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套地区最早的开渠人

(2010-07-06 10:03:20)
标签:

走西口

爬山调

干渠

河套人

王同春

杂谈

分类: 他日风景

河套地区最早的开渠人

 

    最近在中央电视台十频道《探索·发现》栏目看到播出的《河套长烟》,才知道我们曾经生活过的内蒙古河套地区原来历史事件和故事极其丰富。该片是由中央电视台与巴彦淖尔市历经4年之久共同打造的一部大型系列历史考古纪录片,讲述了从远古到近代以来发生在河套地区的重大历史事件与考古故事。

    这里和大家分享《河套长烟(五):河神往事》的解说词,说的是被誉为“河套民族英雄”的开渠先人王同春。我们当年在乌拉特前旗打过不知多少次交道的沟沟渠渠,竟然大多数都与这位读书不多却极善总结经验的治水大王有关。钦佩至极、感慨至极。

    听到片中的《走西口》,也不由地会联想到(王)铁锤哥们当年在咱二连砖窑顶上光着膀子高唱《五哥放羊》的真切景象和清亮悠远的嗓音——当时我们却并不知道那些婉转情歌中的真实文化传承。

    希望大家都能到中央电视台十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或者就在网上看一看这部系列片,真的很值得看。我现在更对自己曾经作过“河套人”感到自豪,并且想对那片土地认识了解得更多。

 

荣朝和

2010年7月6日

 

河套长烟(五) :河神往事

转引自http://space.tv.cctv.com/article/ARTI1253777530894678

 

 

