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阅读选摘(4)

(2012-09-05 08:18:50)
标签:

中国

宋体

语文教材

gb2312

楷体

教育

分类: 专业阅读

第七章  语文教材的两个理论问题

1  研究的背景

1.由中国语文教材的历史发展可知,它的变革,一直是在维持传统的大格局下进行的。从教材的编撰策略看,这个传统可归结为“范文制度”,凝聚为“文选型”的教科书。“文选型”有两种基本的类型,一种是单纯的范文汇编,一种是以汇编的范文作为学习的绝对中心而辅之以注疏和评点。

2.“范文制度”下的“文选型”语文教科书,本的是“取法乎上”的精神。“取法乎上”既包括人格方面,也包括文采方面,这两方面汇集于诗、文的写作。

3.当代,包括大陆、香港、台湾地区,语文教科书乃以“文选型”为正宗。

4.中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所有的语文教科书都可以归结为写作教材,因为读“选文”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写文章。

5.语文教材以“文选型”作为编撰策略,在国外也是通例。但中国的语文教科书采取的“范文制度”后来改变单一模式(教科书体系),成了语文教科书编撰者的积极追求。这一时期的中小学语文教材,“编者普遍重视以能力提高为建构教材的主线,同时以生活为本源、学生为主体、知识为先导,并吸收教法、学法改革的经验,组建教材的结构体系网络。从而基本摆脱了文选式的单一体系和‘三阶段’‘两循环’‘讲读中心’的模式。为实现教材的科学化、民族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2  关于“语文教材内容”

21  语文教材研究中的术语纠缠

   语文教材内容、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学内容

22  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内容

1.课程内容,可能研究中一般称为“课程要素”,指特定形态的课程中学生需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课程研制中的“课程内容选择”,则表达为“根据特定的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语文课程内容,是课程层面的概念,回答的是语文课程“教什么”这一问题;从学生学的角度,它是学习的对象,因而也是对“学什么”的规定。

2.“用什么去教”的含义,是“语文教材内容”。这是教材层面的概念,指为了有效地传递、显现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包括“例文”以及我们最近鉴别出来的“样本”和“用件”类型的选文。

23  语文教材内容的含义:用什么去教

1.“教什么”与“用什么去教”两者有因果联系。

2.课程的内容是通过虚拟游历中的说、写活动所体现的培养说、写能力的某些要素,而虚拟的游历活动,只是学习这些要素众多可能的、而且是较好的途径之一,即较好的教材内容。

24  语文教材内容与语文教学内容

1.教学化,包括人们一再重申的心理化,也包括贴近教学实际的要求、形成具体而有效的教学设计。教材并不是课程内容的简单传递,也不等于课程内容的精练表述;教材内容和编排的理想境界,是形成可供选择的教学设计。

2.朱绍禹先生的《中学语文教材概观》,从现象角度论述道:“学生可以借助于同一的语文教材获得种种不同的内容,相同的内容则可以从种种不同的语文教材里学到。这个事实即表明语文教材(即语文教材内容)和语文教学内容不同。”

3.钟启泉先生是从较广阔的视野看待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教材(教材内容)是教学内容的一个成分,但不是全部。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教材内容(素材内容和编排),而且还包括了引导作用、动机作用、方法论指导、价值判断、规范概念等。

3  关于“语文教材体系”

31  我国语文教材问题的思考路向

1.一本特定的语文教材里的“选文”,可能会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种是作为语文课程的学习对象,教与学的目的就在于领会这一篇“选文”;一种是充当学习语文课程内容的媒介、途径、手段,目的是借此“选文”来教学那些相对外在于这一特定“选文”的关于诗文以及诗文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

2.夏丏尊认为,传统的语文教学(包括语文教材)与现代的语文教学(主要体现在语文教材)的大分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暗中摸索”与“明里探讨”。针对传统语文教学偏重个人的吟诵感悟,他提出现代的语文教学更要注重理性的方法;针对传统语文教学(主要体现在语文教材)把综合地领会诗文当作课程的内容。他提出,语文课程内容(“语文学习的着眼点”)应该是“形式”,而且应该是一个个词句以及整篇文字所体现的词法、句法、章法等“共同的法则”和“共通的样式”。叶圣陶坚决主张,语文教学(课程)内容应该是怎样阅读、怎样写作的“方法”,而“选文”主要是“历练方法”的“凭借”。第二是,现代语文教学(主要指语文教材)则应该讲究“系统性”。

