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谁看过这篇博文
加载中…
正文 字体大小:

济慈那惊艳的一瞬

(2011-03-18 12:37:24)
标签:

影评

灿烂之星

《璀璨情诗》是82届奥斯卡的提名影片,名字很美,有点诱惑力,以为是类似《音乐之声》或者《莎翁情史》或是《歌剧魅影》般的音乐剧。看了几分钟就知道都不是,是英国浪漫诗人济慈的自传电影。济慈我是知道的,然而只是知道他与拜伦和雪莱一样,一个伤感和多情的英国诗人,他的诗我都不曾了解过的,看英文原著费劲,看翻译总感觉别扭,它们把英文那优美的韵律堆砌的异常生硬,甚至都不能成为了诗歌,所以我一直没有读他们的作品,不敢读,也读不懂。  
  
  
 电影的开头音乐很空灵,旋律缤纷多姿,很像法国情调的文艺电影。慢慢的场景拉开,美丽的田园风光,茂密的树,嫩绿的草坪,典雅的一栋栋房屋,老的少的几个中世纪着装的女子笑盈盈款步走出。西方的文明,在十八世纪已经远远的把东方抛在了灰尘中,至今我们还是无法与之相比。看十八世纪的英国,靠掠夺和剥削他国,把自己建成了一座人间天堂。十八世纪是大英帝国罪恶的世纪,也是它傲世天下的世纪。它的政治稳定,促进了经济繁荣,经济繁荣也带动了它的文化兴盛。济慈之所以能够举步维艰,生活窘迫的情况下还能写那不食人间烟火的诗歌,那也是时代的产物,或许是有钱人的思想无助,或许是一些伪知识分子的附庸风雅,也或许它就是芸芸众生心中的一盏明灯,指引光明传递希望。诗歌就有了一个那么繁荣的时期,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留下璀璨一笔。  
  
  
 电影拍的故事是济慈诗歌创作最旺盛的几年,也就是在伦敦北部汉普斯泰德的两年,与芬妮-布朗相处的两年,这两年因为有爱的滋润,济慈创作出了惊人的誉满人间的诗歌。他先后完成了《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夜》《海伯利安》等著名长诗,最脍炙人口的《夜莺颂》《希腊古翁颂》《秋颂》等名篇也是在这一时期内写成的。济慈诗才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他生平只有25岁,但其遗下的诗篇一直誉满人间,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并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他主张“美即是真,真即是美”,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事物外貌,表现景物的色彩感和立体感,重视写作技巧,语言追求华美,对后世抒情诗的创作影响极大。电影虽然只是拍出了济慈的冰山一角,但还是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悲剧诗人的一些琐碎生活片段。  
  
  
 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往往是一位位诗人走上悲剧的根源,一边的追逐那纯洁的纤尘不染的理想,一边又不得不为柴米油盐计较,就是我们的海子还在弥留之际写下“喂马劈柴”的凡夫琐事。诗人是矛盾的,他们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他们是向往的,然而更害怕陷入其中,而玷污了他们自以为崇高的灵魂,诗人也是最难让人理解的,也让人感觉最不可思议的一个神经病群体。济慈和芬妮的爱,就像是一首诗歌,就是济慈死的时候芬妮才19岁,正是怀梦的年纪,那是只是爱情的,根本不会有物质的婚姻的想法的。这种纯真也给济慈了灵感的源泉。   
  
  
济慈还是走了,走的惊艳,走得千古绝唱,短短25载吟唱了一份人世间最最悲怆的浪漫一瞬。突然想到喇嘛仓央嘉措也是25岁去的,为什么诗人都是这样,那么短的一瞬在人世间竟然能惊奇千层波浪。  
  
  
 《璀璨情诗》因为济慈而美丽,我发誓我一定要把济慈的英文版《夜莺颂》记在脑子里,让他在我的灵魂间回荡不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