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价值的三个衡量标准
(2011-11-28 16:13:17)
标签:
杂谈理财人生 |
分类: 理财专栏 |
每个人都希望有个幸福快乐的人生,幸福快乐是一种感觉,我们可以将之细分为三感:
构架理想人生 |
一、富足感:衡量理财积极程度的指标
富足感=财富/欲望=已累计的财富净值/数据化的理财指标
理财的目的与其说是在追求财富,还不如说是在求取一个富足感。富足感可以用财富除以欲望来衡量。如果欲望是一个常数,则财富累积得愈多,富足感就愈高。较多的财富可以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可以做想做的事,甚至提升声望与地位。然而欲望不是固定的,当财富愈多时,欲望也会随之提升,并成为追求更多财富的原动力。在汲汲求利的过程中,若欲望增加的速度大于财富增加的速度,则富足感降低,这就是有钱人未必觉得幸福快乐的主要原因。
相反地,要达到知足常乐就要以心灵的修持来克制自己的欲望。对于财富的追求,只要能够满足正常生活就好了。其它时间可以投入个人觉得更有意义的事,以精神的财富来弥补物质财富的不足,而同样感受到幸福快乐。
当然这不是说追求财富不重要,甚至是一种罪恶,而是应该在年轻时设定个人的理财目标(欲望),把它当作一个促使自己积极理财,累积财富的原动力。等财富累积到一定程度,终其一生吃穿不愁时,再思考如何运用现有的财富,来做想做的事,使生活更多采多姿,并成为终老前的生活重点。
欲望可以转化为较具体的理财目标。而理财目标以现况为基础,加上对未来的假设,也可以转化成为更具体的数据。因此若觉得富足感过抽象,可以用已累积的财富为分子,数据化的理财目标为分母,求得一个理财目标达标率,来当做富足感的指数。当此指数小于1时,理财重点应在累积财富。当此指数大于1时,理财重点则要放在如何运用财富,来丰富生活。
若你已届中年,富足感指数仍远小于1时,很可能你的欲望超过能力所及,若不修正欲望,只会让自己在后半辈子更加不满意,过着更不快乐的生活。
二、受偿感:衡量事业成就感的指标
受偿感=报偿/贡献=薪酬收入或事业报酬/附加价值生产力
如果说富足感是衡量存量满意度的理财概念,则受偿感可以代表衡量流量满意度的事业概念。贡献是指因自己的努力或付出,对一个企业或社会所产生的价值。报偿是指就前述的贡献,企业或社会给予金钱上的酬劳,或非金钱上的肯定与赞美。天生富有,不需打拼大半辈子就能享受成果的人,因为缺少受偿感带来的成就满足,反而不见得会感到幸福快乐。在财富累积过程中获得受偿感,并由其成果中得到富足感,个人才能真正享受到经过一番奋斗后所所结出的甜美果实。受偿感是求职、转工作或创业时极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在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透过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每个社会参与者所获得的报偿应与其对社会贡献相当。不过这是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在中短期间,受雇者的受偿感有可能小于1,也就是说,员工从企业所获得的薪酬收入小于其生产力价值。这一方面是因为员工对企业的贡献难以客观衡量,另一方面,即使可以衡量,企业通常是根据上一期的贡献来衡量本期的报偿,比较基准上仍有时间上的落差。此外受偿感的水准也与个别行业的短期供需有关。一个新兴的热门行业,由于社会突增的需求,会对先投入者给予高于其贡献的报酬,但一旦投入者增加,又会趋近于平衡。
因为竞争的关系,同一行业受偿水准应趋于一致,不同行业则会根据短期供需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若有选择职业的弹性,应先从不同职业中选择受偿感较高的行业,再就同一个行业中选择受偿感较高的公司,才不会在就职时有被亏待的感觉。若已进入一家公司,数年后在考虑和衡量非金钱所能衡量的成就报偿后,可以尽量用实际数据向公司老板据理力争,争取应得的报偿。若个人确有此能力而老板未予重视,就应考虑是否另择良木而栖了!如果你所从事的行业生产价值容易衡量,而你的业绩不佳使受偿感远超过正常水准时,应戒慎寻求改进,以免遭到被迫失业的后果。受偿感也可以当作自我评估现有职位稳定性的重要参考。
三、安全感:衡量保险需求强度的指标
安全感=保障/危险=保险额/危险损失额或收入减少额
第一项对安全的需要,是不受物理危险的侵害。例如火灾或意外事件对生命的危害。
第二项需要是经济的保障,如失去工作能力或生命,而使自己或遗属无法维持生理需求时,可以藉保险的机能来满足此需要。
第三项需要是期待一个有秩序且可预知的环境。例如不希望社会、政治或经济发生重大变化,使自己面临失业或财产减损的危机。
对于上述三项需要,每个人的感受不尽相同。安全感可以用保障除以危险的观念来衡量。在同样的危险发生概率下,安全感需求强烈者需要较多的保障。
危险的计量有两种方式,一是危险发生后导致的损失额,一是危险发生后导致的收入减少额。财产保险主要保障的是前者,而人寿保险主要保障的是后者。前述三项安全需要中,第一、二项可用产寿险来提高安全感,第三项除了政府的失业救济外,如同投资的系统风险,不是保险可以保障的风险。
一个危险事件发生的概率,经大数法则统计的结果,虽然适用于每一个人,但是安全意识低的人会把百分之一的概率视同零,认为这些不幸的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任你苦口婆心,也很难让这种人买保险。安全意识高的人会把百分之一的概率视同百分之五,甚至更高,来强化透过保险提升安全感的合理性。这种人会主动买保险,是保险公司的最佳客户。
安全感对人生的价值与个人背景有关。曾经受过战乱的老人,对第三项宏观环境安全感的认知较年轻人强烈。受父母过度保护的子女,在进入社会后,往往希望在大机构或政府机关中谋取一个有保障的职位,避免面对外界激烈竞争所导致的不安与挫折。至于安全感要求较低的人,则可承担较高的转业风险,也比较容易适应无固定收入、有销售业绩才有佣金的行业。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保险业务员虽然鼓励别人投保高额保险,自己的保额却未必比一般人高的现象。
四、构架理想人生
根据我们对上述三项人生价值的理解,可以归纳出其相互关系:
富足感=财富/欲望,藉由欲望决定累积财富的目标
受偿感=报偿/贡献,藉由报偿累积财富
安全感=保障/危险,藉由保险保障收入能力(报偿)与已累积的财富
富足感源于人和钱这两个资源所产生的财富,而受偿感源于个人能力的贡献。但是,一旦遇到疾病、意外、天灾或景气衰退,可能使这两个资源受到折损,使原有的财富变成过眼烟云。因此积极理财的人,应设法使财富遭受损失的概率降到最低。财富本身或许可带给人们某种程度的安全感,但只要有风险存在,再多的财富所带来的安全感仍然是不确定的。唯有经过第三者加以保障的寿险与产险,才能减少事故发生时的损失,带来踏踏实实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