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征明《沧浪池上》全诗赏析

(2022-07-04 10:13:22)
标签:

王建波

文澜

文征明

沧浪池上

观海楼美术馆

分类: 心路历程

古诗《文徵明·沧浪池上》原文赏析

杨柳阴阴十亩塘,昔人曾此咏沧浪。

春风依旧吹芳杜,陈迹无多半夕阳。

积雨经时荒渚断,跳鱼一聚晚波凉。

渺然诗思江湖近,便欲相携上野航。

文征明《沧浪池上》全诗赏析

诗人家乡长洲,河流湖泊众多,号称“水乡”。此诗是他辞归后,在一雨后傍晚,散步沧浪池边,触景生情所作。以一幅气韵郁勃灵动的“阳春雨后夕照图”,传达他的美好理想与悠远情意。

首联一实一虚,从大处着眼,抓住池的最大特征,写岸柳和池水,勾画了画面的大轮廓。

阳春时节,沧浪池畔绿柳葱茏,枝条娇柔垂荡水面,向青苍色(沧浪) 的池水,吐着多情的浓阴,在新雨后夕阳下春风中,沧浪池那格外 “清润自然”的情调,与诗人恬然潇洒的气质相合,于是他把“杨柳阴阴十亩塘”作为诗的发端,定下了全诗“温厚和平” 的抒情基调。皎然称赞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登池上楼》),说它“情在言外”。“杨柳”句与之相比,可谓异曲同工。“昔人曾此咏沧浪”是虚笔,读者可意会而知沧浪池水的色彩美。但它更含有诗人的深衷曲意(见后析)。“昔人”指《楚辞·渔父》的作者(其为谁,尚无定论),篇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比喻“顺应时势,随遇而安”的庸俗之风。句中的沧浪,远在楚地,而文徵明却把它搬到了家乡长洲。错乎?非错!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说: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 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可见文学创作须要联想、想象和虚构。文徵明在家乡的沧浪池边,联想到千载之前的《楚辞·渔父》所咏,为抒情言志之需,把它借用于自己诗中,是符合上述创作规律的。

颔联进入画面局部描写,表现池上之景。“春风依旧吹芳杜,陈迹无多半夕阳”为一组美丑对比之景。旨意何在?

春风是春的精灵、美的创造者。“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泊船瓜洲》)——是春风给岸坡披上了绿妆! 文徵明沐浴在春风中,满眼盎然春色,不禁把自己的情思化作了咏叹的诗句: “春风依旧吹芳杜!”沧浪池畔的杜若草,曾经被肃杀的秋风和凛冽的冬风摧残得枯黄衰败,而今又复苏在和煦的春风里,缕缕清香随风飘散。显然,诗人在赞叹春风的伟力和杜若草的生命力。此句与白居易的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 旨意相同,却更含蓄。诗人对永远给人间带来美的春风和枯而复荣的杜若草的赞叹,正是对真善美和生命力的讴歌,反映着诗人的高尚情操和美好理想。但,诗人又看到“陈迹无多半夕阳”。这陈迹和欣欣向荣的芳杜成鲜明对比,与阳春的气息格格不入。不过,这不多的陈迹已大多进入它的晚年一行将消逝了!它的存在,倍增(反衬)春之美好;它的消逝,倍增春之纯净!“诗言志。”(《尚书·尧典》)“陈迹”句当是诗人对旧事物灭亡的希望和欢呼。生活在明朝最腐朽黑暗的时代,诗人以正直、傲岸的品格,鄙视着假恶丑,追求着真善美。故“陈迹”句同样反映着诗人的高尚情操和美好理想。

颈联继续写池上之景。“积雨经时荒渚断,跳鱼一聚晚风凉。”池上的荒渚因近日雨水的积蓄而被淹没了;池水泱泱,水色沧浪,水中鱼儿自由嬉戏,在凉爽的晚风中欢乐聚集,跳跃水面。“积雨”句写池水之丰满,给人以充实感,也为诗末“上野航”作垫。“跳鱼”句倍添全诗活气与动态美。皎然主张诗要“状飞动之趣”(《诗议》),即是说,自然美无论静态或动态,只要入诗,则须有“飞动之趣”,显示出动态美。这是诗美、诗趣的重要特质。此诗的动态美不止此句,咀嚼其他句的动词,即可了然。

