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八极拳韩 起:练力量,要有专门指导

(2015-07-25 19:46:07)

上个月,有好几个小伙子问我怎么练力量。其中一个河南的练形意拳的小伙子问我能否到健身房去练,我说:可以,但不要向健身教练请教。

小伙子一时不明白我的意思。我告诉他,说可以去健身房,是因为健身房的多数器械都可以使用,说不能向健身教练请教,是因为技击的力量训练与健美、健身的肌肉训练不完全是一回事。

练力量,是通过刺激肌肉增长力量;而健美,是通过刺激肌肉,使肌肉获得自己想要的形状。至于健身,是想通过刺激肌肉收获健康。

三者目的不同,在训练的负荷强度、负荷量、所练的肌肉群、训练方式等方面便各有差异。

练力量,使用的负荷强度要大于健美、健身。我很多年前唠叨过,提高力量的训练,要使用你本人最大负荷的80%100%,强度低于80%,效果不明显。以深蹲为例,如果你能承受的最大负荷是60公斤,那么你的训练强度,最低不得小于48公斤。

如果是刚接触力量训练,强度可以小一些;还有年龄偏大的初练者,起步的强度也需斟酌,低一些也是必要的。

练力量因为要采用大负荷,在负荷量上,自然就少于健美、健身,比如俯卧撑,练力量,每组一般不超过8个(健美则最少是8个),组数以5组为极限——俯卧撑的强度可以用速度来调节,速度越慢,你承受的负荷越大。我有的学生做速度极慢的俯卧撑,因为强度非常之大,每组顶多能做三、四个,他们有时就做67组。但这么练,只适合训练有素的人。初练者照猫画虎,离损伤肌肉就不远了。

用缓慢的速度练力量,对上肢效果最佳,腰腹次之,下肢又次之。

我以前反复说过,练力量不可天天进行,每天都练,不叫勤奋,叫蛮练。前些日子,云南的一个小伙子对我说,他练力量,一周练四次,兼之每天跑步,累死了。我立刻叫停,告诉他练力量一周顶多三次,两次也行。一周四次,纵使专业或职业的运动员,也极少有人这么练。

练力量,如果用中等强度(譬如百分之八、九十的强度),至少要间隔一天,不然肌肉缓不过来。而大强度——强到令你力竭的训练,少说也要间隔两天以上,一星期练一、两次即可。提醒初入门者,一定要远离令人力竭的大强度,任意地乱长强度,是跟自己的身体过不去。

练了一段时间后,你若想在强度或量上作调整,听我一句话,先上量、后上强度,仍拿俯卧撑举例,假如你以一秒钟做一个的速度,每组顶多做6个,能做3组,那么调整之后,你“一秒一个”的速度不变,即强度不变,只改为每组做7个(即上量),组数也不变。每组7个适应后,再增加组数(增加组数也叫上量),等你有能力每组做8个,连做5组后,再上强度——譬如放缓俯卧撑的速度,改为两秒、甚至三秒钟做一个。

要注意的是,你增加强度的同时,量一定要降下来(没办法,力量训练就这么繁琐。准确讲,叫精细),等新的强度适应了之后,再恢复到以前的量。如此循环,小心翼翼地一点点递增。

力量训练,分一般力量训练和专项力量训练。“一般力量”,指的是不分项目,不论武术、拳击、足球、标枪都要练的力量。“专项力量”,是结合技术动作的力量。

以“卧推”为例,踢球的人练卧推,他是在练一般力量,而在拳击与散打那里,卧推则是专项力量训练——如果再细致一点,与卧推比较,用“弹力带”做击拳动作,则属于更精细的专项力量练习。

做俯卧撑,也有很多细节要注意,如果你是为了增加直拳力量,做俯卧撑,你的两肘要稍微敞开。但如果你的俯卧撑是为八极拳的“探马掌”而练,你的两肘要夹起来一些,靠近身体——相比直拳,使“探马掌”戳面,肘需要的撑力没有直拳那么大。

如果是服务于八极拳的“爬山”,那么这时的俯卧撑,你的两肘要更夹紧一些,更靠近身体。

我这只是粗略地讲,事实上,结合拳术动作的俯卧撑尚有很多细节要留意。

有人想跟散打教练学练力量。前不久,一个安徽的小伙子就向我提出了这个问题,问我是否可以,我说没问题。

我说“没问题”有一个前提,这小伙子是练以拳打脚踢为主的技击术,与散打动作相近,倘若你的技击方向是向摔法发展,找散打教练就有些偏差,最好是去请教摔跤教练。

练传统技击术的人,倘若自己的老师不精通力量训练,转而依照自己的技击特征,去向散打或泰拳、综合格斗、摔跤等项目的教练请教,兴许是最好的选择——也是无奈的选择。

练力量,不同阶段会遇上不同的疑难,兼之相同的练法,某某人效果明显,换了你来练,可能就有不适宜的地方。所以想跟人家教练学,就要长期追随,恭敬请教,详细讲述你的感受和困惑。

向人家学,要不要给钱送礼。有一个河北的小伙子曾为此困扰,他说他不是那个教练的学生,只一个月去请教一、两次,最近他感到教练对他有些爱答不理,小伙子问我是否该送礼。咳,真是傻孩子,人情都是互相的,岂有人家把东西白给你、你白学走的道理?连父母对儿女的养育、都要儿女以赡养来回报,何况师生呢?好的教练,他肚子里的东西,是用二、三十年、一辈子积攒下来的,别说专业技能,单是经验,从寻常人身上就学不到。不管学什么,先要学做人。

世间有高明教练,也必有冒牌货,否则都是高明者或糊涂蛋,也无所谓好坏了。要学会分辨——无奈,辨识教练的难度,不比练武术、练力量容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