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影评《波拉X》 卡拉克斯的歇斯底里

(2011-08-03 01:52:43)
标签:

皮埃尔

卡拉克

伊萨贝尔

伊莎贝尔

朱丽叶-比诺什

拉旺

娱乐

http://s15/middle/61eb45bbga98975502d8e&690卡拉克斯的歇斯底里" TITLE="影评《波拉X》 卡拉克斯的歇斯底里" />

我是朱丽叶-比诺什的铁杆粉丝,看过她的《英国病人》后,喜欢上她在表演中那有张有弛的爆发力。她是在茱莉亚罗伯茨之后,我喜欢上的第二个活着的西方女影星。喜欢一个人,就迫切的想了解她的全部。她是在《布拉格之恋》中开始蜚声国际的,《布拉格之恋》改编自贝尔文学奖得主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那时的比诺什好青春,一双黑色眸子清澈剔透摄人心魄,直接秒杀同样黑眸的苏菲-玛索。接下来又看了她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中的表现,只能用酣畅淋漓来形容。比诺什确实没有辜负我的喜欢,她总能全新的演绎角色,令角色强烈的烙上比诺什的痕迹。然而最最喜欢比诺什的,还是那个旷世绝恋的电影《新桥恋人》,她饰演的独眼女与德尼-拉旺饰演的流浪汉的别样爱情,在社会非常昏暗的角落里,两个疯子两个神经质,敞开了心扉,直面世俗的一切,在绝望中为爱痴狂。这部电影为世界爱情电影史浓墨重彩勾勒了一笔,后来风靡全球的《泰坦尼克号》的经典接吻镜头,就是完全抄袭里面比诺什与拉旺在运沙船上的情节。

《新桥恋人》的导演就是卡拉克斯。费尽周折,影片历时三年,最后在一个黑帮老大的赞助下完成。卡拉克斯虽然在《坏血》和《男孩遇见女孩》中确定了他在法国天才导演的位置,然而是这个《新桥之恋》,让他一跃为大师级别。法国《电影手册》评价它是法国电影国土里偶然突起的一座山峰,我们中国的第六代导演的成长,也受到了他不小的影响。 

我喜欢《新桥之恋》,惯性使然,开始喜欢卡拉克斯,我又开始细细琢磨解他的每一部作品。《坏血》和《男孩遇见女孩》都是黑帮题材,这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处女作之所以是这种题材的电影,我想有一点是商业市场的导向。还有一点也是不能忽视他一个情况,他早期与法国的黑帮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前三部电影基本上都是黑社会上的老板赞助的。他的生活,以及接触的人肯定也有许许多多的黑帮份子。这些人都是有故事的,作为一个导演肯定是从自己最熟悉的生活着手了。虽然我不喜欢这两部电影,但是我还是非常佩服导演的执导能力,不管什么情节一经他手总是能有点与众不同的感觉。

《波拉x》是他沉默四年后的作品,是根据19世纪的美国作家麦尔维尔的《白鲸》改编的。看完《波拉X》,我感觉蒙了,真的一点都不懂,影片到底是在说些什么,里面突然出现一些人,也不知到底是谁,也不知道究竟是在表达着什么。在百度知道里见到了一条评论,这里我把原话写出。“导演卡拉克斯告别影坛四年,体内已经积聚了流窜冲击的沉郁能量,化成具体形象,就是片子开场-空袭轰炸的纪录片影像,还配上震耳欲聋摇滚乐,大量的实景及自然光,是卡拉克斯迄今最深沉有力的自我、创作告白。”看了这句评论,感觉说的非常好,我才感觉有了点头绪,茫然中感觉这是卡拉克斯的控诉,呐喊,疯狂的自我发泄,甚至还带着自虐的倾向。

皮埃尔是一个作家,电影中他的父亲曾经是法国著名的外交官。父亲去世后,留给他和母亲一所豪华的庄园,她和母亲衣食无忧。这个母亲应该是她的继母,比他年龄大不了多少。当皮埃尔说决定出走时,从她毫无顾及的洗澡情节可以看出,这对母子是有不正当关系的。从举手投足间,她的眼睛里总有一丝忧郁。她的内心是恐惧的,一种害怕失去的恐惧。她一心一意的想让皮埃尔在他的视线之内,在皮埃尔说出他要与露西结婚的消息后,母亲玛丽是赞成的,因为她深知露西的性格。

影片的前三十分钟时时有一种恐慌的气氛,露西感到有一个黑色的面孔在她与皮埃尔之间。皮埃尔对写作的投入,也总感觉什么东西在难以捉摸的地方。玛丽的恐慌也不用说了,她时时有一种老女人害怕失去的压迫感。这恐慌不是无缘无故的,当皮埃尔与朋友喝咖啡的时候,那个黑头发邋遢的女子就远远的出现了。

