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牲畜林》公开课教学设计

(2017-12-06 11:00:28)
标签:

转载

分类: 课堂转载
原文地址:《牲畜林》公开课教学设计作者:

【设计思想】

《牲畜林》的背景是二次世界大战,讲的是意大利人民反抗德国法西斯的斗争。它不像一般战争小说那样沉重,反而有点轻松、幽默的味道。有人认为《牲畜林》反映的是人与自然或者说人与动物的和谐,有人认为还是应该纳入战争与和平这个母题。我觉得既然是以二战为背景,它还是表现了意大利人民的反侵略主题,只不过这种战争的严酷性被作者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已。卡尔维诺《未来千年备忘录》里说道:我的写作一直涉及减少沉重,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也有类似的一句话:轻,是对生活中无法躲避的沉重表现出来的一种苦涩的认可。由此,本次课的教学重点,我主要放在作者如何将战争的沉重用文学的轻松和谐表现出来这个方面。

【教学目标】

1、领会作品的内容和题旨

2、体会平实又隐含幽默的语言

3、认识与理解小说层层递进的结构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小说结构的延迟法特点。

难点:作者是如何减少小说主题的沉重性的,即减少沉重在小说中的运用。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没有亲历过战争,但我们从新闻报道、电影电视以及文学作品里或多或少感受过战争。我们学过的《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桥边的老人》,这些作品,让你对战争有怎样的感受?(死亡、沉重、残酷、悲伤、痛苦……

那么,在读了卡尔维诺的《牲畜林》之后又有什么感触呢?(轻松、幽默、搞笑……

师:阅读过作品后,你能用文中的语句告诉我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吗?它从属于小说的那个母题?

【明确答案】(第72页第1段)在那扫荡的日子里”“逃难的时候(第73页)德国鬼子(第76页)最伟大的游击队员,这些都暗示了小说的背景:意大利人民反抗德国入侵。属于战争与和平母题。

如此沉重的主题,作者是如何运用文学的手段使之轻松化的。这是我们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与难点。

PPT1(主题展示)用文学的轻松对抗生活的沉重

——[意大利]卡尔维诺《牲畜林》赏析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关于生活的态度有这样一句话:轻,是对生活中无法躲避的沉重表现出来的一种苦涩的认可。生活中的战争是残酷的,但作家卡尔维诺却巧妙地运用文学的轻松化解了这种浓郁的沉重,接下来我们尝试从轻松与形象轻松与语言轻松与结构三个角度理解《牲畜林》减少战争沉重的方法。

二、文本研读

PPT2】一、轻松与形象

师:小说中有两个关键人物,是谁?

【明确】朱阿和德国兵

PPT21、朱阿

师:请在文中找出有关他的描写,并简要概括。(学生快速阅读,筛选信息)

【明确】(集中描写,第72页)朱阿·德伊·菲奇是个矮胖子,圆圆的脸膛黑里透红。他头戴一顶绿色圆锥形毡帽,上面插着根野鸡毛,身着一件带黄色大圆点的衬衣,外罩一件毛背心,圆鼓鼓的肚子上,一条带圆点的红围巾系住了打满蓝色补丁的裤子。

【赏析】这是一段肖像描写,通过他的外貌、衣着写出了一位农民的形象。

(分散描写)1)惜财(为花母牛冒险回村)(2)爱喝酒(早就有手颤的毛病)(3)最蹩脚的猎手(第73页最后1段)、劣等射手(第76页最后1段)

【结论】【PPT2】朱阿是一个典型的小农,惜财、爱喝酒,最蹩脚的猎手。

师:小说结尾说朱阿这个劣等射手,受到了全村最伟大的游击队员和猎手一样的欢迎,朱阿是英雄吗?和我们传统的英雄形象有什么区别?

