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文章的分析(太平洋的风)
(2012-05-13 21:23:17)
标签:
杂谈 |
分类: 其他 |
首先“戏雪”这首歌,我是没有听过,搜索后发现这是1992年张艾嘉大作《爱的代价》中的一首,大陆新一代中几乎默默无闻的一首作品。
无论是歌曲还是在飞机上开着手机,这些都可以视为文学创作,是为了应作表达当时的心境而创作的。作者的重点就是乡愁,大陆老兵1948年被逼着逃离的心态,是作者想表达的重点。作为82年出生的韩寒脑子里不是最近流行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也不是刚刚流行过的“艋舺”,更别提周杰伦和台湾众多流行歌手了,而是我(76年)上一代(65-72)文艺青年喜爱的张艾嘉和陈升,情节更是纠结于解放和乡愁,这基本就是60年人的情怀。
侯孝贤、杨德昌,这我又要通过搜索确认一下资料的人物了。侯孝贤1947年生人,在我的眼中或许能叫上来的作品就是1986年的“恋恋红尘”了,当然近些年也可以找到05年发表的“最好的时光”,或许80后的小资派特别的看过,但是其后的杨德昌却证明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年代,因为其在大陆的代表作就是“光阴的日子”1982年,演员正是“张艾嘉”也是戏雪的演唱者。杨德昌,1947年生人。张艾嘉1953年生人。
这些是台湾电影的老一代,他们影响了65-72年的这批大陆文艺青年,那时是可以看到这批导演和演员的作品的。我是大陆相对比较早拥有电脑,可以看盗版VCD的一代,97年,没有看到过这些人的作品。其后,这些人的作品勉强在网上可以看到。
82年出生的韩寒对台湾的第一印象留在了我的上一代那里,其后的最新一代的代表九把刀和魏德胜,作者一代而过,没有任何情结。钮承泽直接被忽视了,台湾这些年新一代的文艺复兴作品直接被忽视了。(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