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得早,晃悠到金榜公园,顺便溜达溜达。公园人群黑压压一片一片,这是干什么啊?爱凑热闹的我去探个究竟。“重阳节:万名老人登山大聚会”的红色大拱门赫然出现在眼前,脑门一震,原来是重阳节啊。人群里的都是爷爷奶奶般的老人,代表不同的单位穿着不同的衣服,个个精神抖擞,容光焕发,虚位以待,似乎要参加一场激烈的比赛。
重阳登高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登高望远,思念故乡,亲人。这是对漂泊游子的一种关怀和嘱托,即使是远离故乡,依然有一种魂牵梦绕,那是永远也割舍不断。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有道不尽的游子心酸和悲凉。李易安的:“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一念间忽然寂寞落魄涌上心头,形单影只,孑然一身,飘渺恍惚中“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斯人已逝,游子们的眷恋和悲鸣伴随着时代的百转千回却流露出更多的无奈和彷徨。于右任老人生前之作:“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那种对故乡,对国土的眷眷之心足以令草木含悲,风云变色。登高,早已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对待人生的一种情怀。年轻人抱着那种:“好男儿志在四方”,“游遍千山,踏遍万水,飘泊江湖,浪迹天涯。”的心思是很难体会到登高的酸楚滋味。只有饱经沧桑和世事变迁的老人才可能触景生情,发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感慨。这也可能是厦门体协举办这次老人登山活动的初衷。

金榜山是陈黯老生的隐居地,也号称福建的第一个文化人,想当年在石室中挑灯夜读,播种桃李。虽十八次进京赶考十八次名落孙山,那种不气馁的精神犹另世人感叹。正是他的孜孜不倦,闽南文化才有星星之火,燎原之势。万人老人登金榜山也不能不说是对陈黯老祖的一种怀念和祭奠,对闽南文化的一种发扬和思考。陈黯老祖地下有知,也可含笑九泉了。一世功名,一世显赫又如何?不过到头来是一抔黄土,像陈黯对厦门乃至对福建的影响是十个状元也换不来的。重阳佳节,想必陈黯当年也一定会登上金榜之巅慨叹命运多蹇,缅怀古今。隐居石室只是为了远离冷嘲热疯和蔑视罢了,谁不渴望荣归故里,衣锦还乡?
山高路险,人员众多,希望老人们小心谨慎,别闪着了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