这个女子是伊萨贝尔,他看到皮埃尔后就跌跌撞撞的开始逃跑。皮埃尔为了解开这个突然出现的迷,他茶饭不思的去找伊莎贝尔。终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像幽灵一样的伊莎贝尔出现了。伊莎贝尔又是拼命的逃跑,逃往一片漆黑的森林。皮埃尔在后面狂追,最后两个都被树枝绊倒在地上,起身后,他们慢慢的开始说话了。这个伊莎贝尔到底是谁?她自称是皮埃尔的姐姐,她用非现实中的声音在讲着她的经历。她一从生下来就处在不安中,没有温情的信任,没有的得到过正常的爱,倒有时会有一点怜悯,然而那更加伤了她的自尊。她更是带着恐惧自卑自责的在一路逃跑着,远离世俗的喧嚣,远离那些不信任她的人和物。她的逃跑也可以说是她一直也在寻寻觅觅,寻找一种正常人的生活,寻找一份正常人拥有的情感。从她的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的骨子里还是善良的,甚至还有主见的一面。

这个情节绝对不是真的,我感觉这个伊萨贝尔是皮埃尔的幻想,或者是精神分裂,或者是他写作写的走火入魔了,只是小说的主角。如果这个情节是在皮埃尔的现实生活中的,他不会不进行任何逻辑思考就全部相信了伊萨贝尔的话。这样的话可能是他在腹内都不知都打了多久的草稿,然后幻想出一个人,就是伊莎贝尔,全面的表达出来了。他也怀疑伊莎贝尔的,他们家里有个封闭了很久的房间,他感觉这个房间也许是答案。他幻想也许他是有姐姐的,那个房间曾经是他死去的姐姐的房间。姐姐可能经过了什么非人的待遇,等到皮埃尔长大了,那冤屈的灵魂才开始向他控诉。当他拿起大锤打开了那个封闭的门之后,一切空荡荡的,答案是找不出的。不过凭他的感觉,这个伊莎贝尔是与他合为一体的,她能清楚的知道他的真实想法,他希望与伊莎贝尔携手到老。

他们对话之后,皮埃尔立马把全身心投入到这个伊萨贝尔身上,他也不去想露西和玛丽了。露西早已害怕的一天终于到来,她假装着睡着,不敢面对这个已经无法改变的事实。皮埃尔也与玛丽告别,玛丽正裸着上身在浴缸洗澡。玛丽也是沉默的,她也知道这一天终究会到来。然而这是个没有任何征兆的到来,令她感到疑惑和不解。她在皮埃尔出走之后就悄悄的雇佣了私家侦探,追踪皮埃尔的行踪。

皮埃尔要带伊萨贝尔去巴黎,还要伊萨贝尔永远的做他的妻子。伊萨贝尔只是轻轻的用颤抖的声音说:“这是不好的”,也并没有反抗。这时跟随着伊萨贝尔突然又出现了两个女孩,又是无缘无故。电影可能用这些无缘无故的因素来表达我们日常生活的不确定性,伊莎贝尔没有任何反对就跟皮埃尔走,是有附加条件的。其实我们现实中的生活何尝又不是如此,没有无缘无故的事情,没有不确定性的偶然。皮埃尔一手拉着伊萨贝尔,一手拉着一个大一点的女孩,那个大一点的女孩又拉着一个带着乐呵呵笑容的小女孩。

他们到了巴黎,皮埃尔让出租车司机带着他们到处逛,到皮埃尔没有到过的地方。司机最后筋疲力尽,但是皮埃尔还是疯狂的要求。司机忍无可忍与皮埃尔发生了冲突,还闹到了警察局。皮埃尔来巴黎是想投靠他的堂兄的,最起码暂时有一个落脚点。然而他堂兄可能已经接到了玛丽的什么指示,装作不认识他。皮埃尔只好找到了一个廉价的旅馆,安排一行的人,不管怎么着也算有个地方了。皮埃尔是个作家,他不担心他不能生存的。

安顿好住的地方后,皮埃尔带着伊莎贝尔他们去了一个中国的小餐厅,里面的中国老人正在唱八,九十年代流行的中国歌曲。气氛很温馨,很舒服,伊莎贝尔和两个女孩笑的非常开心,这应该是电影中最温暖的情节了,也是电影中唯一段无忧无虑充满轻松的情节。

欢乐总是短暂的,痛苦才是无穷无尽的。那个小女孩站在旅馆的门口,大口的啃着玉米棒子,傻傻的看着来往的行人。过路的顽皮的男孩,边跑边骂她是臭丫头。小女孩嘴里也嘟嘟哝哝的跟着学“臭丫头,臭丫头”,她在一遍一遍的跟着学骂人的话。