32  “明里探讨”的层面混淆

1.用“暗中摸索”概括传统的语文教学,进而概括以“选文”为“课程内容”的语文教材,可能并不准确。传统的语文教学有注重涵咏感悟的一面,但也不乏“明里探讨”的追求。

2.在课程的层面,以选文为内容,确实具有引向“暗中摸索”的天性。在这种意义上的“暗中摸索”,实质是放任课程内容的“人治”,也就是平常说的:同一篇选文,不同的教师或同一个教师在不同的时候可以教不同的东西,不同的学生或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时候可以学不同的东西。而以选文为学习特定的“课程内容”——比如某个章法、某种读法或作法——的途径、手段,确实使这种选文处在明里探讨的氛围之中。

3.作为“课程内容”的选文,可以简单地搬进教材而成为“纯粹的文选型教材”,使之安于暗处而听任“人治”;也可以在选文之中或之外做某些附属的加工,才能个而对摸索加以某些指引、对“人治”加某些制约,比如对选文进行详尽的解说,而使之完全处于明里探讨的境地。

4.“暗”与“明”的曲解在于:其一,把“例文”的中心词由“例”偷换成“文”;其二,由于“例文”是教材内容层面的含义,几乎是集体无意识,我们一致地将由“暗中摸索”转到“明里探讨”的历史进步,错误地固执在语文教材的层面,并进而无节制地延伸到了语文教学的层面。

33  “科学体系”的误区

1.传统的“文选型”语文教材,实际上也是讲究“体系”的。“系统性”,实际上是从课程层面提出的要求,它包含两个方面,即课程内容的确定和内容联系的有序,也就是叶圣陶后来概括的“项目”与“次第”。显然,在“项目”与“次第”之间,“项目”处于主导地位。“项目”决定“次第”,不同的“项目”认定,便可能变化出不同的“次第”,这与课程论中“课程要素”与“课程组织”的关系是一样的。

2.“选文”之所以出现在教材、之所以出现在教材的这一部位,是因为在这一部位就事先已确定的某一方面某一点派它用场,而且往往还只派这一用场。

3.之所以将课程层面的“系统性”误认为是教材层面中的“选文”的“系统性”,这与当时的“语境”有极大的关系:其一,中国的语文教材,向来是由一篇篇的选文构成,教材的主体是“选文”,教材即“选文”,是根深蒂固的观念。其二,当时对传统语文教育与现代语文教育的对比法,使人们的注意点自然地集中在选文的问题上,因为文与白的对举、杂乱与系统的对举、暗中摸索与明里探讨的对举,当时多是围绕着“选文”编排来说的。

第八章  语文教材的选文类型鉴别

1  “定篇”类型的选文

11  “定篇”类型的选文界说

1.对“选文型”语文教材中的“选文”类型,陈启天(1920)曾做过研究,在《中学的国文教学》一书中,他将选文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学生需要精读深究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叫“模范文”;第二类“是反映社会、政治、人生重大问题的文章”,叫“问题文”;第三类“是学生自修的教材”,叫“自修文”。以上分类是从“教学的角度”提出的。

2.根据我们对中外语文教材的比较研究,选文大致可以鉴别出四种类型:“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

(一)国外语文课程中的“定篇”

    国外对“定篇”的处置,大致是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课程标准里指定并纳入考试的范围,

而不编进语文教材;一种是将部分指定篇目的主要章节,编进语文教材。

(二)“定篇”与文学、文化素养

1.国内自现代以来,对“定篇”问题做过较深入思考的,要数朱自清。他强调文言作品的学习:“我可还主张中学生应该诵读相当分量的文言文,特别是所谓古文,乃至古书。这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得经过古典的训练,才成其为受教育的中国人。”在《经典常谈》的序言中,他特别强调:“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文言文的诵读,该只是了解和欣赏而止。”

