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萧红的回光返照之作

标签:
萧红祖父《黄金时代》 |
分类: 感悟 |
http://s13/mw690/001Nb3Bxzy6MAbAvH888c&690
虽然很早就开始期待《黄金时代》,但是就要上映了,才发现对萧红这个女子,了解的竟然寥寥。仅仅知道她是好几个版本中的民国四大才女之一,是鲁迅先生最得意的门生,是个本身比小说更曲折的特立独行的新女性,是个婚姻不幸、命运悲催、英年早逝的孤苦人儿。同时也发现这些,了解的都是她的八卦,一点也没有与其写的文字有关系。绞尽脑汁,想想读过她的什么文字,除了小学课本上的《火烧云》,好像就剩下她写的一篇短篇了,名字叫《在牛车上》,什么《生死场》,什么《呼兰河传》,压根都没有看过。(后来才知道《火烧云》就是《呼兰河传》的选段)
据说,《黄金时代》的编剧李樯,为了这部电影,做了大量功课,里面的很多台词都是直接用她文学作品里的话提炼出来的。我想我要是不做一点功课,这部三个小时的电影,我会绝对要看的昏昏欲睡的。《呼兰河传》被誉为是汉语的极致,还是萧红一生的完美收官之作,其中的很多选段都是选入教材的,那我就从她的这本书开始吧。看纸质书没有太多时间,好在很容易搜到有声小说,刚好这些有声小说还可以做我工作时的背景音乐,于是在九月末那几天,我就开始边工作边听《呼兰河传》。
“漫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为何如此悲凉”广播声音一响起,我浑身打了一遍冷战。这是定整本书基调的广播语,也是萧红一生的概括。随着播音员抑扬顿挫的读书声响起,我慢慢的走进了那个呼兰河小城,慢慢的,一副旧中国一二十年代北方人们的生活画卷铺展开来。那时那里人的生活是寂寞的,但是也是简单充实的,各色人等在忙忙碌碌着自己日子,好像与当时的政治大背景没有一点的关系,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好像是一种大自然自己的循环规律。小城两条街,街上的店铺都在各司其职的运作着,已经是一种传统,根深蒂固到人们的观念里,小城的人们普遍相信那些约定俗成的,去没有招牌的米店,药店,茶点买自己需要的东西,而不去显眼奇怪的大招牌店里消费,不相信洋医生,不相信什么“火磨”。还有城中的大道上有一个泥坑,淹死过动物,淹死过小孩,各种人出谋献策整治,但是都没有去付诸行动,尽管是举手之劳的。
在这种规律下,作者记忆中的人物一个个开始登场,没有粉墨,很自然很活泼的就跳到了你的眼前。到了小城举行庙会的日子,小城的各色人等都汇聚在了一起。跳大神的、唱秧歌的、放河灯的、看野台子戏的、异常热闹。作者很自然生动的介绍了这里的风土人情,家庭人员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相亲,探亲,亲姐妹相见的疏离感的描述,把那种旧时代妇女们的想法思想活脱脱的呈现到了眼前。
作者重点写的人物主要是她的家人邻居和他们家的房客。她写她的祖父,字字都沾着对祖父的怀念和依恋,让人感觉整个大家庭里,只有祖父是爱她的,是懂她的。他在祖父面前总是一副无忧无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祖父也从不以旧时代对女孩要求规则去要求她。她的童年是寂寞的,但是因为祖父的陪伴绝对是幸福的。当听到她把他祖父的草帽插满了花,祖父却没发觉还出现在了祖母面前,把一向严肃的祖母也逗得笑开了花,我感觉是那样的温馨,虽然是一百年前的事了,仿佛就在眼前的。
比起作者她的童年幸福,很多人都是不幸福的,比如小团圆媳妇。这个身体健康,活泼可爱的邻家童养媳,怎么就被最后给折磨死了呢。那跳大神的婆婆真是愚昧,为了树立她心目中那些神圣的规矩,她三天两头的打这个小女孩,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的挑毛病,硬是把可爱的小女孩吓破了胆。邻居们都还假慈悲的出着馊主意,间接的当着杀害小团圆媳妇的帮凶。真是没文化太可怕。
萧红还写了个有二伯,也是个很有代表性的小人物,比鲁迅写的孔乙己还有意思。
最后写的是冯歪嘴子和王大姐的婚姻故事,在那样的时代做出格的事非常难得,但是他们也算是幸福的一对。虽然王大姐太薄命,最后还是死了,但是看冯歪嘴子细心的照料两个儿子,还是让人看到生活的希望。
用了两天时间,听完了小说,感叹萧红的文字真的有她自己独有的魅力,这些朴实平和文字因为有她的大情感,不经意间就那么的直抵了人心,不愧被誉为把汉语应用到了极致。里面很多关于细节环境的描写,特别的传神。所有这些加起来,真是如被誉为的那样:是一部叙事诗,是一副风景画,是一首凄婉的歌谣。
《黄金时代》即使不看也值了,听了《呼兰河传》这么优美动人一部书,这真是萧红的人生绝唱。然而《黄金时代》肯定是会看的,没有它,现在我怎么会突然去关注萧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