【明确】(学生回答是否都能自圆其说即可)朱阿和传统英雄不一样,他更像是马戏团里的小丑,将牲畜林里各种动物的表演串连起来。

PPT22、德国兵

师:请在文中找出有关他的描写,并简要概括。(学生快速阅读,筛选信息)

【明确】(集中描写,第73页倒数第4段)这是一个长得农民模样的德国兵,短短的制服遮不住那长胳膊、长脖子,他的腿也很长,拿着一杆像他一样高的破枪。……他边走边用鼻子嗅着。扁平的军帽下,一张猪样的黄脸东张西望。

【赏析】印象中德国人多是身材高大很威武,但卡尔维诺却颠覆了这一形象。此时的敌人也成了一个小丑。

(分散描写)贪婪、愚蠢(颇像中国民间故事里猴子掰玉米

【结论】【PPT2】(这是一个)贪婪、愚蠢的德国鬼子

教师小结:朱阿和德国兵都成了小丑(或者说英雄和敌人都成了小丑),树林成了热闹的市集,战争的严肃与残酷全都消解在嬉笑之中,消解在作者对文学形象的刻画中。

除了通过文学形象减少沉重之外,作者还运用语言化解战争的沉重。

PPT3】二、轻松与语言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品味出卡尔维诺努力实践的语言的轻松。(同桌间相互讨论,形成答案)(请全体同学一起朗读,边读边思考)

ppt展示)(第75页第3段)德国兵继续向上爬,树枝越来越细,脚下的树枝突然折断,他掉了下来,差点砸在朱阿身上。这次朱阿不糊涂了,拔腿就跑,伪装的树枝掉了一地。德国兵摔在松软的树枝上,没有受伤。

【教师要点提示】沉重的德国兵爬上越来越细的树枝,掉下来后竟然摔在松软的树枝上,着实让人费解。然而,正是因为卡尔维诺深切地认识到战争的沉重,所以才去努力追求语言上的轻松。卡尔维诺就像那只在枝头轻快地跳来跳去的火鸡挺着胸膛,一直保持着开屏的姿势,让所有的沉重都落入自己的脚下,然后高傲地审视。

ppt展示)(第75页最后1段)听到枪声,德国人看到手中的鸡没了尾巴。接着又一声,翅膀丢了一只。难道这只鸡有魔法,会在手中自我爆炸,自我消耗?又是一枪,鸡的毛全部剥光,除了还在不停地叫以外,简直可以直接送去烧烤。心惊胆战的德国兵抓住鸡的脖子,手臂平伸出去,同自己身体保持一定距离。朱阿的第四枪恰好打在他手下面一点的鸡脖子上,他手中只剩下了一个鸡头。他飞快地把鸡头扔掉,撒腿就跑。

【提示】朱阿是个劣等射手,可是鸡比德国兵小多了,鸡都打到了,为什么一枪都没有打中德国兵?联系后文与德国兵一起滚下悬崖的野猫(这只野猫是家畜吗?)。

【教师要点提示】这应该说是小说情节的高潮部分。朱阿终于开枪了,但是他的子弹一颗也没有打到德国兵身上,而是全部交给了那只衰老的母鸡。这里的描写极富戏剧性,将德国兵的愚蠢丑态表现无遗。(鲁迅: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作家把最后的任务交给了一直凶恶的野猫,让它和德国兵在厮打中一起掉下石崖。让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善良的人连手都不要弄脏。

师:小说中类似的语言还有,同学们课后可以自己好好去品味。

语言的轻松幽默也减少了生活中战争的残酷,除此,作者还通过层层推进的结构安排巧妙地化解战争的阴霾。

PPT4】三、轻松与结构

师:我们上节课说过,小说的结构好比容器,好的容器承载丰富的内涵,《牲畜林》的容器是什么?(集体回答)

ppt展示)容器:牲畜林

师:故事的触发点(生发点)是什么事件?(个别回答)

ppr展示)生发点:母牛(找母牛,母牛将鬼子引入树林)

