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起:躲闪与应激
(2020-11-07 16:43:29)
标签:
体育 |
在上一篇博文,我讲了“躲闪技能在街头冲突中的价值”,现在我们接着上次的话题来谈躲闪。
这次要借用心理学的一个用词“应激”。
大多数的人都能理解,精于格斗的人,在遭遇激烈冲突的时候,更擅长调控自己的情绪、行为------
其实精于躲闪的人,也是如此。
激烈的冲突,在心理学里叫“应激刺激”,因应激刺激而出现的各种反应叫“应激反应”。
无论人还是动物,一旦遇到干扰自己平衡状态的事件(应激刺激),就会做出从生理到心理的各种反应(应激反应)。
争吵、失恋、输球、生病、被开除、暴力伤害------等等,都属于应激刺激。
至于应激反应,也不仅仅局限于情绪的、行为的,同时还有生理的、认知的反应。下面我先来谈一下情绪的和行为的反应。
譬如在街上排队买东西,有人突然挤到你前面,你心生不满,与“加塞者”理论,不想,那人不但不守规矩,还十分蛮横,于是两个人吵了起来------
不需要心理学的解释你就能感受到,对方的蛮横会诱发你的情绪反应,你愤怒、暴躁、焦虑(也有人会夹杂着恐惧、沮丧,极个别人会感到兴奋------,不一而足。每个人的情绪反应不尽相同)。
愤怒、暴躁、恐惧------等等,令人感到压抑、不愉快,同时促使人以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去降低不愉快感(如果不是心理学的探究,个体极难清晰地意识到这一点)。
降低不愉快感的最直接方式就是攻击行为:骂街,动手打------
在“排队加塞”事件中,既可能是对方先辱骂你,你回骂;也可能是你首先控制不住地开口怒骂。
心理学很敏锐,从人和动物的诸多行为中发现:应激刺激容易诱发攻击行为。
骂街有疏解作用,能降低你的不愉快感,可是呢,双方戟指大骂、恶语相伤,却在转瞬间使应激刺激升级,比单纯的争吵更加强烈。这升级版的应激刺激,将双方的情绪反应推向了一个新高潮,俩人愈加愤怒、愈加暴躁------渐渐趋向失控的边缘。
当此时,这种强烈的不愉快感对于人(包括动物)是极难忍受的,必须以某种方式予以降低,随之,极有可能地,对方或者你,挥起了拳头------。
心理学注意到,不同的人,在相同的应激刺激下,会有不同的应激反应。
其实无需心理学我们就能知道,在由“排队加塞”引起的冲突中,不同社会地位、不同性格、不同收入、不同年龄------的人,他们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千差万别。
假如你是个有权势的人,那么被加塞者辱骂,你也有情绪反应(一般来说,不是很强烈),你也愤怒,感到不愉快。但是你的行为反应,与普通人有很大的差异,你不会选择与对方互骂或动手,你大约冷冷一笑即掉头走开。因为你有你的方式,比如命人去惩治那个惹恼你的人。你极其容易地就以一种间接的方式消了气。
但假如你是个底层小百姓,身单力薄且胆气不壮呢?当时你也愤怒,但更多的恐怕是恐惧、焦虑吧。当对方的拳头砸过来,你的行为反应,极可能是仓皇逃避或者抱头挨打------(你从被加塞到挨骂到挨打带给你的屈辱、压抑、愤怒,该以何种方式消解?)
