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3/bmiddle/61e72bcet7d200377360c&690
王独清的《圣母像前》也是较早出版的一本象征诗集。1926年12月出版,上海光华书局印行,方20开,页数不连,七十余页,收《圣母像前》、《失望的哀歌》、《玫瑰花》、《我从Café中出来……》、《吊罗马》、《但丁墓前》等诗26首,分为6辑。当时的广告云:“独清先生的诗,他的作风,思想,都是值得令人重视的。这是他流浪在法兰西、意大利之间所讴吟的集子。在这里充满了热烈但是又悲哀的气息,他的和谐而浏亮的调子,更非近来一般新诗作家所可企及。此书印刷装订,都精雅美观,与内容相称”(1927年1月《狂飙周刊》第14期)。
这是王独清的第一本诗集,也是其代表作品集,1935年朱自清编选的《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选王独清诗4首,均选自这本诗集。朱自清在该书《导言》中讲,王独清“也是倾向于法国象征派的”,但其所作“还是拜轮式的雨果式的为多;就是他自认为仿象征派的诗,也似乎豪胜于幽,显胜于晦。”诗集中的重要作品大都发表于《创造》季刊和月刊,《失望的哀歌》于1926年4月《创造月刊》第1卷第2期刊出时,郁达夫在该期的《编辑者言》中说:“独清的哀歌,是有浓厚的背景存在的,此中语,不足为外人道,知之者大约自能知之。”
关于王独清的诗歌创作他自己讲:“我爱诗歌,我很想在诗歌中建立我所感觉的世界,于是,首先我便认真去寻求我认为是诗的字汇和那些表现特殊律动的词句。我几乎常常整天地为一个句子涂鸦得不停,甚至,为一个字眼想不出来,自己赌气不去吃饭也不去睡觉。时候正是十年前我流浪在巴黎的期间,法国底诗歌最先便成了我接触的对象。用一种饕餮的形势我去消化着拉马丁,谬塞,包特莱尔,魏尔冷等底艺术。但是,我完全是为自己底创作而去读他们的。我并不是要去模仿,而是要从他们那儿去借字汇和词句。常常,自己做好一首诗时,便翻出他们某几首和自己意思相同的诗来比较,要是自己的简直差得太远,就狠命地撕掉,从新再做”(王独清《我曾经怎样创作诗歌》,1935年9月《创作》第1卷第3期)。
《圣母像前》初版印2000册。
1927年12月15日改于上海创造社出版部出版,列入创造社丛书为第十八种,36开,80页,印数2000。1931年4月15日又改于上海乐华图书公司出版,列入创作丛书,印数1000;1931年8月15日再版,又印1000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