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试行)

标签:
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体育 |
分类: 政策文件 |
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北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的通知
鄂教体艺〔2012〕33号
各市、州教育局,江汉油田教育实业集团:
附件1:
湖北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说明
附件3:
湖北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试 行)
检查学校:
项目 与 权重 |
一级 指标 与 分值 |
二级 指标 与 分值 |
评 价 内 容 |
检查 办法 |
得分 |
课 程 开 设 管 理 40% |
组 织 机 构 4分 |
管理 机构 (2分) |
学校主要领导重视体育工作,确定一名校领导分管体育与健康教学工作,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管理职能和规章制度健全(1分) |
听汇报、 实地考 察等 |
|
学校成立体育工作领导小组,设有负责体育与健康教学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1分) |
|||||
教研机构 (1分) |
学校有体育与健康教研组、备课组等教学教研机构(1分) |
||||
医务机构 (1分) |
学校设有医务室,配备有专(兼)职校医或保健教师对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工作实施医务监督(1分) |
||||
课 程 开 设 7分 |
体育与 健康课 (3分) |
落实国家关于体育与健康课时开设的规定(小学1至2年级每周开设4课时,小学3年级至初中3年级每周开设3课时,高中每周开设2课时),不挤占、挪用体育与健康课,遇雨雪天开展健康教育课教学,课程安排上课表(3分) |
看课表、看活动、查活动方案、查活动记载、与师生座谈等 |
|
|
大课间 (2分) |
落实国家、省关于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每天开展25至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并有方案、上课表、有记载(2分) |
||||
课外体 育活动 (2分) |
落实国家和省关于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组织当天没有体育课的班级,下午集体开展1课时的课外体育活动,并有方案、上课表、有记载(2分) |
||||
条 件 保 障 10分 |
教师配备 与培训 (3分) |
按照《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的规定配齐体育教师,体育教师学历、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符合体育教学要求(2分);学校每年有计划的安排体育教师接受一定时间的业务培训或参加县级以上(含县级)的体育与健康教学观摩、研讨等教学教研活动(1分) |
与教师座谈、实地考察、查继续教育证、查器材添置记载等资料 |
|
|
教师 待遇 (2分) |
体育教师在职称评聘、福利待遇、评优表彰、工作量计算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落实体育教师服装费等待遇(1分);将体育教师组织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运动会、运动队训练、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等纳入教学工作量(1分) |
||||
器材 设施 (3分) |
按照《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中小学校体育设施技术规程》及《中小学校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的规定,必配类体育器材配备率达到国家或省体育器材配备标准(2分);有专门的体育器材室,有专(兼)职体育器材保管员,对体育器材的数量、品种、添置、损耗有记载(1分) |
||||
经费 保障 (2分) |
学校每年度安排有体育工作的专项经费用于体育(教学)工作,体育经费每年在公用经费中有体现,并逐年增加(1分);定期对损耗的器材设施进行添置和维修,确保教学需要(1分) |
||||
课 堂 教 学 实 施 40% 课 堂 教 学 实 施 40% |
教 学 管 理 19分 |
管理 制度 (2分) |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健全,制度包括:体育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体育教师、体育器材管理员岗位职责、体育教学常规、体育场馆和器材设施的管理与维修制度、体育课学生管理与安全防范制度、体育档案资料管理制度等(2分) |
查看各种规章制度、查体质测试资料、查教学文件、查教研活动方案和听课笔记、查教师教学论文、查会议记录、实地查看体质测试仪器、与师生座谈、与有关管理干部座谈等 |
|
体质 测试 (2分) |
建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制度,每年按期进行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向国家、省规范报送测试数据(1分),能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有记载和统计分析报告(1分) |
||||
课程 实施 计划 (2分) |