师:小说的结构是由情节构成的。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采用了什么手法?这种手法在结构上称为什么?

ppt展示)结构特点:延迟法(情节上称之为摇摆

(教师补充)延迟是层层推进结构中的一种手法,就是指在小说的进展过程中,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详见书本78页)比如去寻宝或者救人的英雄,前面几个(或者几次)总是不成功,这在文学心理学中,是很有意思的话题。一次成功,会使作品显得过于简单容易。

师:朱阿每次举起枪准备射击,总有人跳出来阻拦,浏览全文,数数结构上共有几次延迟?找出延迟的原因。

(学生可能会答六次,提醒学生注意最后一次开枪了没有。)

【教师明确】

1、(第74页第1段)天哪!如果我想打死德国兵,遇难的却是花大姐,怎么办?

2、(第74页倒数第3段)朱阿,请你瞄准点。要是把我们的猪打死了,我们就什么也没有了。

3、(第74页倒数第2段)朱阿,不要杀死我的小羊,你只打死他,千万别打死我的羊。你瞄准点。

4、(第75页第2段)朱阿,她说,你听我说,如果你打死德国人,我就嫁给你。要是打死了我的火鸡,我就割断你的脖子。

5、(第75页第5段)朱阿,别打死我的兔子,反正德国人已经把它拿走了。

ppt展示)                       五次

师:五次延迟为什么没有给人重复的感觉?(个别学生回答,教师提示)这就要归功于作者将五次延迟写得各有特色,笔法各不相同。

(每位学生各找两处延迟,比较分析写作特点)(提示:三个方面考虑——被抓的家畜,恳求的人,朱阿    或者笔法、详略、细节)

【教师明确】被德国兵抓住的家畜各有特色;恳求的人物各不相同,说话的语气也不一样;被恳求后朱阿的犹豫和颤抖也各具特色。

对于朱阿的犹豫和颤抖,第一次是用较多笔墨直接描写。第二次是比喻(借喻),第三次则使用夸张的修辞。朱阿当然不可能不知道扳机在何处,但夸张的手法则把他的尴尬(他也想瞄准,但是心有余力不足)写得更鲜活。下面的一只火鸡更有趣,它自始至终都没有被德国兵抓住。来给火鸡求情的姑娘也很有趣,半带利诱半带威胁地对朱阿说话,使得朱阿羞得满面通红,手中的猎枪像烤肉的铁叉一样在眼前转动起来。把猎枪这样凶恶的意象比做生活味极浓的烤肉的铁叉,这也是作家想像力丰富的表现。接下来出场的是一只兔子,听到响声不但不跑,反而趴在地上不动,被抓住之后吱吱乱叫、左右扭动(与小猪的拼命挣扎又不同,一词之异,体现出作家用词的准确性),使德国兵不得不高举手臂,跳来跳去。并且,这一段只写了朱阿被恳求,至于恳求之后的表情,则省略了。这大概也是为了避免重复的考虑。

师:延迟法的使用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ppt展示)延迟法的作用

(学生前后桌之间讨论交流,推选代表回答)

【教师明确】延迟法的反复使用,使得各种牲畜(只有最后的野猫不是家畜)接连出场,成为故事的真正主角。牲畜们在林子中间跑啊、跳啊,仿佛一场盛大的狂欢节。正是这种欢乐的景象所蕴涵的精神,把严酷的战争这一历史真实融化到自然和谐的文学真实中来。其次, 小说屡次提到了唯一财产这个词语,战争的严酷性也仍然从中显露出来。第三,这样的延迟使得原本紧张激烈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牲畜林里的各种动物可以自由地登台表演,战争的阴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自然挤到一边。

【教师总结】《牲畜林》的背景是战争,我们却几乎嗅不到一丝血腥味,也看不到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写道:

PPT5我的写作方法一直涉及减少沉重……文学是一种存在的功能,追求轻松是对生活沉重感的反应。”                          ——卡尔维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

