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吴老师:小学数学这样学,任何升学不用愁。计算的“误区”(一)

小学数学这样学,任何升学不用愁。计算的“误区”(一)
计算的“误区”(一)
图自网络,图文无关
说到计算,尤其是小学计算,很多家长和部分老师都认为简单,孩子只需要多多练习“熟能生巧”就能很好的掌握。也有很多的家长经常向我咨询,说:“我的孩子“难题”都能做对,就是计算容易错,怎么办?”。不可否认计算的确需要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很好的巩固,但是为什么孩子们在计算上仍然容易丢分?让我们来看看什么原因。
一、教学过程“简单”,没有形成计算基础
教师在执教计算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书写格式、正确率。而对于算理的呈现显得比较“格式化”,没有让学生形成需要计算的欲望和冲突,造成仅仅为了计算而计算,让计算脱离了与实践的紧密沟通,学生的认知没有建立,计算的基础打得不牢。比如:加法,是把几个数合成一个数的方法,但是教师这个过程中没有去挖掘它的算理,没有让学生体会到这个与现实联系,从而让学生失去了“化繁为简”的计算基础,从而让学生学习“裂项”失去了知识基础。
二、学习过程“粗糙”,没有形成计算意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尤其缺乏对计算的认知冲突,让他们没有感觉到计算的重要性,对于计算停留在算对的层面,没有引起学生对于计算的关注,从而没有计算意识。比如: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过程,其实就是乘法分配律的最初形态,而学生是没有这个意识的。
三、教育过程“漏项”,没有形成计算能力
在学校和家庭教育过程中,都认定大量练习就是解决计算的法宝,而漏掉了与实践结合的要点,比如:练习加法时,可以让孩子通过观察车牌号的后两位来进行计算,比单独在计算本上更加有效。
综上所述,要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必须从联系生活营造冲突,知道算理,通过新旧知的联系形成计算意识,最后在趣味练习中形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