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协和医院按照同仁堂的模式去发展——让公立医院公司制的力量

(2011-01-04 12:14:52)
标签:

北京

公立医院

金陵药业

通策医疗

同仁堂

股票

分类: 股市风云

前几天,我的哥哥来北京看病,他的耳朵总是能听到嗡嗡的声音,在北京市东城区中医药学会东单中医门诊部张世筠大夫看的。确实很难治,哥哥跑遍了山东的医院,都看不到希望;但是就在这一个小小门诊部给老大夫看了,哥哥回老家后,我却禁不住要去思考,为什么那么多人像哥哥那样要来北京治病?为什么山东那么多的大医院还不如东单一个小小的门诊部呢?

 

我知道,不仅仅我在思考,您的思考一定至少比我早20年,思考的广度和深度是我所不能及的。我是一名证券分析师,和医疗是八竿子打不着的,每天面对的都是各种各样的上市公司,所做的事情就是分析各种公司是如何经营的,怎样经营使这家公司能够有更多的市场份额。也许正是因为我这样的背景,我思考的问题变的更加具体了:如何能使像协和医院、同仁医院等这样全国知名的大医院走出北京,走向全国?可以想一下,如果这些拥有中国最好医疗资源和水平的大医院走出北京了,老百姓也就不至于非要到北京来看病了,问题不就很好的解决了。

 

如果说想让老百姓都看上好医生、好大夫,最重要的不是私人医院的扩展,因为所有的私人医院都是以“赚钱”为目的,我自己也去私立医院看过病,多数的大夫都是给“太好”的治疗,也许你本来并不需要的,但是为了赚钱,它会让你“过度治疗”,我想我遇到的情况不是个案,而是普遍的现象。如果这样的医院充斥着中国,那么老百姓就要和我一样倒“大霉”了。这些私立医院的病人应该是富有的,能够不为钱而担心的,希望享受VIP服务的人,而不是我们这些只拿工资的老百姓。还有一点,就是私人资本的科研和经济实力有限,不能够投入更多,或者也不想投入更多,因为它只想的是利润。

 

但是因为公立医院普遍亏损的原因,有些地方曾经把一些社区医院卖给个人,号称“股份制”改革,结果就是老百姓本来只需要化30元可以解决的问题,却要化60元。医院确实不亏损了,但是老百姓却怨声载道。所以说,要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不能靠私人资本,真正的主力军还是公立医院,特别是大医院。

 

可这些公立医院要如何做呢?

 

还是回到我的老本行——股票(上市公司),现在A股市场上有2千多只股票,但是只有四只做医疗的公司——爱尔眼科、通策医疗、金陵药业和马应龙。爱尔眼科和通策医疗都是连锁的专科医院,一个是做眼科,一个是口腔科。随着国家政策的放开,民营资本投资医疗服务的春天已经到来,这两个民营的医疗机构都在全国扩张,特别是通策医疗“总院+分院”的模式,他们的扩张方式也不是新建一家医院,而是通过“并购”,这一资本市场上最时髦又最实用的方式。 金陵药业只拥有一家医院——宿迁市人民医院,但是,就是这一家医院2009年实现业务收入3.17亿元,同比增长21.58%,估计今年的业务收入可能接近4亿元。而马应龙本来是一家肛肠药的生产企业,但是也已经积极布局医疗产业,公司采取独特的院长参股方式发展马应龙肛肠连锁医院,目前有两家营利性医院,未来预期在3-5年内开设5-8家医院。

 

这些上市的公司和其他私立医院并不无不同,从中也可以看出,利润的驱使,私人资本正在加速进入这一领域,这不仅让人担心,如果有一天,私立医院的数量占绝大多数的话,老百姓还怎么活呢?

 

但我们从中也可以知道两点:一是这个领域的利润空间很大,这是私人资本进入的根本原因;二是他们的管理模式,无一例外都是“连锁经营”的方式,这和连锁超市差不多,但是由于民营资本技术和人才实力的限制,都是在相对不高端、人才需求不是很高的医疗领域。

 

试想一下,如果全国著名的“同仁医院”、“协和医院”也采用这种扩张模式的话,不就解决了发展的瓶颈了吗?有一天,全国都是“同仁医院东营分院”、“协和医院东营分院”等,那么老百姓还用都来北京看病吗?

 

要实现医院的连锁经营,特别是这些大医院,首要的要面对的是这些医院都是事业单位,而不是公司制的。事业单位永远不可能长大,只有公司能够像人一样渐渐长大,那么把医院都改制成为公司,是否看可行,是否有违“公益性”的原则呢?首先,不是所有的公司有是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的,比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除了盈利之外,还有确保国家石油安全的职能,在08年石油价格最高的时候,两大巨头就算是亏损也不提价,保障国内的石油供应,保障国内的物价水平。同样的,不是所有的非盈利组织都是不盈利的,奥组委和FIFA可是非盈利组织,但他们的盈利能力又绝非一般的企业可比的,一次活动就可以获利多少个亿的美金。所以说,不能单纯的以事业或企业单位来判定是“公益性”与否。

 

