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丹丘子——仙家道人之统称

(2009-10-12 08:53:21)
标签:

《茶经》

羽人

神异经

丹丘子

永嘉

文化

分类: 岩韵密码1:茶史溯源

    丹丘、丹丘山、丹丘子、丹丘生、丹丘羽人……是陆羽《茶经》、古诗文、道家文献经常提到的。

    笔者曾写过一篇《丹丘子与丹丘山》,认为陆羽在《茶经》中三次提到的丹丘子,因为在史籍中找不到出处,而三国道家、誉称葛仙翁的葛玄,曾在天台山之丹丘山炼丹,在华顶山植茗,不妨将他视为丹丘子,这样《神异记》记载的余姚人虞洪在四明瀑布山遇丹丘子获大茗之事,也可顺理成章,因为四明山乃天台山分支,晋代之前则统称天台山。此后笔者在战国《楚辞·远游》中看到 “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的辞句,说明早在战国就有羽人、丹丘之说,因此不可能是葛玄,此说明显有误。

综合多种古诗文,笔者以为丹丘子并无其人,而是仙家道人的通称或别号。 

《茶经》三记丹丘子

    丹丘子是《茶经》着墨较多的一位人物。

    《茶经》“七之事”先后两处记述了丹丘子,开头有这样的记述:“汉,仙人丹丘子黄山君”;下文又引述《神异记》记载:“《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乞相遗也。’因立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 

    《茶经》“四之器”中也提到虞洪与丹丘子,并点出发生在“永嘉中”。这里有两点需说明。一是关于《神异记》其书。1999年版《辞海》并没有《神异记》条目,而只有《神异经》,释文如下:“志怪小说集。旧题汉东方朔撰,实为伪托。但东汉末服虔注《左转》已有征引。一卷。有晋张华注。其最初传本,后亦散佚;今本乃辑录唐宋类书所引逸文而成。仿《山海经》体例,但略于山川道里而详于记述神怪异物,间有嘲讽之作。” 

    当代茶圣吴觉农主编、比较权威的《茶经述评》(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则是这样注释的:“《茶经》所引的《神异记》,可能就是《神异经》,也可能是西晋以后人就《神异经》加以删补并改名而为陆羽所见的另一种神怪故事集。”

     二是年代“永嘉中”。中国历代年号具有唯一性,这样便于区别而不至于混淆。但惟独“永嘉”年号有两个,给后人带来混乱:先是东汉有永嘉年号,又称永  ,仅有永嘉元年(145年);后有西晋永嘉(307-313年)。两者相差160余年。但按传统的纪年习惯,《茶经》记述的“永嘉中”即说明是西晋永嘉,因为东汉永嘉仅一年,不能用“中”来表述;有数年时间才能用“初、中、末”表示。《茶经述评》也注释为西晋永嘉。

     《茶经》只是客观地记述了汉丹丘子和永嘉中丹丘子,并未说明两者的关系。除注明后者引于《神异记》外,并未说明前者引于何处。《茶经述评》认为如果丹丘子处于两个年代,前后矛盾,只有将他作为长生不老的仙人才能解释。

     如果将丹丘子视为仙家道人的通称,笔者以为也可将《茶经》提到的 “汉仙人丹丘子黄山君”视为一人,丹丘子只是黄山君的别号,因为这句话包 括下文引用的陶弘景的话,可有两种标点法,如果在丹丘子后面加上顿号,即可解释为丹丘子、黄山君为两人,不加顿号则为同一人。而在余姚瀑布山指点虞洪寻找大茗的丹丘子,则是当地山中自号丹丘子的识茶道家。尽管《神异记》多为神怪故事,但虞洪获大茗有年代、地点、人物,而地点一直沿袭至今,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茶经述评》也作如此解释。 

其它文献中的丹丘子 

    陆羽好友、诗僧皎然则在两处诗句中写到:“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饮茶歌送郑容》)、“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并在后诗小序中记载:“《天台记》云:‘丹丘出大茗,服之使人羽化。’” 《天台记》不知何人、何时所作,未见记载,可能已散佚。

    李白写过一首《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诗中的“丹丘子”是他一位名叫元丹丘的朋友的别号。

     还有很多古诗文、尤其是道家文献提到丹丘、丹丘子,很多文人雅士、道家自号为丹丘、丹丘子。 

    《茶经》中的“汉,仙人丹丘子黄山君”引于何处无法考证。各种新版《茶经》在丹丘子黄山君之间大多未加顿号,《茶经述评》则加了顿号。 

    南朝著名道家、医药学家、炼丹家陶弘景(456~536)《名医别录》有类似记载:“茗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 

《楚辞》即记“羽人、丹丘” 

    笔者查到最早记载丹丘的是《楚辞·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据学者研究,以神仙为主题的《远游》系战国屈原(约前340-前278)所作,其年代要比《茶经》中引录的汉代(前206——220)仙人丹丘子更早。句中“羽人”指飞天的仙人,“丹丘” 意为昼夜常明海外神仙地,泛指“神仙居住之地”。“羽人”、“丹丘”也可引申为天仙和地仙。 