根据《课程标准》和《省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的要求,制定有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计划包括:对《课程标准》和《省实施方案》的理解、对学校教学现状、课程资源、体育传统项目等校情分析、对学生体质状况的分析、本校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实施策略与计划、各水平和年级学习目标、教学内容与课时数分配、体育成绩考核评价内容、方法和标准等(2分) |
||||
单元 计划 (2分) |
体育教研组在开学2周前,按照《课程标准》、《省课程实施方案》及《本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的要求,制订好本学年、本学期各个教学单元的计划(包括健康教育教学计划),单元计划包括单元教学目标、学生分析、教学进度安排、考核内容与方法等(2分) |
||||
课时 计划 (2分) |
体育教师上课1周前完成课时计划(教案)的设计。教案包括:课次、学习内容、学习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其中包括内容、时间、练习次数、教学方法手段、组织与场地、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预计、器材、课后记载等)(2分) |
||||
教学 检查 (2分) |
学校教学管理机构,每学期做到开学前、期中、期末对全体体育教师的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单元计划、教案及其执行情况进行查验(2分) |
||||
教学 总结 (1分) |
体育教师每次课后有小结或反思,每学期能定期向学生征求意见,每学期有书面教学总结(1分) |
||||
专题 会议 (2分) |
学校分管领导每学期听体育课不少于4次(1分);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每学期召开2 次研究体育(教学)工作的专题会议(1分) |
||||
教研 活动 (3分) |
体育教研组(备课组)每周至少开展1次集体备课、说课、听课等教学教研活动(1分);每位体育教师每学期听课次数不少于8次(1分);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上1次体育公开课或一次健康教育公开课(1分) |
||||
理论 研究 (1分) |
体育教师要通过教材研究和教学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每个教师须订阅一本有关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期刊或教学参考用书,每年要撰写一篇有关教学的研究论文(1分) |
||||
教 学 规 范 13分 |
课堂 结构 (1分) |
课堂教学结构有准备、基本和结束三个基本阶段。准备部分约占总时间的15-20%左右;基本部分约占总时间的70-75%左右;结束时间约占总时间的10%左右(1分) |
现场看课、看教案、与师生座谈、查器材借还记载等 |
|
|
课前 准备 (1分) |
课前,做好场地布置和器材准备工作,严格进行安全检查,教师着运动服和运动鞋在集队地点迎候学生(1分) |
||||
准备 部分 (4分) |
开始上课,体育委员集合整队,检查人数并报告老师,教师端庄进入讲解位置,师生问好,教师做出勤检查,对见习生安排见习任务或适当的教学辅助工作(1分) |
||||
开课,教师要向学生扼要进行课前讲解,包括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教学任务、重要教学要求和安全行为规范等(1分) |
|||||
准备活动,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需要组织准备活动,准备活动中既要有一般的热身性练习,又要有专门的针对性练习(2分) |
|||||
基本 部分 (4分) |
课中,教师要坚持教学主导作用,学习新技术时,教师必须为学生做出示范讲解(2分);学生练习中,教师要坚持对学生的学习指导、评价与教育(2分) |
||||
结束 部分 (3分) |
临近课堂教学的结束阶段,要逐渐减小运动强度,必要时还要做放松性练习,以便让学生的身心趋于平静(1分) |
||||
进入课堂教学的结束阶段,要对课堂教学的情况进行总结,内容有:对本次课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进行总结;对学生学练情况进行点评;听取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简要介绍下次课内容;布置适量的思考性和锻炼性的课外作业(1分) |
|||||
体育课结束前,师生进行礼节性的道别。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清点器材,并收回体育器材室摆放整齐。(1分) |
|||||
教 学 效 果 27分 |
教学 设计 (2分) |
教案编写规范、图文并茂、结构合理,叙述条理分明,并与教学进度安排一致(2分) |
查看教案、现场听课、与师生座谈等 |
|
|
教学 目标 (2分) |
教学目标完整,体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要求;目标具体,层次分明,在体现教学目标多元特征的同时,有所侧重,具有可操作性;目标难度适宜,符合学生的体能、运动技能等实际,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愿望,经过师生努力又具有达成性(2分) |
||||
教学 内容 (2分) |
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符合体育学科性质和特点,教学内容的呈现科学、有序,有利于体育知识、运动技能、锻炼方法的学习及体能增强(2分) |
||||
教材 处理 (2分) |
教材处理能遵循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规律与要求,突出重点,分解难点,根据学生的体育学习基础、生活经验、身体特征、体能发展敏感期和心理发展特点等,准确、恰当地分析、理解、把握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教学预期合理,内在逻辑性强(2分) |
||||
教学 方法 (2分) |
