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粿条
(2011-11-10 20:23:49)
标签:
揭阳继江西饭店旮旮旯旯情感 |
在揭阳,见个北方小吃很难,似乎是没有的。都说河南人在那里都多,但是在这个潮汕地区就是不多,倒是满大街都是江西湖南人,所以依稀可以见到几个江西饭店和湘菜馆。江西人和湖南人比我们强,一年到头还可以吃点乡味,虽说不是多正宗,但是好歹可以拿来凑合凑合。盼着吃面,盼的我口水吧嗒吧嗒,到头来还是到了广州和汕头才一解馋意。所以闲来总是抱怨,揭阳这个鸟不拉屎的小地方,以后断不再来。
然而说不来,还是来了,那份对面的那份痴情倒却慢慢的淡了,却被粿条米线取而代之。
说起粿条和米线,潮汕的旮旮旯旯里随处可见,不过前面都要加上“牛肉”二字。潮汕的牛肉店最多,揭阳的塘埔也不例外,“牛肉粿条”“牛肉丸”“牛肉米线”等等字眼,在晚上的红色灯箱上一跳一跳,格外惹眼。也不是因为多好吃,大概是因为价格便宜,加工方便,还有就地取材的优势,它的普及是相当的广泛。什么时间久了,都会成为一种习惯的,也许正是对于这种平凡的食品的习惯,大家也都难以对它割舍了。我来这里还不到两年,习惯已经养成大半,粿条看来也是慢慢的变成了我被潮汕同化了的一部分。
与“牛肉粿条”的最初缘分还是从夜宵开始。09年过完年来到揭阳塘埔,那时正是我们这个行业生意兴隆的时刻。一天到晚有做不完的事情,常常到晚上十一点之后我们还在忙碌,老板为了犒劳我们,就在附近的牛肉粿条店包月,作为我们的夜宵。于是每天晚上十一点下班之后,我们电脑室的人常常三五成群的走到小店,或粿条,或米线,或煮,或炒的就来一碗。反正也是老板包月的,不吃白不吃,所以那段时间,我是一晚不拉的总会来上一碗牛肉粿条。粿条是米面做的,口感很润滑,到现在还很难描述那是什么味道,也许就是压根没有味道的。粿条一进嘴,牙齿也不用嚼,还没来的急品咂,吸吸溜溜就到了喉咙,到了肚子里。里面的配料有虾仁,花生粒,还有茴香沫,提前炒好被做成酱的肉块,要香菜就撒上一点香菜,要葱花就撒上一点葱花,辣椒也是本地辣椒,不辣的,被放在瓶子里,也是让顾客自己做主,要还是不要。我向来都是放上一大勺辣椒的,因为有点辣椒才有点味道,要不我真的记不起到底吃了还是没吃,那粿条的本身是真是没有味的。
就那样我坚持不断,在晚上吃粿条吃了三个月,也许有时会换个口味来份炒粉,也或者煮米线,但是永恒的主旋律还是那个无味的粿条。粿条正因为它的无味,才让我产生不出来厌倦来,就像喝果汁,我总是要原味。后来搬厂,厂里要求做饭的师傅做夜宵,那时也不常加班了,有时晚上也不再吃夜宵,于是我的粿条岁月才告上一个段落。
告上一个段落,也并不是与“牛肉粿条”再无瓜葛,偶尔还会去吃个一两次的,还不是它好吃,只是因为方便还有它不油腻,也许更是别无选择。别无选择牛肉粿条,就像我别无选择到来揭阳一样,来了,也本不想来的,却也不能走的无所顾忌。常常希望自己过得安逸,能够知足常乐,却也不得不常想自己毕竟还是豪情万丈的大丈夫之身,年轻是必需要澎湃还有高亢的。如若就这样下去得过且过,斗志会消亡,性格会被磨平,最后流于对生活的妥协,永远像被牵着缰绳的牛,老死终生的耕着别人的一亩三分地。所以我在惬意的吃着牛肉粿条时,时不时的竟然弥漫出一股对自己的鄙夷,我怎能如此堕落!
偶尔会去吃粿条,不过也把塘埔的牛肉粿条店吃了一个遍。吃来吃去,还是感觉第一家最好吃。虽说搬了新厂,第一家店相离的也还不算太远,五分钟的路程。去那里吃,一是喜欢老板的热情,老板高声说笑的大声招呼总让人精神放松,比起其他地方的本地老板摆个臭脸,这里感觉亲切许多。二是总能回忆起点什么,想起当初那忙忙碌碌的充实,虽然有抱怨,还是感觉过着有点意思。人就是这样矛盾,又希望过得轻松自在,又希望自己能够不会无所事事,虚度光阴。就像我不喜欢牛肉粿条,但是因为习惯,还是会忍不住去吃它,即使无味。
来揭阳塘埔,马上就要两年,喜欢榕江的水,也喜欢塘埔的榕树,还喜欢这里成片的香蕉林,还有一转眼又绿油油的稻田。这里山水秀丽,不愧古时候被成为水上莲花。我在这里总体上也是安逸的,总可以睡到自然醒,总可以有时间好好思考甚至无为的发呆,我都在阳台上种了四盆花了,花都开了,又败了。在这里我有看到家乡没有的花花草草的惊喜,也有见到低矮的建筑和破败的庙宇的好奇,不过我还是对这里的山水没有兴趣了。不是因为厌倦,只是再也逛不出新的心情,如若下去,好像一切都成定局。我也真不能这样了,也不能再有时无时的去吃牛肉粿条了,到该换个味的时候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