  在一座早已荒弃的墓葬,墓碑上刻写的名字叫王同春。
  如今,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个人的故事了。
  但一百年前,正是这个人,在广袤的河套地区创造了生动流畅的传奇大戏。
  而这个人的故事和发生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走西口”有关,和这里的那条波澜壮阔的大河有关。
  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
  在这个通知中,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申报的“爬山调”被列入传统音乐保护项目。这,究竟是什么样的音乐呢?
  这动人的旋律和火辣辣的表达,就是广泛流传在巴彦淖尔河套地区的“爬山调”。
  河套“爬山调”是随着历史上的“走西口”由山西、陕西一带的音乐曲调和巴彦淖尔当地少数民族音乐彼此渗透融合而产生的,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当地人管它叫“山曲儿”。
  河套地区的爬山调充满浓郁的地方口语特色,最初以清唱为主,形式活泼,不分时间,地点,田间地头,走亲串友,婚礼聚会,想唱就唱,而且歌词可以即兴创作,是一种家喻户晓、广为流传的民间说唱艺术。
  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能够演唱爬山调的老艺人渐渐离去,这种浓郁的地方艺术有失传的危险。
  为此,巴彦淖尔提出申请,希望让“爬山调”加入中国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
  在中国,说起“走西口”,就像人们熟悉的“闯关东”一样,是一个充满历史记忆的独特词汇。那一曲“哥哥你要走西口,哎呦,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更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
  “走西口”,约从明代中期开始,其高潮出现于明末清初,直到清朝末年,前后经历了大约三百年的历史。
  河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明中介绍:走西口所说的口之外一实际上指的是杀虎口,杀虎口在内蒙古的和林格尔县和山西省的右玉县交界的地方。这个交界就是以长城为界,是长城的一个关隘,一个隘口。所谓的口外,这个地域包括内蒙古现在的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还有巴彦淖尔市。而巴彦淖尔市位于河套平原上,土地肥沃,然后有黄河水灌溉,是一个十分宜于人类生存的一个地方。所以,实际上走西口的目的地也好或者是终点站之一也好是巴彦淖尔。
  “走西口”不仅改变了成千上万“口里人”的命运,而且对于改善塞外人口结构,促进塞内外文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随着“走西口”的逐渐兴盛,内地农民大量进入内蒙古西部地区开垦种植,并且把内地兴修水利的技术带过来,极大地改变了当地农业发展的态势。
  “治国先治水”,这是中国的一句古话。
  水向来对国计民生极为重要,所以治水大师们也总是名垂千古。
  李冰建造的都江堰是中国水利史上的一个奇迹。
  自汉武帝即位后,他把秦帝国的九原郡分设为五原、朔方两郡地,东为五原郡,西为朔方郡。
  为了发展五原、朔方的农垦水利事业,在当年夏天,汉帝国从内地征召了10万农工来到五原、朔方开荒种地。
  这些来自中原的人们在朔方郡——也就是今天的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保尔套勒盖一带兴建了依托黄河的引水灌溉工程。
  但可惜的是,这样繁荣富庶的河套灌区,在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以后,特别是在东汉以后,由于边疆不宁和汉族移民内迁,逐渐毁弃,引起大面积的土地荒漠化。
  自清帝国主政以来,逐步加大了对于边疆地区的控制与开发,巴彦淖尔一带的河套地区随着大规模的“走西口”而再次变得生机勃勃。
  从道光、咸丰、同治至光绪末年,在广阔的河套平原上展开了众多地商竞相开渠的活动。
  从内地一路风尘“走西口”来到巴彦淖尔的王同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后人称之为一代无法超越的“河神”。
  从某种意义上说,王同春就是一个“走西口”的缩影。
  王同春,1852出生在河北邢台县东石门村一个破落的商业地主家庭里,俗名“瞎进财”。
  王同春5岁时,染上天花,导致一只眼睛失明。7岁时,他进了私塾读书,但因家境贫困,只读了半年就不得不辍学回家。
  到王同春13岁那年,命运发生了他所无法左右的转变:
  他和父亲一路向北偏西方向徒步走向塞外,最终辗转落脚到磴口,被同族的一位叔叔收为嗣子。
  从此,他再也没有离开磴口这个地方。
  但此时,他还不知道自己今后的生路在哪里,也无法得知他最终能创造出感天动地的治水伟业,成为河套地区一代传奇的“河神”。
  王同春来到磴口的第5年,就在河套东部一个叫张振达的地商所开办的“万德源商号”当了修建水渠的工人。
  当地人管这个职业叫“渠工”。
  由于王同春身强力壮,聪敏剽悍,挖渠技术娴熟干练,两年后,被短辫壕地商郭大义所看中,从众多的渠工中脱颖而出,正式当了渠头。
  这是他人生中的一个转折。
