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伤的内在小孩”是如何影响你的人生的
标签:
365内在小孩情感 |
分类: 心灵成长 |
http://s3/mw690/001N9XwQgy6GqELdiDMf2&690
当一个孩子的发展受阻时,情绪——特别是愤怒或受伤害的情绪——被压抑时,他心里就会装着一个易怒且易受伤的孩子,这个孩子就是“内在小孩”。当他长大之后,这个“内在小孩”可能会随时跳出来,影响他成年后种种行为。
这个“受伤的内在小孩”可能会把你现在的人生搅得一团糟,下面我介绍一下“受伤的内在小孩”对成年人生造成的影响。
1.共依存
有共依存表现的人,会跟自己的感受、需求和欲望脱节。在关系里,他们关注的是别人的感受,同时依靠外在的事物来塑造自己的身份。
当我们是孩子的时候,我们需要父母给我们安全感,需要父母帮助我们区分哪些是思想,那些是情感。但在很多不正常的家庭里面,家庭环境充满非正常的行为,比如酗酒、激烈的情绪、身体的暴力与侵犯,孩子就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到应付这些事情上面。时间一长,他们的内心无法产生自尊感,所以他们会向外寻求满足感。共依存的行为表明,这个人很多童年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不知道自己是谁。
2.侵犯行为
对孩子的暴力行为,会促使孩子长大后成为侵犯者,尤其是体罚、强暴及严重的情感打击,更易使人产生这种影响。心理治疗师布鲁诺·贝特尔海姆将这一过程称为“与侵犯者认同。”
性、身体、情感上的暴力,对孩子来说太恐惧,在受虐的过程中,他们无法保持自我。为了熬过这种痛苦,他们会完全丧失自我,反而认同侵犯者的行为和身份。
通常,心里藏着受伤的内在小孩的人,都是长期遭受心灵折磨的人。而世界上许多暴力和惨剧,又常常是这个受伤的内在小孩造成的。
3.自恋
每个孩子都需要有人无条件的爱自己,我们需要知道,照顾我们的人对我们的爱是可以依靠的,这会形成健康的自恋需求。但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我们的“我们意识”就是受到影响。那些被剥夺了自恋需求的“内在小孩”,会不知满足地渴望爱、渴望关注,渴望温情,不论得到多少,他都觉得不足够。他会一直寻求童年不曾得到的爱与尊重,以至于这些人会:
1)
2)
3)
4)
5)
6)
4.信任问题
当照顾者不可信赖时,孩子会对外界产生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世界似乎是一个充满着危险、敌意、难以把握的地方,他不得不一直处于警惕状态。他觉得自己必须掌控一切,才可以免除这些恐惧感,于是控制狂就出现了。
人有信任问题时,很容易走极端。要么放弃一切控制,傻乎乎的、幼稚地完全听信和依附别人,对别人投入过多的信任;要么退缩到与世隔绝的孤独中,筑起厚厚的保护墙,不让人靠近。
5.不切实际的幻想
孩子是不太能区分想象与现实的,他们相信某些话、某种姿势、某种行为能够改变现实。孩子喜欢唤醒是很自然的事,但如果孩子的依赖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话,他就不会真正的长大成人。不切实际的幻想有很多形式,比如:
1)
2)
3)
4)
对女人来说,幻想在于“等待”那个对的男人;对于男人来说,幻想则是不断追寻那个天造地设的美人。
6.亲密关系障碍
很多装有“受伤内在小孩”的成人,都在被抛弃和被套牢的恐惧之间徘徊。有人害怕太爱某一个人会得不到自由,有人则害怕落单,于是拒绝走出已经破碎的恋情。
一个孩子受到的最大的伤害,莫过于真实的自我遭到排斥。父母如果不能给孩子的感受、需求与欲望足够的肯定,其实就是排斥孩子的真实自我,为了迎合、讨好父母,孩子就会建立一个“虚假的自我”。而缺乏自我意识的人,是无法与人良好的亲密关系的。
亲密关系障碍很大程度上由性关系障碍衍生出来的。很多孩子的性发展上是不足够的,原因是家中缺乏性方面的榜样。比如:父母很想要男孩,对于出生的女孩,父母可能就会很失望。
亲密关系,靠的是两个完全的人把对方当成个体来尊重。许多共依存的夫妻常常沉溺于性行为中,这是受伤的内在小孩所知的唯一的亲近方式。
7.缺乏管教的行为
缺乏管教的小孩喜欢无所整整、偷懒、拖沓、想要什么立马就要得到,叛逆、任性、顽固、并且冲动行事。而被过度管教的小孩而刻板、偏执、过分拘谨、喜欢取悦别人,充满羞耻感和内疚感。大多数受伤的内在小孩都处于管教不足与管教过度之间。
8.瘾癖行为或强迫症行为
受伤的内在小孩是导致瘾癖行为或强迫症行为的主因。常见的瘾癖行为有抽烟、酗酒、吸毒、食物等任何让人上瘾的东西或行为。任何东西都可能成为让人上瘾的东西,最常见的当然就是“金钱”了。
还有一些让人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的活动:工作、购物、赌博、性都可以算是瘾癖。甚至情感本身也让人上瘾,比如愤怒癖、恐惧癖、悲伤癖和忧郁癖。
大多数瘾癖,不管有什么遗传因素,其核心都是受伤的内在小孩的需求一直没有被满足,他一直处于饥渴的状态。
9.空虚、抑郁
受伤的内在小孩,对成年生活的影响还包括轻度的慢性抑郁,这表现为空虚感。孩子将真实的自我抛在一边,一直以虚假的自我示人,抛弃真实的自我,内心就会产生一个空洞,有人称这个空洞为“灵魂的空洞”。
内在小孩受伤时,我们会感到空虚、沮丧,生命仿佛蒙上了一层不真实的沙帘,我们就在那儿,但我们却没有真的在场。即使有人尊敬我们,关注我们,我们还是不免觉得孤单、寂寞。
10.思维畸形
小孩喜欢把事情绝对化,这是孩子的思维方式的特质,表现为“全都是或全都不是”极端判断。如果你不爱我,那就是讨厌我,没有中间的可能性。如果父亲抛弃我,那所有男人都会抛弃我。
思维畸形的两种常见模式:普遍化和细节化。
普遍化本身并不是什么问题,但当普遍化割裂我们与自身的情感时,它就会变得畸形。最常见的形式就是恐怖化。这里我就不具体举例说明了。
细节化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理性思维能力,但如果用琐碎的思考模式使我们忘记痛苦,就会扭曲生活的现实。苛求完美的强迫行为是最常见的形式。
如果你本人、或者你身边的人、又或者与人共事的人,有上面提到这10种表现,那是因为每个人内心都装着一个甚至很多个受伤的“内在小孩”。相信你看到这里,会问:那该怎么办?在这里我只能给一个很泛的解决方案:调出你自己内在有力量、有资源的内在父母的部分来关爱这个“受伤内在小孩”。当然这不是一个容易的、简单的、短期的过程,可能终生都需要做这个工作,每当觉察到“受伤内在小孩”跳出来的时候,带着爱去倾听他、陪伴他。
以上内容由张继舫整理,参考《如何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一书,欢迎转发,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张继舫
特别提醒:3月份我会开设一个8人封闭式“疗愈内在小孩”成长小组。届时会有说明会,欢迎你来参加。成长小组的招生信息会将在本微信号发布,敬请留意。同时邀请欢迎关注“情绪压力疏解”QQ群(群号290217234)群,我将在群里同步发布消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