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品该不该“说教”

标签:
说教《花为媒》赵丽蓉新凤霞 |
分类: 杂谈 |
http://s4/mw690/001Nb3Bxzy6QHefDYkPb3&690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类的说教开始让人讨厌,评价一部电影,评价一部书,是否有说教已经变成了好坏的判断方式。也许是人们变得聪明了,都从盲从和膜拜的潮流中走了出来,不再笃信什么天才,不再笃信什么大师,认为自己才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他们对待文艺作品是一种参与的态度,不希望被牵引,希望留白,希望有自己的思考空间,希望那些文艺作品只是个引子,引出自己的真知灼见。所以中国建国后先锋文学之前的作品,越来越被人嘲弄,流言蜚语。认为那时是只有政治的,没有一点文学的影子,很多人甚至还说它是一个断代,比古时的焚书坑儒更加贻害无穷。
提到说教,不能不提“鸡汤”,“鸡汤文”盛行了几年之后开始被不齿,有没有“鸡汤”也成了评价一篇文字好坏的主要标准。说到鸡汤,不自然的联想到靠鸡汤文大红大紫的于丹,然而她是成也鸡汤败也鸡汤,尤其是去年她的那番面对雾霾的微博,遭尽众网友的吐槽嘲弄,随之也把鸡汤推到一种更加尴尬的境地。
鸡汤对我们有作用吗?也许去年韩寒电影里的台词可以作为答案:“虽然我听了很多大道理,但是我依然过不好我自己的人生”。台词明显的道出鸡汤无用论,可是这台词也说出了另一个真谛,“鸡汤是别人的,人生是我们自己的。”
我们人生过不好,是因为听了太多鸡汤吗?明显不是,不听鸡汤,我们就能过好自己的人生吗?
再回到开头,说最近看的电影。说实话,虽然时过境迁,我看这些电影依然看的津津有味,尤其是里面演员那活生生的充满了朴实生活气息的表演,更让我啧啧叫绝,感叹那时的演员才真叫演员,演活一个角色真不是靠轻松的自毁一下形象扮演一下村姑夸张的歇斯底里一下就能达到的。看《花为媒》我是冲着新凤霞去的,谁知竟然看到了赵丽蓉,年轻时的赵丽蓉竟然长的那样,虽不如新凤霞俏丽,但是绝对是最受人喜欢的角色,她演的阮妈,诙谐机智,若把她抽出,《花为媒》绝对会令人索然无味。在刘巧儿中,又见到赵丽蓉扮演妇女主任,说不出她哪里演的好,反正她一出来,我就知道她会给我带来欢乐,带来轻松,看来她在晚年做了十数年的小品王是实至名归的。说起小品王,又想起赵本山,赵本山也是靠戏剧《摔三弦》红遍东北,才声名鹊起全中国呢。由此看出演员的是否长青,真的还是与自己的积累底蕴有关。
扯远了,继续说“说教”,套用刚才鸡汤的总结:“嘴巴说教是别人的,耳朵是我们自己的,头脑是否清醒思考吸收更是自己的”,所以说,我们过得不如意,感觉社会真他妈不公平,也大多是我们自己的事。
文艺作品该不该“说教”,不行,应该换个词,“说教”已经变得让人生厌避而远之了。它其实最本真的描述应该是作品的“主旨”“表达的意义”“让人思考什么关注什么避免什么”……文艺作品不应该有这些吗?我感觉是必须要有的,就是再晦涩的文艺片(当然是质量不错的)都有并且绝对都有这些东西的,有的是更加曲折发散罢了。若没有这些,文字书画作品或许能够勉强忍受,因为它本身有意识流,意象派什么的,但是电影作品是绝对不行的。没有主题,让人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如今火热的《狼图腾》,为什么有不错的国际声誉?我感觉它就胜在主旨,人对自然资源的无限掠夺会引发什么,对人类本身又会造成什么样的伤害?这是一个全球性的,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所以,即使我知道这部作品的原著完全是一部虚构作品,什么狼图腾根本不存在,我依然为这电影点赞,因为它探讨的问题值得人深思。
文艺作品是应该说教的,而且必须说教,不过得是高明的不令人反感的能引起人共鸣的说教。
“说教”本身就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想当初若没有父母那一遍遍不厌其烦的重复发音,我们能学会我们人生的第一个发音么?若没有老师们的谆谆善诱,我们能做完一个基本的人存在世间吗?若没有大量的书籍文化熏陶引导,我们会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吗?我们作为一个人生活的如今,我们天天都在依靠着这样那样的说教从事生活从事生产,我们有什么资格来反对“说教”呢?
过年回家,参加一个朋友的婚礼,朋友的婚礼时是在农村老家办的,办喜事前晚请来文艺表演烘托气氛,一看所谓的文艺表演,令人瞠目结舌,完全就是脱衣舞表演,而且一个半老徐娘还脱得一丝不挂,把一村男人看的血脉膨胀,大呼小叫。天哪!感叹,农村竟然都开放到这地步了!过年回家,也听到村里的很多风言风语,说谁谁老婆跟网友跑了,说谁谁老婆在跟谁天天勾三搭四,年后又有爆料,说县民政局,一天办了多少多少对离婚手续。细想想,这些都是为什么呢?
去年看贾平凹的《带灯》说到农村问题,说如今农村风气败坏与农村人的精神信仰有关,以前村村都有土地庙,娘娘庙,人们的精神有个寄托,有些诉求看似求神保佑,其实执行标准还是本人内心深处铭记着的普遍价值尺度,而形成这尺度的,就是因为世代的“说教”。如今呢,我们都追求个性解放独立自由了,有的还标新立异,独创什么“人性”尺度,自己都是自己的土地公公,自己都是自己的娘娘,出现百花齐放的社会风气,也是自然现象了。
想想古人,没有电脑,没有电视,没有广播,书籍也是贫乏的,想他们天天剩下的只有思考了,精神世界肯定是异常丰富的。可是看他们写出的戏剧作品,怎么都是那么脸谱化,非黑即白,非好即坏,文学形象过于刻板,剧目内容也都一目明了,表达主题即使乡野村妇都能说出一二,为什么还能流芳百世,甚至还被今人看的气息顺畅?
看来主题虽是必须的,但是表演才是最重要的。要不为什么同是一场戏为什么有人能唱的令人热血沸腾,有人唱的却令人扔鸡蛋砸石头。还是表演的问题啊,演员本身的素质问题啊,其他类型文艺作品是要看作者本身的细腻处理程度,真挚的态度。若都到位,即使是被人说的老掉牙的故事,照样会发出异样的光彩。
《哈姆雷特》本身就是西方古典神话故事新编,李碧华的《青蛇》也找了个好角度做了个细腻的表达,《倩女幽魂》也是,还有最近看的这几部电影,它们有“说教”但绝不是胜在说教,都是胜在表演,演员表演的细腻生动,还有剧本的字斟句酌,台词的合理表达,无论时代过去多远,时代多荒谬,有些东西终究还是会流传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