  公元1881年夏天,29岁的王同春学会了蒙语,租下三合庙喇嘛的一块荒地独自垦殖。但在浇水的问题上和郭大义的儿子郭敏修发生争执,于是,愤怒的王同春辞去郭大义的渠头,在老郭渠以北自行开渠。
  这一年也正是清王朝纪年中的光绪七年。
  从此,王同春历经了人生最艰难的8年光景,终于开成了义和渠。
  这也是他在河套地区修建的第一条灌溉水渠。
  此后,王同春便一发而不可收了。
  光绪十六年,王同春把原刚目河附近的土地和渠道收买过来,于光绪十八年进一步开挖丰济渠,历经8年完成。他在光绪十七年开挖沙河渠,雇用口内逃来的灾民施工,历时4年完成。义和渠、沙河渠和丰济渠是王同春自己修建的3条干渠。同时,他还和别人投资合作开挖的干渠有2条,刚济渠和新皂火渠。
  另外,王同春参与制定修建方案并指导开挖的干渠5条:
  永济渠;通济渠;长济渠;塔布渠;杨家河渠。
  到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王同春已经拥有干渠5条,支渠270多条,为开渠投资的工银约在1350万两之多,可灌水田7000多顷,熟田27000余顷。
  这些渠道,经过历年的修挖和调整,到民国年间,已经成为河套地区的10大干渠。
  人们都知道开渠可以得利,紧接着就是在长济渠和后来的塔布渠,人们都来请王同春指导开渠。这些渠过去是黄河上的支叉,但那个时候人们不懂得怎么样兴修水利,没有技术,所以请亲自勘察设计,把这两条渠在他的指导下也开挖成功了。
  而且,凡是经王同春所开的灌溉渠,进水无不畅通,灌溉自如;凡是他人所开之渠进水不畅者,经他亲临指导或整修,都会畅流无阻。
  后套地区的黄河水利的强势开发,大大促进了当地农业的蓬勃发展。
  光绪三十年后,后套地区已是渠道纵横,田畴相连,桑麻遍野的膏腴之乡。而王同春在开发后套的过程中,他的家境也迅速富庶起来。
  据光绪三十年时统计,他拥有田地上万顷,自设牛犋(相当于村落)27处,一年可收粮20余万石。
  从1891年到1902年,晋、察、冀、陕等地遭遇大旱,王同春先后4次共调出粮食95000余石到各省救灾。
  王同春修建大干渠和支渠的长度加起来就超过了4000公里,所动用土方无法计算。
  在当时文化非常闭塞的塞外河套,在没有任何科学仪器设备的情况下,王同春这个只读了几个月私塾的汉子,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总结出来的土办法完成如此浩大而艰巨的水利工程,简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于是,人们给王同春起了个绰号,叫“独眼龙王”。
  王同春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不懂测量、水利工程等科学技术,而他竟能凿通几道大干渠,究竟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呢?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文联副主席刘先普介绍:老百姓说,他白天竖起一根竿来,挂上一个白水斗子,到处插着,他用目测,哪高哪低,水向怎么流。晚上他弄上灯,一到下雨的时候,越下雨越往外跑,骑上马到处跑,不是瞎跑,他是看水的流向。过去有一个故事叫王同春瞅渠,他就用他的一支眼睛在瞅,他在找这个坡度找水平,这是很了不起的一个事情。那个水平恐怕现在一般人能够用眼力找出那时几十里几十公里,这个水平怎么找,得一步一步的找,确实不容易。
  经过多年反复观察,王同春得出一个结论:河套平原的特点是,西南高,东北低。
  刘先普介绍:他指挥挖的渠没有一条水流不畅的。所以说整个河套的自流灌溉就是从他那里开始的,现在咱们的河套灌区主要水利工程、大渠还是他那时候开挖的。
  当年曾经跟随王同春治水修渠的人记下了有关他的许多细节:
  有一次,他指着一块地说:“尺下必有水”。
  众人不信,挖掘一尺深,果然出水了。问他原因,他说:“你们看,地鼠穿穴翻出来的土是湿的,这不是很好的证据吗?”
  王同春选定渠口位置之前,必亲自沿黄河北岸反复观察,并在数尺高的红柳、枳机、芦草茫茫一片荒原里、徒步或骑马寻找可能开凿的渠道。
  王同春边走边望,渠工们跟在他后面,牵着半寸粗的麻绳,拿着铁锹、木桩。王同春走到哪里,他们跟到哪里。王同春如果回头叫停,他们就在叫停处,用锹挖土,将木桩钉下,作为渠道的定线。
  他每天天不亮就骑马往黄河岸边走,边走边观察,哪里高哪里低,哪里适合渠道转弯,哪里能够做闸,这些都在他脑海中不断地徘徊着。
  王同春开渠,确实有一些独特的办法,他勘测渠路时,不像别人爬在地上,两眼向前平视测量,而是将身体仰卧在平地上,头朝顺水方向,脚向引水方向挺直身体,头部向后观察来确定渠路。
  在施工时,他晚间在准备开渠的线路上插上一排香火,从远处察看香火的高低,来决定所挖渠道的坡度。在由低处向高处引水时间,加大渠道弯道,利用水流三弯自急的原理,使水产生拥推力量向高处流去。
  通过这些方法,王同春所开挖之渠十有九成。
  他所开的八道大渠都是从黄河西南“迎水”,然后向东北流去,弯弯曲曲,一直流向阴山脚下,进入乌加河,继而流入乌梁素海,然后南出西山嘴复入黄河,有进有出,灌排通畅。
  王同春还沿乌拉山南麓动工修建了一条长达400余里的退水渠,能够将灌溉剩余之水直接退入乌梁素海复归黄河,堪称百利而无一害。
  内蒙古河套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王治国:后套渠道开发最多的是王同春。王同春本人开了五道干渠,他帮助别人合伙开了是三道,一共八道。到了清末光绪末年的时候后套是八大干渠了。到了民国初年了,又形成十大干渠,后套开垦的土地就三百多万亩了。我们现在是八百六十一万亩。那么清末到民国年间就是三百万亩。三百万亩在后套来讲就是说实在的规模就比较大了。