大家都明白,面对相同的“加塞事件”(相同的应激刺激),不同的人之所以会有不同的应激反应,是由他们的社会地位、身体能力、性格、格斗技能------等等导致的。
不过,多数的人意识不到在应激刺激与应激反应之间尚有一个环节——对威胁的评价。
心理学的眼光很贼,揪出了这个隐藏在深层的中间环节,同时心理学还发现:在应激刺激带来的威胁面前,决定应激反应的,是你对威胁的评价。
对威胁的评价如同一座桥,把应激刺激与应激反应连接起来,它不可或缺。
一个人对威胁的评价不同,他的应激反应就会不同(对威胁的评价属于主观认知,与威胁的程度无关,甚至与威胁是否存在也无关,你的反应,只取决于你对威胁的评价)。
而影响你对威胁做出何种评价的——大众心知肚明,是你可资利用的资源和策略。有权势的人,权势即是他可资利用的资源,故而他对“加塞事件”这一威胁的评价是:小事一桩。这个评价致使他在整个事件的过程中的反应——生理的、情绪的、行为的、认知的,都大大有别于底层人。
出众的应对技能或策略或经验,也影响到人对威胁的评价。
精于躲闪(或格斗)的人就属于这种情况,尽管他在外部资源方面可能一穷二白,没有什么可拿来利用的,但是他拥有强大的内部资源——出色的躲闪或格斗技能,这个资源之强大,足以应对“加塞事件”,故而他对加塞者的辱骂和拳头的评价是:小威胁,好对付。就因为这个评价,他的行为反应与“身单力弱、胆气不壮”的人截然相反,当然他也愤怒、也有不愉快感,妙在他的情绪起伏、应对方式包括他的认知变化都在他的可控范围之内(他的生理反应也不那么强烈)。
不过,权势也好,躲闪技能也罢,当换到另一种更加凶险的应激情境,譬如醉汉手握尖刀要扎你,权势和躲闪技能就不再是你可资利用的资源——醉汉才不管你是谁、躲闪技能面对尖刀会极大地丧失有效性。
当此紧急时刻,高超的智谋或经验,才是你可资利用的策略或资源,它们直接影响你对威胁的评价,并随之决定你的各种反应。
大众和心理学,都不会轻视经验在暴力冲突中的价值吧。
拳谚曰:“久练不如掼打”。掼打者,无论何种形式的打斗,每打一次,即是往他的打斗资源库里存储进一批信息,以供将来不时之需。
他收获的不单是经验,还有策略。
我的徒弟HH头一次练躲闪时,面对根本不足以伤害到他的拳头。他浑身僵硬,抱着脑袋缩成一团,事后他手心里满是汗(当时还是春天,气温不高)。从生理反应来说,他的反应很强烈。
我在前面说,人对应激刺激做出的一系列反应中,包括生理反应,其表现是:呼吸加快加深、心脏咚咚猛跳、血压升高、肾上腺素分泌------等等等等。
生理反应是不可控的。
但是,不同的人,在相同的应激刺激下,其生理反应的剧烈程度却有很大的差别。还有,同一个人,如果他可资利用的资源和策略发生了改变,当他再临之前的应激刺激,他的生理反应也会随之出现变化。
譬如我刚提到的HH,他在一个月之内接受了三、四次拳打之后,他的生理反应就明显地不那么强烈了。其实,在这一个月当中,我没有教过他任何躲闪技术,他也不曾去练。我的初衷即是想了解他在本能状态下的躲闪是什么样子的。
就是说,他在这一个月之内,躲闪技能仍然是零。不过躲闪了三、四次后,他的经验增加了。
与一个月之前相比,这新增加进来的经验,在不知不觉中转化为他可资利用的资源。这个可资利用的资源,直接改变了他对拳打威胁的评价——假设他最初对拳打威胁的评价是“篮球那么大”,那么一个月后他对拳打威胁的评价变成了是“足球那么大”,小了一圈。
就因为对威胁的评价变了,才导致他的生理反应发生了变化,不再那么强烈。
如果我们把拳头真实的威胁定位为“苹果那么大”,继续训练下去,则随着经验的积累、躲闪技术的运用、身体素质的提升——也即你应对拳打的资源在扩大,你对拳打威胁的评价,会一点点地缩小,接近拳打威胁的真实状态。这个过程,也是你的生理反应逐渐不那么强烈的过程。
初习躲闪,心理为上。我之所以这么强调,实在是因为在起步阶段,技术远远无法成为你可用来应对拳头的资源,躲闪技术只有在你适应了拳打之后,才能逐步地发挥作用。
为了强调经验的重要性,我再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有一个视频大约很多人都看过,就是一个研究狮子行为的人,他慢慢走近一头趴着的雄狮,直到距离雄狮十米左右、狮子爬起来发出警告,这个人才停下脚,然后面朝狮子缓缓地侧身躺下。大约这个距离已接近狮子忍受的极限,狮子爬起来,作势欲扑,那人见此,把手里一卷卷纸对狮子举起来,狮子感受到威胁,重新趴回去。没过一会儿,狮子又站起来,人又举起卷纸,狮子再次趴下。如此重复了好几次,狮子慢慢回身走掉。
从咱们的角度看,卷纸对狮子根本构不成威胁,威胁是不存在的。狮子的攻击力,也足以对付一卷卷纸。但它为什么就畏惧卷纸呢?原因在狮子对卷纸给它的威胁的认知是这样的:这人手里握着的是什么可怕的武器?我雄狮对付得了它吗?