看见淹没了往日荒渚的泱泱沧浪池水,诗人产生了充实的快感,自然联想到附近江湖的水也更丰满了;看见鱼儿在水中自由欢乐地蹦跳,诗人产生了一种追求感。于是他说,“渺然诗思江湖近,更欲相携上野航”:“我悠远的诗兴已飘到邻近的江湖,我很想同友人携手踏上荒郊野渡的小船,到江湖自由飘荡。”——你看,诗人并不“随遇而安”,他要追求比沧浪池更为广阔的天地。

文徵明一生功名蹭蹬,科场不利,中年有幸受翰林院待诏,却又不愿“顺应”当时官场那种阿谀、贿赂即能升官的“形势”,更不愿“随”此腐败之“遇”而“安”,所以,他不听同僚好意相劝,不肯去谒见和依附“当道诸公”,而选择了新的追求:辞归故里,倾力于诗文书画的创作与教授。几十年里,成就斐然,名遍海内。至此可知,“昔人”句真乃“虚处藏神”、“旨冥句中”,其所含之深衷曲意,直贯全篇,并在诗末得到形象的昭示。

北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诗人苏舜钦因直言时弊遭权贵所忌,被免官,乃“携妻子,居苏州,买木石,作沧浪亭,日益读书,大涵肆于六经,而时发其愤闷于歌诗” (欧阳修《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他并撰有《沧浪亭记》,叙建亭缘由经过,描写周围风景,文中说: “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构亭北碕,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榦,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故诗题所谓“沧浪池”,即是指环亭的水塘了。

全诗扣此而来,起首两句“杨柳阴阴十亩塘,昔人曾此咏沧浪”,便直述环境事由,看似平平,却给后面伏下天地,颇有渐入佳境之妙。颔联随即转到具体景物的描写上来,不过这里仍不凿实,乃是由今溯古,于空间场境的观照里综融着时间变迁意识,轻轻透露出悠远深沉的历史沧桑情绪。“春风依旧吹芳杜”,是啊,年年春风吹拂,依然是满园芳草香花繁滋,教人赏心悦目,无异于昔时; 但“陈迹无多半夕阳”,前辈高贤固然早已化归尘土,无从踪迹,既使他留下的建筑木石也泰半荡为寒烟, 唯余寥寥者, 映照着黯黯斜阳, 徒然增人的唏嘘感喟。这两句缘景生情,遂交汇融化,唱叹多致,又不落生硬痕迹,故耐人寻味。按,“芳杜”,芳,碧草; 杜,杜衡,南国水泽香草名。

颈联“积雨经时荒渚断,跳鱼一聚晚风凉”两句,方始归落到沧浪池眼前所见。梅雨季节,积水多日,隔断原先通往洲渚的小径。“荒”字状写水渚上蔓草丛生,亭榭无存,久已是人迹罕至了。“渚”,水边的小块陆地。薄暮时分,阵阵清风带着凉意,看游鱼跳波相聚,水沫纷扬,很生出几许悠闲乐趣。总之,这里充满了清寂幽远的气氛,超绝市尘的喧嚣纷争,无须一毫机心,倒启人山林遐想,所以,尾联推出 “渺然诗思江湖近,更欲相携上野航”之句,便是由小见大,指向更广阔的天地。《楚辞·渔父》有古歌云:“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原就寓含着既“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又洁身自好以高举远引的双层内容,这同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传统观念在本质上多有近似之处,苏舜钦当初取“沧浪” 名亭,自然也是在表示社会政治现实污浊黑暗故只得退居归隐。文征明留连池上风景,追念先贤遗踪,不由得情怀“渺然”,“诗思”顿涌杂呈,而与浩浩江湖泛舟寄形之意相通,直欲携妻儿“上野航” 以遁迹了。苏州地近太湖,古来便不乏于此隐居逍遥、避世全身的逸事传闻,如《吴越春秋》说范蠡助勾践灭吴后,乃携西施泛舟太湖,不知所终;又《唐才子传》记晚唐诗人陆龟蒙自号“江湖散人”、“天随子”,“时放扁舟,挂蓬席,赍束书、茶灶、笔床、钓具,鼓櫂鸣榔,太湖三万六千顷,水天一色,直入空明。或往来别浦,所指少不会意,径往不留”,此联显然是融化了这些故典在内。如果再联系到文征明一生淡泊名位,宁王朱宸濠曾慕其名而致书敦聘,他却坚辞不赴,又以岁贡生荐吏部试,被授翰林院待诏,因见官场腐败,遂屡上辞呈,终于三年后获归故里等行径来看,则对那江湖野航、相携欲上的涵意理解得更深刻了。

文征明是明代的著名书画家,属吴门画派,与沈周、唐寅等并称,却以山水最精。他的诗淡雅秀丽,多自然意趣,读这首诗即可领略一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