  但是,作为一个靠兴修水利发家的封建地主,王同春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局限性。
  当他的势力逐渐发展壮大时,就招兵买马,经常养有家丁数百乃至上千人,盘剥农工的事情时有发生。
  为了修建水利工程,王同春一生中命运坎坷,先后数次诉讼,坐牢5次,5次坐牢都是因为开渠惹的祸,牢狱生活竟然长达11年之久。
  王同春这个传奇“河神”的悲剧还在于,他无法摆脱生活的年代,尽管势力强大,仍旧受到清政府的盘剥与欺压。
  1903年,清政府搞“移民实边”,强令王同春将所属之农田、灌渠交给清朝政府。迫于无奈,他将数十年所开凿的渠道和所置的田产一并交官。
  1913年,地理学家张相文前往西北地区考察,途中,他看到河套地区竟然有如此完善的水利系统,非常兴奋,坚持要见见王同春。
  张相文听他介绍了50多年来在河套地区治水的种种经历,认为这是中国难得的水利人才。
  于是,在张相文回到北京后,立刻把王同春在河套治水所取得的成就,告诉了当时的中国政府农商部总长张謇,建议让总长张謇速请王同春进京,共同商讨开发西北和治理淮河的计划。
  内蒙古河套灌区排水事业管理局原党委副书记李国兴介绍:王同春去北京和张謇总长见面以后,谈自己治水的好多观点,深受张謇总长的欣赏,就把他聘为农商部的水利顾问。当时正是对淮河治理的一个投入时期,当时北洋政府想治理淮河,王同春就参加治淮委员会,
  因为治理淮河的经费是从比利时借来的,来自比利时和美国的水利工程师主张疏浚淮河的关键是要引淮河水进入长江,所以,王同春引淮河水直接入海的方案未被采纳。
  此后,比利时借款协议也被搁置,淮河治理工程就此停顿下来。
  王同春在返回巴彦淖尔的途中受到冯玉祥将军邀请,听他讲述有关开发西部的宏大计划。
  王同春对冯玉祥打算动用军队开挖后套渠道的想法深表赞同,表示一定大力支持。
  1925年,冯玉祥的部队开进河套地区,修整道路,疏浚水道,开垦荒地。此时已经74岁的王同春协助冯玉祥将军的部队指导督察水利工程的修建。
  1925年6月,王同春因病从黄河水利工地回家休养。
  这个月的28日,一代治水的英雄告别人间。
  在距巴彦淖尔五原城南5公里的地方,正在重修一座寺庙。
  这座寺庙就是当年河套地区的人们为了纪念兴修水利而建造的,寺庙的名字稍微显得有点儿拗口:叫四大股庙。
  据当地人回忆说,这座名字稍显古怪的庙宇是4个修筑黄河灌渠的人共同出资建造的。
  内蒙古河套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王治国介绍:当初河套地区一个是有万太公,万太公就是讲的张振达,还有万地约、郭大义、王同春,这是四家,要合开短辫子渠,短辫子渠实际上就是老郭渠,后来的老郭渠。短辫子渠开成之后,四家合资修了四大股庙,那么以示纪念。
  王同春去世后,当地人以其治套有功,集资再次修缮了四大股庙。
  王同春的事迹,曾经被载入《剑桥中华民国史》《清史稿》。
  使王同春名扬全国的是1947年国立编译馆编的全国高级小学通用教材《国语》第一册。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和北京大学教授、地理学家侯仁之曾对王同春开发黄河后套的事业给予很同的评价。
  1934年,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在《禹贡半月刊》上发表“王同春开发河套记”,称王同春为民族的伟人。
  20世纪30年代,著名作家冰心访问绥远,曾写有《二老财》一文,在文中,冰心称王同春为:“河套民族英雄”。
  新中国成立的8年后,1957年,巴彦淖尔磴口三盛公黄河水利枢纽工程动工修建。这是迄今为止在河套地区修建的最大水利工程,也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闸坝工程。
  三盛公黄河水利枢纽工程在吸收了王同春与河套人治水的丰富经验后,以更大的气魄开始了黄河治水的努力。
  自从拦河闸建成运行后,黄河用水完全得到有效控制,拦河闸也变成了东西公路交通的枢纽,成为110国道的咽喉要道。
  同年,巴彦淖尔南北两条总输水干渠开始动工兴建,1961年5月,万里黄河第一闸三盛公拦河枢纽工程竣工放水。
  从此,河套地区彻底改变了多年来无坝引水,不能控制水位流量的落后面貌,并使河套灌区成为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区。
  如今,这些纵横交织在河套上的渠网,正是千百年来“河套人”面对自然所努力思考的智慧结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与激情创造的答案。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令人惊奇的地方。
  这里拥有高山,平原,牧场,戈壁,沙漠,河流,湖泊;曾经有过硝烟弥漫的激烈厮杀,更有诸多民族的彼此学习交汇并融合。
  正是这遥远的沧桑岁月,积淀出厚重精彩的河套文化,恐龙化石区和阴山岩画,久远的汉墓群、古庙宇、古城池和秦汉长城遗址……
  在阴山上,在流淌了千百万年的黄河两岸,“河套人”的子孙表现出了罕见的睿智与才华,创造出了无数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从蒙恬,卫青,霍去病,大匈奴单于,成吉思汗,到王同春,冯玉祥,傅作义……
  所有发生在这里的故事都早已凝聚成了一种精神,那就是,河套人的精神,光照千秋、昭示万代。
  而未来,新的英雄传奇正在悠久灿烂的河套文化中孕育、生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