狮子之所以迷惑难解,是因为狮子在搜索记忆时,发觉它的记忆中没有卷纸这个东西,同时它也缺乏对付卷纸的经验。
就因为在狮子的资源库里,卷纸属于未知的东西,且它缺乏战胜卷纸的成功经验,导致它对卷纸的威胁的评价无限扩大了。
另外,经验的缺乏还会导致人和动物,把一个巨大的威胁评价为很小甚至是零,典型的例子是“黔之驴”,那头驴之所以不惧怕猛虎,敢冲猛虎吼叫,施以威吓,是它把猛虎的威胁评价为:小小的。倘若这头驴的头脑中有“老虎是可怕的”记忆,或者它被老虎伤过,它就不会做出“偏差巨大”的评价了(仅指“黔之驴”中的驴)。
话题回到街头冲突,纵使你躲闪功夫高超,也要意识到,你面临的应激情境,强度随时可能出现变化,譬如对方突然来了两个同伙,你由一对一变成以一敌三,应激刺激的强度骤然增加,你还单纯地依赖躲闪?别傻了。再譬如,对方突然从旁边抄起一块砖头,情势风云突变,你也要改变策略。
策略的调整要快,慢了你就惨了。
人能否以最快的速度随应激情境的改变而调整策略,部分地涉及到你当时的认知反应。
躲闪训练能改善你的“认知反应”
什么是认知反应?我举个例子来说明,假设你在那个“夹塞事件”中,因为不堪受辱挨打,挥拳与对方打作一团。而旁边有个老太太。当时你极可能注意不到老太太(或者对老太太的位置出现距离知觉上的偏差)。
强烈的应激刺激(打架),会使人注意集中,注意范围缩小,这就属于认知反应。应激刺激越强烈,人能注意到的范围越小——倘若对方突然掏出一把刀来,你的注意范围会愈加缩小,全部的注意都集中在那把刀上。
而提高在应激刺激下的“注意分配的能力”,恰恰是从拳击、散打到足球、篮球-------等等对抗类运动,格外重视的,对抗训练就是强化“注意分配能力”的主要手段。
练躲闪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打磨“注意分配的能力”的过程——因为你既要注意对方的拳还要注意对方的腿,既要注意左拳还要注意右拳,既要注意拳是直线的、曲线的又要注意是单一动作抑或组合动作------同时还要注意对方前后左右的移动------对方是否要突然下潜抱你的腿------(躲闪训练与“注意分配”的关系,我将另外单独讲述)。
就是说,精于躲闪(格斗)的人,只要他在训练,他就不能不把自己的注意范围扩大,天长日久,他的注意分配能力自然受到了强化。身临街头冲突,他自然会比没练过的人先一步发觉对方来了帮手(包括先一步发觉那个老太太)。
不单如此,精于躲闪(格斗)的人,他用于调整策略的时间也短——这一点也属于认知反应。
其实,由应激刺激而导致的注意范围缩小,不仅表现在对外部信息的提取和分析上,同时还表现在对内部信息的提取和分析(注意范围包括外部和内部的信息)。
内部信息指什么?你事先拟定要使用的策略、技术、战术、打法-------等等,都归为内部信息。
譬如有很多人,平时明明告诫自己,在外边遇上小冲突千万别动手,可事到临头,对方一骂他打他,他就把“自我告诫”全丢到脑后了,挥拳跟对方干起来。这就属于“对内部信息的提取和分析”受到了干扰。还有的人,动手之前告诫自己:别往要害处打,一旦打起来,什么要害不要害,全忘了。这也属于对内部信息的提取和分析出现了障碍。
因为对内、外部信息的提取和分析都属于注意分配的问题,那么精于躲闪(格斗)的人,他在调整策略、技术运用、战术、打法------方面,自然要快于没练过的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