2.施蛰存的意见是:语文课程“要有一个基本教材,由教育部组织全国最有权威的学者来编,选的篇目必须是适宜中学生读的、众所公认的名篇,然后固定下来,十年八年不变,这样不管你在什么地方念书,一提起那些文章,大家都读过,使全国的青少年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语文水平”。

12  “定篇”的课程内容

1.从进入教材的方式看,作为“定篇”的“选文”,是直接地、原汁原味地搬进,并且成为该部分的教材其他内容的环绕中心。

2.“定篇”学习的性质和要求指明,作为“定篇”的选文,是文化、文学等专门研究者对该作品的权威解说。

3.语文教材对作品的阐释与学术界存在严重的隔膜,这正是当前学术界对语文教育“忧思”的最敏感处。

13  “定篇”的功能发挥方式

1.理论是灰色的,生命的金色之树常青。

2.如果说,“例文”的功能是使知识得以感性的显现,那么“定篇”的功能便是“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如果说,“例文”的功能发挥方式是偏于一隅的用法,那么“定篇”则倾向于八面临风。

3.我国现代以来的语文教材,选文向来主张“名家名篇”。而我们的语文教材对“名家名篇”的处置,旨趣与“定篇”甚至与“例文”,都相去甚远。

2  “例文”类型的选文

21  “例文”类型选文界说

1.在夏丏尊看来,语文教学(课程)就是明里探讨那些“共同的法则”和“共通的样式”,而“选文”,则主要是说明“共同的法则”和“共通的样式”的“例子”(例文)。

2.“例文”是为相对外在于它的关于诗文和读写诗文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服务的。成篇的“例文”,大致相当于理科教学中的直观教具,它给语文知识的学习添补进经验性的感知。但是,感知教具并不是教与学的目的,目的是通过教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将本来含有无限可能性的诗文,限制在一个特定的侧面、特定的点来作为例子,这就是“例文”的实质。

4.“定篇”固然必须是篇(包括书或长文的章节),但“例文”却并不一定非要全文完篇,它可以、有时也必要是三言两语的片断。

5.“例文”多用片断,并不是因为这一片断“精彩”,而是因为该片断足以说明问题,且又能避免篇章中其他部分所可能引起的注意而导致精力涣散饿干扰了所“例”的主题。

22  国外语文教材中的“例文”

1.欧美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有不少担任着“例文”的使命,偏于写作的教材自不需要多言,就是偏于阅读的文学教材,其“选文”也常常安于服务的身份。这与欧美的“文学”教育采用“分析结构”有关。

2A·C·珀维斯说,“分析结构”建立在文学批评和文学审美的成果基础上,“以分析结构为基础的文学教育,强调发展学生的文学批评才能,强调发展学生多所学文学作品的理解、分析以及作出反应的能力”。“分析结构”重视的是术语和评论结构的知识,它强调进行有组织地探索的原则。

3.现在有一种舆论,由反感近乎僵化的“学校语文知识”,发展到对“例文”的贬斥。

23  “例文”的功能发挥方式

1.“选文”的几个特点:(1)知识统帅选文,选文则主要起知识的例证作用。(2)例文只用“文”的某个部分或某些点的某些方面。(3)需要集中使用相当数量的例文。(4)讲知识与读文选往往穿插进行。(5)相关的数项知识纵横联络,形成群体,以防造成知识的孤立和割裂。(6)教材设计的所有活动,都必须围绕着知识学习,体现出知识学习这一宗旨。

2.我国语文教材,名为单元,实际上仅是单篇连缀。

3.“语气词”又是香港学生语法学习的重要项目。

3  “样本”类型的选文

31  “样本”类型选文界说

1.“样本”说,在我国是由叶圣陶先生提出来的:“教材的性质同于样品,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在叶圣陶先生看来:“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

2.居于“样本”身份的“选文”教学,在目标取向上,要求向主张“过程模式”的斯腾豪斯所提出的“生成性目标”靠拢,要求与艾斯纳提出的“表现性目标”有某种贯通。事实上,叶圣陶先生所一直大力标举的,就是“尝试的宗旨”。