用文学的轻松对抗生活的沉重,以这样的方式反思战争,比纯粹表现战争的沉重与残酷更令人深思,更有力量。不仅文学作品,而且,影视作品有时也通过这种戏剧化的轻松去净化战争的残酷。比如《举起手来》(超级链接)

三、作业

PPT6】作业:1、找出文中写到的《圣经》故事,思考牲畜林的象征意义

2、思考小说中的动物形象

3、完成同步作业本选择题和课内阅读题

第二课时

一、作者卡尔维诺简介

卡尔维诺,意大利人,当代作家。在四十年的创作实践中,力求以最贴切的方法和形式表现当今的社会和现代人的精神,以及他对人生的感悟和信念。在他绚烂多变的小说后面是一片温暖而明亮的阳光,幻想、宇宙、无限、时间、欢笑或者悲怆就在这片阳光中静静地蔓延。

卡尔维诺是一位有着富于幻想,具有童话气质的作家,同时又是一位有着宇宙和科学的背景,耽于哲思和无限探索的作家。

处女作:《通向蜘蛛巢的小路》(又译《蛛巢小径》)

代表作:小说《命运交织的城堡》《寒冬夜行人》《我们的先人(三部曲)》(包括《分为两半的子爵》、《树上的男爵》、《不存在的骑士》)《宇宙谐趣》《看不见的城市》《寒冬夜行人》。

20世纪小说经典理论著作:《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又译《美国讲稿》)。

编著童话集《意大利童话》。

二、小说主题深入探究

1、小说到底想表达什么呢?表现战争主题可写的东西很多,作者为什么选择牲畜林这个特殊的地方呢?你对林子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明确:林子内外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林子就像诺亚方舟,林子内宁静安详,生机勃勃,没有血腥,没有恐惧,是战争的避难所。

2、作者选牲畜林这个地点有什么用意?

明确:一是和林子外的村子被扫荡后的狼藉形成对比,二是多岔路多荆棘迷宫般的森林为朱阿和鬼子的较量(情节的展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

《圣经》里有这么一则故事:上帝看到人类的种种罪恶,深悔自己的创世之举,决定用洪水淹没大地,唯一幸免的是善良的诺亚一家。上帝吩咐他们建造一艘巨大的方舟,把所有的动物,无论贵贱,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或爬的,都雌雄配对,带上方舟。

《牲畜林》的主要情节集中在像集市一般热闹非凡的树林里。灌木丛和树林中有膘肥体壮的公牛和大腹便便的母牛,有山羊、大鹅、家兔、母鸡、鸭子、小猪等等,当然还有它们善良朴素的主人。这也是否可以理解成逃避战争洪水的诺亚方舟呢?小说结尾德国兵和那只凶恶的野猫在厮打中一起滚下了石崖——“诺亚方舟拒绝任何罪恶,它承载着善良与正义,等待洪水退去,迎接上帝赐予的净土。

3、思考小说中的动物形象

这些动物未尝不是意大利人民的象征,动物的活蹦乱跳写出了意大利人民对待战争的乐观精神。

 

 

教后反思

 

    最初是在王小波的杂文里看到卡尔维诺的名字,小波对他推崇备至,于是便带着好奇买了他的作品来读。我记得那天阳光明媚,从书店出来,就坐在附近公园的木质长椅上翻开了他的处女作《通向蜘蛛巢的小径》,然后就再也没有放下——我一下子被其独特的视角和叙述艺术吸引了,这是一部“写在游击战争边缘的故事,与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无关,却传递了色彩、节奏、心酸的味道”。接下来便带着极大的热情读了《烟云•阿根廷蚂蚁》、《看不见的城市》、《帕罗马尔》、《为什么读经典》和《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卡尔维诺向我展示了小说叙述艺术的无限可能。

 

