碎而真实细腻的生活记忆

http://s9/mw690/001Nb3Bxzy76XpQB65y28&690
《八月》获奖之前,对张大磊一无所知,估计资深的影人知道的也是寥寥无几。然而他就是获奖了,而且还是拿的金马分量最足的最佳剧情片奖,里面的小演员孔维一还获得最佳新演员。只能说这个导演的运气真好。金马奖最佳,有些导演努力一生还总是抱憾而归,而张大磊初出茅庐就把它收入囊中,这该让多少电影人羡慕嫉妒恨啊!
有幸在上个周六,在我们洛阳电影资料馆观看了这部电影。它是作为今年FIRST主动放映·秋冬巡展—洛阳站的开幕影片被播放的。(关于FIRST青年电影展。牛掰影文馆网站里的“专题推荐”栏目里有介绍)
一起来观影的有郑州来的还有信阳来的,差不多有三十多个人,聚集在一个70平米的放映室,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大家都沉浸其中,都沉浸在那年八月,内蒙古一个小城小家里发生的一些事。
这些事都是片段,非常的琐碎。譬如小升初的小主演做的纯洁的春梦,譬如那个年代巷子里叫卖的小吃,譬如那时的录像厅、台球室、双节棍、小混混……一切东西都似乎那么远,其实又那么近,对于生于90之前的都会找到很多的回忆在里面。整部电影下来,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都是这里一点那里一滴的,可是就是这些点滴凝聚在一起,让人看到了那个年代里的一个鲜活的家庭。母亲是个老师,忙忙碌碌,为一家老小操碎了心。父亲是电影制片厂的剪辑,面临着下岗的危险。姥爷姥姥与舅妈关系不好,太姥姥天天卧床生病,老姨是个挺有钱挺有关系的人。邻居有个爱好唱歌的大叔,他把他的爱好强加给女儿,女儿不情不愿的拉着小提琴。这个女孩就是孔维一扮演的晓雷的春梦对象。还有晓雷爸爸的朋友,一群下岗了的自己创业的坐在一起,借酒消愁,都说将来会变的好好的等等。这些碎片琐细的东西又构成了那个时代的因子,让人窥探到了那个年代里人们心里最真实迫切的声音。
关于创作这部电影,张大磊导演在视频里大概说了这些话。他拍这部电影,是因为几年前去了外婆家,也是八月,坐在外婆家的葡萄架下,突然想到了他升初中那年的八月种种。他想把它们拍成电影,把所有能想起来的都记了下来,让别人看提意见,别人都说这些太碎,根本拍不出。可是他真的舍不得删掉,就一股脑的杂糅了进来,这种碎片化的呈现也正是他想要看到的。还有关于之所以为什么能拍出这样的电影,他的另一段话也许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因为他的姥爷是教师,在暑假里,姥爷给他和表姐表哥们布置了作文,题目是《我的姥姥姥爷家》或《我的爷爷奶奶家》。表姐表哥们都写了姥爷对他们的教育,还有写了自己对这些教育的理解,以及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表姐甚至说要当市长,让全市的家庭都像姥姥姥爷家和谐幸福。而唯独张大磊的作文写得是姥爷家有几个房间几个人,房间里都有什么东西什么摆设。姥爷当时还批评了他,说他写的是流水账。他感觉他拍的这部电影就是一部流水账,一部那个年代那个小城那个家庭的流水账。这种拍法有点塔可夫斯基,有点杨德昌,有点小津和侯孝贤,张大磊也说,他的电影是受过他们影响的。无论怎样,这些细节都拍的挺生动鲜活的,仿佛是记忆重现。
最后,感觉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够获奖,跟这届的金马主题有很大的关系。这届的金马主题是致敬杨德昌,张震在开幕时带领《牯岭街》的原创人员进场还引起现场欢呼。当年的《牯岭街》是杨德昌掀起台湾新电影运动的代表作,这部《八月》在某些方面的特质正切合住了这个主题,有人甚至把孔维一与当年的张震和简洋洋拿来相比,又是仿佛那么远其实又那么近,一切都恍如隔世。
台湾的新电影运动已经远去,《八月》代表的大陆这批独立电影人正在风生水起,FIRST青年电影展,正带着一股清新迅猛的力量在全国蔓延,是成燎原之势还是一群文艺青年的自娱自乐狂欢?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