3.编撰样本类选文的方法:第一,借鉴教学的经验,将选文作“样本”类来处置。如采用“采访”的典型例子,是遵循段力佩教学思路的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语文教学模式;运用“反省”的典型例子,是倡导“导读”的钱梦龙老师。——那些在教学中行之有效的事先估计方法,实际上完全可以移植到语文教材的编撰中去。第二,依靠研究的成果。比如章熊先生对中学生写作的句长、连词使用频率和病句出现频率的调查;沈德立先生主持的“学生汉语阅读过程的眼动研究”。第三,运用教材编撰的多种策略和技术。

32  “样本”的编撰策略与技术(上)

(一)将由教材展现的课程内容,设计为全开放的

(二)将由教材控制的课程内容,设计为候选式的

(三)将由教材展示的课程内容,设计为提示式的

33  “样本”的编撰策略与技术(下)

(四)将由教材展示的课程内容,设计为演示式的

    叶圣陶的《文章例话》

4  “用件”类型的选文

41  “用件”类型选文界说

1.“定篇”“例文”“样本”,选文都是学生在语文科里的“学件”——在“定篇”,学习经典丰厚的蕴涵;在“例文”,学习其生动显现的关于诗文和诗文读写的知识;在“样本”,学习其阅读过程中形成的读写“方法”。这些都是更多关心选文的“形式”方面。而“用件”关心的主要是其“内容”的方面,也就是课文“说了什么”。

2.具有易替换性,是“用件”类选文的特点;而目的主要是提供信息、介绍资料、使学生获知所讲的事物(东西),则是“用件”的实质。

42  “用件”的三个品种

1.从国外语文教材和我国语文教学实践两方面归纳,语文教材里的“用件”大致有:“语文知识文”“引起问题文”“提供资料文”三个品种。

(一)语文知识文

1.要点在“语文知识”,而不在“文”。

(二)引起议题文(原文如此,本人加注)

1.这与陈启天(1920)所提出的“问题文”有相通之处,但又不同于他“是反映社会、政治、人生重大问题的文章”的界定。引起议题文的“议题”,既可以是语文方面的,如果有必要的话,也可以是社会、政治、人生的重大问题以及其他的问题。

2.“用件”类只是选文类型的一种,处置为“用件”只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途径、一种方式。

(三)提供资料文

    这种类型的运用在我国以往的语文教材是没有的,而国外的教材却使用较频繁,不但是

文,还有许多画。

43  对“用件”的误用

5  选文类型鉴别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可以树立选文的基本准则

    “定篇”的要求,是经典,是世界和民族文化、文学优秀的经典作品;“例文”的要求,

是足以例证知识,且又能避免篇章中其他部分可能引起注意导致精力涣散而干扰了所“例”

的主题;“样本”的要求,是典型,它必须是从学生现在在读或将来要读的现实情境中的真

实取样;“用件”的要求,是适用,对我们的语文教材来说,尤其要提供足够的材料。

(二)可以有效地调节语文教育研究中关于选文等问题的种种争执

   正如朱自清当年指出的:“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

想也就存在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中学生读书而只取思想,那便是将书中的话用他们

自己原有的语汇等等重记下来,一定是相去很远的变形。这种变形必失去原来思想的精彩而

只存在其轮廓,没有什么用处。

(三)有力于反思我国语文教材的现状,打开语文教材的编撰思路,促进我国语文教材质

量的提高和多样化态势的形成。

(四)可以为合理地设计选文的教学提供指导,也为语文教师参与课程提供向导

(五)有力于梳理和总结语文教育研究的成果,维护语文教育研究的累进状发展态势,推

动语文课程与教学学派理论的形成

第九章  代结语:对语文课程改革的建议

(主要是结合20016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与语文课程、

语文教材、语文教学实际,所作的宏观分析,主要观点与《课标》一致,个别话语比较偏,

个人认为参考的价值不高,所以在此不作阅读摘录)

                                                    20128222136 记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