一旦把大医院从事业单位改成公司,就会像那些私营企业一样,拥有了成长的能力。这时你可能会问:公司之所以能够成长,是因为它有利润,能够扩大再生产。这不是又与公益性相违背了吗?这和私营医院就没有区别了。你说的是对的,如果不加限制,那么这些改制的公立医院也极有可能变成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不过我们先不说“利润最大化”的问题,而是先看到它的反面——亏损,这是公立医院普遍面临的问题。年初,北京市卫生局在该市公立医院成本核算会议上披露,该市已完成对市属8家医院的医疗成本核算。在纳入核算的全部18257项院级医疗项目中,近六成医疗项目存在不同程度的亏损。

 

公立医院的亏损问题是个沉重的负担,对医院本身如此,医生的待遇低了,没有工作积极性;对政府也是如此,财政本来很紧,但是又不得不进行补助;对老百姓更是如此,因为这样的医院就没有钱更新医疗设备,或对医生进行培训,对老百姓的医疗水平永远不会提高了。所以说,不要以为医院亏损事件好事,其实恰恰相反。

 

为了让这些事业单位能够自食其力,政府可谓是煞费苦心,八年前,杭州市余杭区通过竞拍,以7500万元的总价,将29所卫生院卖给个人经营,来解决这些卫生院亏损和政府对医疗领域的财政投入不足的问题。这个问题确实是解决了,但是在利益驱动的诱惑“鞭策”下,违反医德、触犯法律的行为层出不穷,大药方、高价药屡禁不止,不但没有缓减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压力,医疗价格反而水涨船高,让病人更加雪上加霜,造成医患关系的紧张加剧。近日,该区政府又斥资3亿元,将28家卫生院全部由政府财政收回,这个事件一度成了当时社会争议的焦点。

 

近十多年来,很多地方政府都做了类似的出售再回购的亏本买卖。如果说这是一种决策失误,那么这种决策失误更多地与当时的社会风潮有关,准确地说与一度的泛市场化风潮有关。

 

其实,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你刚才提到的“利润最大化”,公立医院改成公司制之后,会不会也变成赚钱的机器,这是个大问题,也是成败的关键。我想问的是,为什么这种变化之后,必然会变成赚钱的机器吗?

 

首先,我们把公立的医院进行公司制改革之后,公司的股东仍然是政府,与以上完全的出售给个人不同,只是引入了公司化的管理体制,就如同一些国有企业一样,当然,鉴于医疗这一领域的特殊,要比国有企业监管更加严格。例如,防止这些改制后的医院变成赚钱机器,完全可以进行利润的限制,这让我想起了德国对于房地产市场的管理,为了防止开发商任意抬高房价,德国建立了地产价格独立评估机制,对地价、房价、房租等实行 指导价制度。按照德国的法律,如果房地产商制定的房价超过合理房价20%,即为超高房价,构成了违法行为。如果房地产商制定的房价超过合理房价50%则为房价暴利,触犯《刑法》,出售者最高将被判处3年徒刑。在过去10年里,英国、西班牙等国的房价已涨了3,而同期德国房价却一直波澜不惊。相比于医疗领域,房地产市场是个本应该是个更加自由的市场,德国人在地产市场都可以出台这样的措施,我们在医疗领域出台就更没有问题了。如果我们出台类似的法律,让这些“公立医院有限责任公司”的利润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例如0-10%0-15%,否则即触犯法律。这样,这些公司就阻止了这些公立医院改制之后变成“赚钱的机器”。

 

这样的发展速度,完全可以给医院带来扩张的能力,有了利润就可以添置新的设备,或者对现在的医生和护士进行培训,甚至可以去兼并更多的医院,这不都是对老百姓有利的吗?

 

另一个问题,就是实现这样利润是不是很难?我想说的是,公司制的一大特点就是优胜劣汰,“大鱼吃小鱼”,让管理能力强的企业去兼并管理能力差的企业,如果一些医院改制之后不思进取,就是被兼并的下场。另外,盈利本不应该是太大的问题,我们可以把金陵药业的宿迁市人民医院作为一个例子,就是这一家医院2009年实现业务收入3.17 亿元,估计今年的业务收入可能接近4亿元;但是这家医院的固定资产只有2.2个亿,也就是说,只要两年时间就可以再造一个宿迁医院。所以,医院的盈利能力不加约束,就暴利,只要约束就能把“利润”化为百姓的“福利”。

 

有一件事情,我也非常奇怪,现在A股市场总共有2000多只股票,但是做医院的只有4只民营企业,占不到0.2%。我们的公立医院都干什么去了,都养尊处优去了吗?为什么不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发展壮大呢?就像民营资本做的那样,要知道他们没有办法和我们的公立医院相比,他们就像是卖水果的连锁超市;而这些公立医院改制后,就像是王府井、义务小商品城一样遍布全国。

 

那么投资者是否会接受这样的上市公司呢?至少我会,因为我知道无论经济形势是好,是坏,人们都要看病,尽管受到法律的限制他的利润不会超预期,但是能够保持稳定的增长,典型的“白马股”,我为什么不选择它,给他资本,让他去扩张?

 

写到最后,我要夸夸同仁堂,这个清宫御用药,一直是着销售,没有走出去的愿望,04年开始进行改革,现在在国外也能看到同仁堂的药店;而医改之后,北京同仁堂又趁这股东风大步进入医疗市场,同仁堂中医医院于20091月开业,从中药领域延伸到医疗领域;5月份,中医医院对外宣布同仁堂酝酿开连锁医院的大动作, 这是何等的气魄。试想,“协和医院”、“同仁医院”哪一个的实力比同仁堂差呢?为什么要坐在北京等着全国人民来呢?要知道全国人们都欢迎他们去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