合理运用讲解、示范教学,加强学法指导,教学方法与手段具有创新性、针对性、实效性,能认真研究教材中的乐趣要素,在教学中围绕运动的乐趣特点来展开,帮助学生体验各项运动的独有乐趣,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2分) |
||||
教学 组织 (2分) |
注重创设民主、和谐的体育教学情境,教学组织形式新颖,处理好全班活动与小组活动、集体学习和个别指导的关系,能通过合作教学、自主教学等形式,使体育教学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体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2分) |
||||
教学 评价 (2分) |
合理选用评价方法,给学生以及时、明确的激励、引导和启发,指导练习与纠正错误动作有效、得法,保护帮助和安全措施合理、到位(2分) |
||||
情感 教育 (2分) |
教学中能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进行评价与规范,能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及时、敏锐地抓住课堂生成的教育情景,对学生进行体育道德、文明行为、集体意识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和教育,具有较强的课堂掌制能力和教学执行力(2分) |
||||
场地 器材 (2分) |
教学场地的布置安全、合理,利于教学,便于管理;器材、教具等教学资源的选择、创新和运用恰当(2分) |
||||
教学 过程 (2分) |
教学过程有序,准备活动具有针对性、实效性、趣味性和简便性;基本部分教材的搭配和处理合理,重视课课练的安排与设计;结束部分有益于学生调节呼吸、平复心情、拉伸和放松大肌肉群;课的各部分环环相扣、连贯流畅(2分) |
||||
运动 负荷 (2分) |
教师合理安排教学与练习、运动与休息的交替,使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有合理的量和节奏。平均心率在120—145次/分,全课练习密度达到25%~40%,基本部分练习密度达到40-50%(2分) |
||||
目标 达成 (2分) |
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效率高,无意外伤害等安全事件发生;学生达到规定的教学要求,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和方法掌握较好,运动负荷适宜,体能得到较好发展。(2分) |
||||
教学 技能 (2分) |
教师教态端庄大方,口令清晰、洪亮,讲解简明、生动,术语运用正确,动作示范规范、位置适宜,课堂教学组织和队伍调动简洁、高效,教学基本功扎实(2分) |
||||
教学 特色 (1分) |
教学有特色,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具有深厚专业素养和较强的教改意识,教学思路清晰,能表现出自我独特的教学风格(1分) |
||||
课 程 教 学 质 量 20% |
知识 技能 6分 |
技能 测试 (2分) |
学校每学年对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与运动技能的测试,测试项目参照《省实施方案》或《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并根据学校实际制定的学年计划安排考核内容,每学期的测试项目不少于2项,学生有一定的选择测试项目的权利,考核合格率85%以上(2分) |
查看教学文件和考核记载,以班级为单位随机抽查十名学生检测,课堂观察查看考核评价记录,看课、看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等、与学生随机访谈 |
|
知识 技能 达成度 (4分) |
对学生已学单元所涉及的体育基本知识与运动技能进行抽查,学生基本知识的知晓率和运动技能的达成率达到85%以上(2分) |
||||
对教师现场课堂教学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抽查和观测,新授课内容基本知识知晓率和运动技能达成率达到75%以上,复习内容达到85%以上(2分) |
|||||
体能 发展 7分 |
体能 测试 (2分) |
学校每学年对学生进行体能测试,测试项目参照《省实施方案》或《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按照全面性原则,并根据学校实际将速度、耐力、力量、柔韧、灵敏等素质进行统筹安排、合理搭配,每学期的测试项目不少于2项,学生可有一定的选择测试项目的权利,体能达标率90%以上(2分) |
|||
体能 练习 (2分) |
70%的体育课中都设置了“课课练”或专门设计有一定的锻炼课,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2分) |
||||
体能达成度(3分) |
按照学校制定的体能测试项目,抽查测试学生体质状况,90%以上的学生达到合格以上的等级(3分) |
||||
体育 行为 4分 |
体育 行为 测评 (2分) |
学校每学年对学生进行态度与情意评价,评价以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进步情况为主。具体评价内容可包括:学生的体育课出勤;学生服从集体的行为;学生的意志和毅力;学生的开朗和自信;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运用等(2分) |
|||
体育行为 达成度 (2分) |
通过体育课、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等,观测学生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运用、体育道德等体育与健康行为,学生体育与健康行为良好率达到85%以上(2分) |
||||
满意 程度 3分 |
学生 评教 (3分) |
学生对教师教学满意度85分以上的达到90%(3分) 学生对教师教学满意度85分以上的达到80%(2分) 学生对教师教学满意度85分以上的达到70%(1分) |
以问卷 形式进 行评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