电影一直让我带着困惑,这个女孩又是怎么回事啊?那么大了,不可能不会说话吧,不可能没有与现实中小孩子一起玩耍过吧?那个伊莎贝尔天天带着她,不可能不与她嬉笑玩闹的。我越来越感觉到,这些情节就是皮埃尔的幻想。用它那悲伤的感情又幻想出了一个缺乏正常感情的小女孩,也许就是伊萨贝尔小时候的写照,也许是皮埃尔小时候的孤独幻影。小女孩不停反复着刚学会的话,过来了一个中年男子,小女孩还在说,那是相当难听的骂人的话。男人不由分说大打出手,狠狠的给小女孩了一耳光,小女孩当场倒地晕倒。之后也再也没有爬起来,悲剧就是这样突然的降临了,谁也无法预料。

皮埃尔太想照顾好伊莎贝尔他们,事实是事与愿违,有些事不理不睬也是一种慈悲的。小女孩不遇到皮埃尔照样也会过得好好的,遇到了皮埃尔,悲剧发生了。看似与皮埃尔无关,其实皮埃尔是促进小女孩死亡的必要因素。

故事情节继续推进,皮埃尔写的作品,在巴黎没有出版商愿意出版,他的日子举步维艰。皮埃尔搬到了一个废弃的工场居住,里面有一个交响乐团。这个交响乐团是完全的非主流的,里面的的演奏者都是像流浪汉像乞丐的一些人,乐器要么是废弃的铁通,要么是破烂的木板,要么是一节一节的钢棍,指挥和乐队成员情绪激昂,表情痛苦,疯狂的敲击着手中的东西。这好像是精神病院,也估计就是精神病院。那乐队奏出的声音非常刺耳,听上去是内心深处的绝望挣扎,对生命的愤懑和呐喊,这声音一直是发泄发泄,没有任何的救赎和希望的音节。这部电影到了这里,我感觉它将会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

果然如此,悲剧虽然已经发生在那个小女孩身上,玛丽的悲剧也扑面而来。他切断了一切皮埃尔在巴黎生存下去的财路,皮埃尔还是没有回到那个庄园。她也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去寻找答案,同样是皮埃尔追逐伊莎贝尔那个路口,玛丽骑着摩托车,没有找到答案,刹车突然失灵,她却命丧黄泉。举行葬礼,皮埃尔也没有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他只是藏在一个小角落默默的祈祷,希望亡魂的原谅。

皮埃尔又回到了工厂,露西不顾人的劝阻找来了。露西这次学的会忍耐了很多,不像以前准备结婚时强势的要求皮埃尔对她没有隐私。她看到皮埃尔与伊莎贝尔,也能坦然面对,她只是想留在皮埃尔身边。伊萨贝尔内心有了恐慌,但是感觉到了皮埃尔的感情,他平和的接受露西的到来。

平静也是短暂的,皮埃尔为了生计,上了电视台访谈节目。他知道上电视台是被利用,他也当场被侮辱,甚至名誉扫地。回到工厂后,伊莎贝尔也说要离开他,话语中吐露皮埃尔的堂兄的一些话。皮埃尔悲伤至极,也恍然大悟,他在巴黎行尸走肉般的日子也是他堂兄在背后捣鬼,甚至是和露西一道的。堂兄和露西可能是为皮埃尔好,让他走出那个幻想的焦灼的世界,然而他们做的过了,伤害了皮埃尔的尊严和生存的权利。

皮埃尔拿着两把枪,同时塞进了堂兄的口中,堂兄的血液溅瞒屏幕。警车呼啸而来,给皮埃尔带上了手铐。伊萨贝尔和露西也狂奔着跑到事故发生地。当皮埃尔坐上警车,开始为他的行为付出代价,伊萨贝尔不由分说当头撞上迎面而来的另一辆警车。影片最后,只留下露西瑟瑟发抖的神情,她的恐慌虽然走了,不过迎接她的未来将是无边无际的噩梦。

这部电影太残忍了,让人郁闷,让人慌乱,让人绝望,最后还喘不过气来。里面的角色都是悲剧的,他们都太偏执了,他们内心的东西在自然不自然的控制着他们的人生命运。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明明知道这样做让自己很难过,为什么还要非得那样做,也没有人说非那样做不可。这群人都是一些不达目的不罢休之徒,为了那个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的目的,到处磕磕碰碰,最后碰的头破血流。电影中的角色都为他们的过度偏执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卡拉克斯在这部电影里一直是发泄,一直是控诉,其实最最恰当的说应该是一种歇斯底里的呐喊。这个呐喊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只是为了缓解精神的恐慌,紧张,对生活的绝望。这样的歇斯底里可能不会解决问题的实质,但是血淋淋的呈现给观众,让观众思考焦虑也算是不小的功劳一件。

这是一部错乱的电影,里面的疑惑和迷茫太多,观影者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还好,终于度过了痛苦的两个小时,从来没有感到过的煎熬和郁闷还有憋屈。都是朱丽叶-比诺什害的,要不是喜欢她,我才懒得去看这个卡拉克斯的。虐心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