    在拿到了人教版的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后,我很惊喜,因为小说是我最为喜爱的文学体裁。我觉得这是文学里的综合艺术,就如音乐里的交响乐,包含了极丰盈的内容。更令我惊喜的是,曹文轩选入了卡尔维诺的短篇小说《牲畜林》。然而,当我满怀热情备课的时候,却发现不少同行对《牲畜林》的解读还停留在传统小说阶段,比如认为村民们缺乏政治觉悟,没有民族责任感,没有爱国热情,只关注个人私利,是麻木的,是不仁的等等。这让我很惶恐。就是带着这样的惶恐,我重读了卡尔维诺的一些作品,尤其是他的美国讲稿《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并对我们的小说教学展开了个人的思考。

    卡尔维诺在讲稿中写道:“我的写作方法一直涉及减少沉重。……文学是一种存在的功能,追求轻松是对生活沉重感的反应。”他从神话原型、科学理论、文学创作等方面严谨地论证了“轻逸”的存在,说明这是一种深思熟虑的轻,它作为一种文学遗产应当被继承和发扬。而《牲畜林》在各个方面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创作观。因此,我从轻逸出发对《牲畜林》的形象、语言和结构做了自己的解读,写下了《对重力的挑战——谈卡尔维诺<牲畜林>的“轻逸”》一文。接着我想,这样的解读是否可以应用于教学呢?于是就有了上面的教学设计,还主动要求开了堂研讨课,请组里的老师指导。

    读书,作文,教学,研讨,就这么在无意中形成了一个所谓的模式。下面就综合组里老师的意见和我自己个人的看法做一些不成体系的反思。

    一是传统小说教学与现代小说文本之间的悖逆。我们传统的小说教学基本上是在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之间做文章,这在大部分古典小说的解读上是没有太大问题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小说创作观的改变,现代小说所呈现的风貌已无法用传统的三要素来概括了,许多新的元素已经融入了小说创作,比如虚构、视角、场景等等。这时,如果还纯粹地用传统手法去解读现代小说,不可避免地会闹出许多笑话。那么,如何解决这个悖逆呢?我觉得,一个比较笨的办法就是去研究现代小说本身,去阅读这些小说,自己尝试着走进文本。其实,一部经典的小说就是一个独立的心灵世界,尤其是现代小说,它的这个心灵世界构筑得很精致,我们只有进入这个世界,才能感受到它的妙处。然后,不妨去读读现代小说的创作观,看看那些创造充满魅力的心灵世界的人是怎样思维的,为什么会这样思维。比如杜拉斯,她的《情人》是由断裂的文字、欺骗的情感、艺术的韵律组成的。她曾说过,人的回忆很多时候是不真实的,当我们刻意去想过往逝去的岁月的时候,常常有意无意地要改变它的原貌,所以到最后,真实和幻想缠绕在一起,分不清彼此。当我们真正进入现代小说的心灵世界的时候,才不至于产生太大的误读,才能在小说教学上区别对待。

     二是小说解读与课堂教学之间的转换。这是个比较老的问题,探讨的是教学艺术,我的教学设计最大的问题也出在这里。整个设计结构很清晰,从形象、语言和结构三方面来解读《牲畜林》的“轻逸”;然而正是这种清晰把课堂框定了。评课的 王剑虹老师打了个比方,吃一个鸡蛋,先不要管这是哪只鸡生的,只管拿来品尝,等品出滋味来之后再去研究为什么好吃,有没有营养价值。这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关于这个比方我想做点发挥,因为吃鸡蛋是有讲究的。首先你要决定是生吃还是熟吃。生吃营养好,但肠胃不好的人容易拉肚子;熟吃易消化,但营养价值就相对下降了。如果是熟吃,还要看是喜欢老一点的还是嫩一点的,我知道有种方法煮鸡蛋特别嫩,就是在煮鸡蛋的水里加点食醋,据说还可以保住营养不流失。然后你要决定什么时候吃,据说一大早起来空腹吃鸡蛋不好,要等到上午九点左右和下午三点左右吃最好,这是从营养学角度讲的,我不知道是否科学,但我觉得,每个人的体质不同,不可规定死了。由此我联想到我们的教学,当我们有了对文本的研究后,在不同的教学现场,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应当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这个话题谈得很多,但确实是无止境的。