    东晋文学家孙绰(314—371)在《游天台山赋》中,对稍作改写并引用了《远游》辞句:“仍羽人于丹丘,寻不死之福庭”。

皎然诗句中的“丹丘羽人”可能也典出《远游》。 

史籍难找丹丘子出处 

    笔者阅历有限,涉猎史籍有限,无法找到丹丘子出处。而所谓仙人,追根究底大多是由人而来。查考一下,黄山君是在黄山得道的一位仙人,葛洪《神仙传》有他的小传,说他修炼彭祖术,年龄数百岁,著有《彭祖经》。那么,丹丘子又是什么人物呢?《列仙传》、《神仙传》或其它史籍均找不到他的记载。 

    找不到丹丘子出处,笔者以为,《茶经述评》关于丹丘子是“汉代的一个所谓的仙人,也就是《神异记》中指点西晋时代余姚人虞洪的那个道士”之说依据不足,而将丹丘子看成是仙人黄山君的别号更为客观,他与余姚瀑布山的丹丘子是不同时代的仙家道人。 

浙江两志书记载有误 

    2004、2005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浙江省志丛书”《浙江省农业志》和《浙江省茶叶志》分别记载了余姚四明山瀑布岭丹丘子指点大茗之事,但年代不同,前者记载的年代为东汉永嘉元年145年,显然有误,前文已经说明。

    《浙江省茶叶志》则将年代定在汉代,认为《神异记》是西汉东方朔所选。这也明显有误,如前所说,《茶经》所记的《神异记》并不等同于《神异经》,而即便是《神异经》,也不能定为东方朔所选,一般的说法是后人伪托东方朔的。 

    志书是可以作为资料转引的权威性文献,影响较大。如2007年4月,由宁波市人民政府出面,在四明山瀑布岭茶区余姚大岚镇姚江源头设立的《大岚茶事碑》,即据此将丹丘子的年代提前到了汉代。笔者总感到缺乏史料依据,值得探讨。笔者的宁波同好认为身为浙江人、宁波人,就不必认真推敲了,茶事史料总是前推为好,笔者并不苟同此说,认为对史实必须要有科学的态度,切忌牵强附会或随意定论。下一步,当地还将筹建纪念丹丘子的设施,笔者希望慎重其事,不要随便联上汉丹丘子,以《茶经》“四之器”为当地记载的晋丹丘子为好。 

 丹丘山在古宁海、今三门境内

    丹丘子难找出处,为使读者了解更多信息,笔者简介一下相关的丹丘山。古代浙江宁海(今属三门)、今天台均有丹丘山。《茶经述评》是这样注释丹丘山的:“丹丘,在今浙江宁海县南90里,是天台山的支脉。天台山是有名的茶产地和佛教名区。”

    这是根据古代《宁海县志》注释的。这一注释既准确又不全面。

    宁海是笔者的故乡。丹丘山原属宁海,1940年增设三门县时划归三门。今位于三门亭旁灵凤山南麓,因三国葛玄(164—244)曾在此设炉炼丹而得名。南北朝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始建丹丘寺,历代时有兴废。清同治十一年(1872)宁海知县王耀斌等以寺庙淫滥,曾改丹丘寺为亭山书院,

    因唐代宁海县治曾设丹丘附近的今三门县城海游镇,丹丘一度被用作宁海的别名,宁海宋代进士储国秀《宁海县赋》就写到丹丘别名。元代天台人赖良则在《大雅集》中称宁海人为丹丘人。明崇祯三年(1620),毅宗在《敕行人司行人胡献来父母》的诏书中也以丹丘代指宁海:“联闻丹丘、白峤(也曾设县治)间,灵气蜿蜒,代毓异人……”

     清末还流行一首《宁海县歌》:

丹丘白峤古名区,

西接天台东尾闾。

一带文明回浦水,

千秋灵气出名儒。 

    天台县城城东也有丹丘山,据当地史籍记载,该山是因为“泥土如丹,山顶平坦,山色如丹,故初名丹丘,后立县必有横山,因丹丘山在县城之东,又称东横山也。”

     可见古宁海、今三门丹丘山是因为葛仙翁练丹而得名,天台丹丘山则是因为土色、山色而得名,这正是权威的《茶经述评》注释为前者的原因。

     葛玄曾在天台山植茶,被尊为浙江植茶始祖,天台山主峰华顶归云洞今立有“葛仙茗圃”纪念碑。

     除了余姚四明山瀑布岭虞洪遇丹丘子获大茗的记载外,三门或天台丹丘山并无丹丘子事迹记载。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始于《楚辞》,在《茶经》和古诗文和道家文献中多次记载的丹丘、丹丘子,并非真有其人,而是仙家道人的通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