    卡尔维诺的书我没读完,读过的书也没理解透彻,而且还有很多个卡尔维诺在等着我去读。所以,从读书、作文到教学、研讨,最后还应当回归读书,这是一个无止境的循环。最后,请允许我套用卡尔维诺的一句话作为这篇教学反思的结尾:我们要努力探索教学艺术的无限可能。  

 

 

 

 

 

画家和他的孙女

画家有一个六岁的孙女。六岁的孙女口叫婷婷。婷婷也喜

爱画画。

    婷婷画了一棵树。

    他说:婷婷,你画的树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

    他说:树枝不对。

    婷婷说:树枝怎么不对呢?”

    他说:树枝怎么能比树干粗呢?”

    婷婷说:树枝怎么不能比树干还粗呢?”

    他说:那就不是树了。

    婷婷说:不是树你怎么说是树呢?”

    他无话可说了。

    婷婷画了一只小兔子。

    他说:婷婷,你画那小兔子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

    他说:兔子有红色的吗?”

    婷婷说:兔子怎么会没有红色的呢?”

    他说:你见过红色的兔子吗?”

    婷婷说:没见过的就没有吗?”

    他说:那就不是兔子了。

    婷婷说:不是兔子你怎么说是兔子呢?”

    他没话说了。

    婷婷画了一匹马。

    他说:婷婷,你画那马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

    他说:马有翅膀吗?”

    婷婷说:马没有翊膀。

    他说:那你为什么给马画了翅膀呢?”

    婷婷说:我想让马长出翊膀来。

    他说:那就不是马了。

    婷婷说:不是马你怎么说是马呢?”

    他又没话说了。

    婷婷还画了一只老母鸡。老母鸡下了一个蛋。那蛋比老母鸡还大。婷婷就拿那画去参加西班牙的一个国际儿童画展。结果,婷婷得了一等奖。

   画家心里就犯嘀咕:这洋人,怎么跟小孩子没两样儿呢?

1.选文第一段以简练的语言介绍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共同爱好。这样的介绍在文中的作用是:

2.选文只要运用(       )方式,展开矛盾冲突。这样写的好处是:

3.选文围绕哪些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画家对6岁孙女的画所作的批评有没有道理?婷婷的反问对不对?

4.既然婷婷的画在国际儿童画展中收到褒奖,画家为什么还要在心里犯嘀咕?

5.选文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刻画人物?试举例说明。

 

 

1 为小说情节的展开提供依据。

2 对话 可以让人物在矛盾冲突中充分展示性格特征。

3 选文的主要情节是:争论树枝是否比树干粗,兔子有无红色的,马会不会长翅膀及鸡蛋能否比母鸡大。祖孙俩在争论中,老画家总是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婷婷敢于想像,敢于创新,她的反问是值得称道的。

4 创新者只有对自己的信念毫不动摇,不断进取,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5 这表明老画家的守旧思想已十分顽固,很难转弯。

6 通过对话,采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例如老画家认为长翅膀后就不是马,但婷婷却让马长出了翅膀。鲜明地刻画老画家的传统思想,以及婷婷丰富的想像,大胆创新的性格。。

 

 

风筝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的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它,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竟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坠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坠下去而至于断绝,它只是很重很重地坠着,坠着。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呵。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糊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呵。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罢。

    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象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记不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

 

1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从手足之情上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种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鲁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主张,认识到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能够健康成长。

从鲁迅的自省精神看,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严于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郑重其事,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鲁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脚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